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軒
長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00
積極參與預防接種,既能保證兒童身體健康,又可對一系列傳染性疾病進行有效預防。研究表明[1],兒童預防接種期間對其家長開展預防接種健康教育,可增加家長預防接種知識儲備,糾正及改變家長對待預防接種的看法與觀念,提高家長對預防接種的重視程度,進而提升兒童預防接種效果,最終確保兒童健康成長。隨著現代科技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各類型醫療APP橫空出世,目前已在慢性疾病管理、延續護理等領域體現出其應用價值。本次研究借助醫療APP對預防接種兒童家長行健康教育后,對家長預防接種知識掌握情況及兒童延遲接種現象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期間在我院接受疫苗接種兒童的家長112名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家長無文盲,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名。對照組:男性17名,女性39名;年齡23~47歲,平均(32.7±1.5)歲;高中及以下學歷29名,大專及以上學歷27名。觀察組:男性19名,女性37名;年齡23~45歲,平均(32.5±1.4)歲;高中及以下學歷32名,大專及以上學歷24名。對比兩組家長基礎信息,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1)預防接種基礎知識:詳細講解疫苗的制作過程和內含成分,結合圖片或視頻講解疫苗預防傳染性疾病的機制。介紹疫苗生產與運輸的方法與途徑,并嚴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和冷鏈要求完成疫苗運輸與儲藏,以保證疫苗質量。講解疫苗種類,告知家長一類疫苗屬于免費接種疫苗,二類疫苗屬于自愿自費接種疫苗,另外將不同種類疫苗的詳細名稱、接種次數、預防疾病等內容列成表格,便于家長查看。叮囑家長熟悉掌握預防接種基礎知識,尤其是初次辦理疫苗接種證的家長,并督促家長妥善保存好疫苗接種證,切勿損壞丟失,如若丟失需要及時補證。(2)接種期間護理干預:講解接種期間兒童護理干預方法,接種前明確掌握兒童身體健康狀況,并按實反映給工作人員,不可存在僥幸心理;接種當天盡量讓兒童穿著寬松的衣物;接種后留觀30min,未見異常反映方可離開;接種后1~2d多給兒童飲入溫水,定時測量兒童體溫,并對其腹瀉、皮疹、紅腫硬結等進行細致觀察,如出現接種部位瘙癢,禁止用手抓撓;接種后禁止洗澡或讓接種部位接觸水,保證接種部位清潔干燥;告誡家長接種疫苗后1~2d出現輕微發熱、嘔吐、頭暈等屬于正常反應,1~2d后方可自行消失。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家長預防接種知識掌握程度和兩組兒童延遲接種發生率。
1.4評價指標 采用我院自制《預防接種知識掌握程度調查表》評估家長預防接種知識掌握情況,調查表由接種疫苗時間、不同疫苗接種次數、留觀時間、接種疫苗后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等多方面內容組成,總分60分,評分>48分為掌握,評分36~48分為基本掌握,評分<36分為未掌握。
1.5統計學方法 選用軟件EPIDATA 3.0雙人雙錄入數據,選用軟件SPSS 25.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將P<0.05視為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
2.1兩組家長預防接種知識掌握程度,詳見表1。

表1 兩組家長預防接種知識掌握程度[n(%)]
2.2兩組兒童延遲接種發生率,詳見表2。

表2 兩組兒童延遲接種發生率(n,%)
預防接種不僅是一種預防傳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控制甚至消滅傳染性疾病的根本措施。家長在計劃免疫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熟悉掌握預防接種知識的家長,能夠在兒童疫苗接種期間發揮重要作用,在兒童發生不良反應時做出正確處理,并為兒童提供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從而提高預防接種效果。因此,針對家長需要合理開展健康教育,提高家長對疫苗接種的知識掌握,以達到提高兒童疫苗接種效果的目的。
傳統健康教育模式過程相對枯燥,容易導致家長失去學習興趣,并且大部分家長工作繁忙,無法做到清楚記住接種時間,進而影響兒童正常接種。醫療APP健康教育模式將醫療APP作為載體,工作人員可直接將相關知識以文字、圖片及視頻的形式上傳至醫療APP中,便于家長隨時學習,通過醫療APP還能對兒童疫苗接種情況進行全面記錄,并可在接種日期及時提醒家長,降低延遲接種發生率,兒童接種后如果發生難以處理的不良反應,可通過醫療APP與家長進行在線視頻指導。本次研究觀察組家長預防接種知識總掌握率92.86%遠高于對照組家長71.43%(P<0.05),并且觀察組兒童延遲接種發生率僅為17.86%,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醫療APP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家長預防接種知識掌握方面更具優勢,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