李 智 戴文君 趙凌燕 陳 潔
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嘉定區中心醫院,上海 201800
急性腦梗死為臨床常見腦部疾病,是因腦供血突然中斷引起的腦組織壞死。急性腦梗死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致殘率與致死率高等特點,患者發病后常常會出現頭痛、昏厥等表現,若不及時治療,病情進展后將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盡早溶栓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基本原則,此舉能恢復腦組織血液供應,還可減輕神經功能損害[1],因此,建立一套標準完善的急診護理體系十分必要。急診護理流程是指通過梳理與整合患者各階段的護理,為患者提供連貫性、快捷性與規范性急救護理服務,以最大程度減少各個環節滯留時間,進而縮短等待時間,確保患者在溶栓時間內接受治療,最終達到降低死亡率與促進恢復的目的[2]。本文為了深入探究急性腦梗死患者搶救中采用全程優化急診護理的效果,選取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間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于本院接受治療100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樣本納入時間為2018年5月,結束時間為2019年5月,按照隨機化原則分成兩組。對照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26例、24例;年齡主要分布于48歲-79歲之間,平均(56.9±5.1)歲。觀察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27例、23例;年齡主要分布于49歲-78歲之間,平均(57.3±5.9)歲。本研究申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將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可知,其組間不具備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下一步分析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內容包括評估病情、心電監護、完善檢查和吸氧指導等。
觀察組給予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干預:(1)接診護理:護理人員接到120急救電話后,需立即通知急診科醫生,并將各項急救器械與藥品準備好,在救護車到達醫院前對患者的信息進行核對,接診后立即開通綠色就診通道,遵照“先就診再掛號”的原則。(2)評估病情:患者入院1min內,護理人員需及時為其建立靜脈通道,遵醫行吸氧干預,對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采集,實施生化檢查;另外,還要協調各相關科室為患者盡快采取影像學檢查,預檢護理人員協助醫生在3min內對患者的呼吸道、肢體活動、瞳孔及意識進行觀察,得出病情評估結果,護送患者至搶救室。(3)溶栓準備:患者病情確診后將急救方案制定出,告知家屬溶栓的流程、效果與風險,獲取家屬知情同意書,再行溶栓治療;將溶栓藥品準備好,協助醫生進行溶栓干預。(4)溶栓護理:及時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并維持其通暢,協助患者保持最舒適體位;遵照醫囑給予靜脈溶栓藥物,并將滴定速度控制好,對患者的生理指標進行密切觀察,耐心詢問患者的感受,一旦出現血壓升高、意識模糊或頭痛、惡心等情況,需立即停止用藥。(5)溶栓后護理:完成溶栓后,護理人員應對其病情變化、生命體征加強觀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溶栓不良反應,一旦出現異常狀況,應及時通報醫生,以便于盡快處理;囑咐患者溶栓后臥床休息,為患者創建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避免精神刺激,治療2~4周后可協助開展康復訓練。(6)生活護理:對患者進行生活指導及心理疏導,防止患者心理波動出現負面情緒。指導家屬按摩患者的肢體,以加速肢體功能恢復;另外,還要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囑咐患者多攝入新鮮的果蔬,禁食刺激、辛辣的食物,監督患者戒煙戒煙,幫助其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
1.3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急救質量:入院到接受治療時間、神經生長因子和神經營養因子

經比較,觀察組的各項急救質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上述數據經統計學比對后結果提示具有明顯差距(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救質量比較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急危重癥,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其是因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還可因氣體、液體、固體等異常物體順著血液循環進入供應腦血液循環的頸部動脈或腦動脈,造成血流量驟減或血流阻斷而使對應支配區域的腦組織軟化、壞死引起[3]。急性腦梗死起病突然,患者常常會出現耳鳴、眩暈與頭痛等癥狀。有學者研究指出,急性腦梗死的發生與飲酒、冠心病、肥胖、糖尿病及吸煙等有關,若不及時救治,將會對腦血管與神經造成不可逆損傷,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急診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目的在于盡快恢復腦部供氧,因此救治過程中需要盡量節約時間。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屬于新型急診護理模式,將其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中,能在急診室為患者盡快分診、治療和轉送,從而縮短各個救治流程所需時間,提高急救質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
綜上所述,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