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強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
在國家促進中藥國際化政策、“一帶一路”倡議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規模迅速增長。2018年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總額已超過10億美元,比重已超過中藥出口總額的20%。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居民對中醫藥了解的深入、中藥國際化的發展、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的突出作用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規模將進一步擴張[1]。然而,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藥出口方面還面臨著諸多障礙,阻礙了雙邊醫藥合作。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面臨的挑戰的基礎上,探索中藥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有效途徑,這不僅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醫藥合作有著積極的影響,而且還對中藥國際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醫藥合作邁入了新階段,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增長勢頭良好。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總額為7.98億美元,占我國中藥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8.68%。2018年這一數據已增長到10.17億美元,占我國中藥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達到20.13%,是5年前的1.3倍,年平均增長率達4.3%,遠高于我國中藥產品整體出口的增長速度。
在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其結構也在持續改善[2]。2013年我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中藥材與中藥飲片、植物提取物、中成藥及保健品的金額分別為3.67億美元、2.71億美元、1.60億美元,占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46%、34%、20%。2018年我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中藥類產品中中藥材及飲片、植物提取物、中成藥及保健品的金額分別為3.56億美元、2.03億美元、4.58億美元,占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5%、20%和45%。這表明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中藥材及植物提取物等低附加值中藥產品所占比重逐漸下降,中成藥及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中藥產品所占比重逐漸增長。
盡管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規模較大,卻存在著顯著的出口市場相對集中的特征。從區域來看,東盟是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最多地區。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中藥產品對東盟國家出口的總額為5.49億美元,占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4%。從國家來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印尼、新加坡、泰國、俄羅斯等國是我國中藥產品向“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出口的主要市場。2018年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金額達到5 000萬美元的國家有馬來西亞、波蘭、印尼、泰國、菲律賓、印度、俄羅斯、越南、新加坡。我國中藥產品向這9個國家的出口總額占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70%。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醫藥已成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這不僅為中藥類產品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機遇,而且還為中醫藥國際化帶來了契機[3]。然而,受醫藥文化、醫藥產品注冊制度等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中藥產品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仍面臨諸多的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醫藥文化差異是影響中藥產品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一個主要因素?!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多以西醫為主,而中醫藥學與西醫藥學不僅分屬不同文化背景,而且還存在著理論體系、治療原則和方法上的諸多不同,因而西醫藥文化與中醫藥文化有著顯著的差異。中醫理論認為疾病產生是由于一定的致病因素使機體穩態遭到破壞而導致機體內環境發生紊亂或生命活動出現障礙。西醫治療疾病主要基于準確的檢查數據和信息,采用對抗療法和替代療法針對疾病本身進行治療,也就是說西醫醫病主要是基于引起疾病的原因而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來消除掉疾病。中醫醫療理論認為人得病的原因是人與其周圍的環境不協調或人體自身器官失衡導致,故而基于陰陽調和、五行相互聯系作用的理念治療疾病。中醫治病主要憑借以往的經驗,并借助“望、聞、問、切”的方式治病。另外,中醫學理論源于古代漢語,而古代漢語結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語言結構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且目前中醫學術語還沒有被準確地翻譯成其他語言,這就可能造成當地人對中醫的醫療方式及效果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誤差。
中藥海外注冊困難是影響中藥出口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國際上尚未建立統一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采用西藥的注冊制度來管理中藥的注冊。西藥注冊需要提供藥品的成分是什么、各類成分的含量是多少、作用機制如何等方面的準確數據。這種注冊規則主要適用于單一成分的化學藥物,而對于成分復雜的中藥來說很難實現。同時,西藥注冊還需要一定年限的臨床實驗報告,而目前國內的中藥企業對中藥產品臨床實驗的投入較少,因而很多中藥產品缺少臨床實驗。由于無法提供藥品的成分、臨床實驗報告等西藥技術質量標準要求的資料,從而造成中藥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很難注冊,進而導致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困難[4]。
在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規??焖僭鲩L的同時,我國中藥產品出口遭遇的貿易壁壘也逐漸增加。目前我國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過程中主要遭遇的貿易壁壘主要有綠色貿易壁壘、動物福利壁壘。(1)綠色貿易壁壘。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于進口中藥產品,尤其是中藥材,都制定了嚴格的安全檢測標準。中藥產品在進入這些國家前都要進行農藥殘留、重金屬、微生物等安全指標的檢測,且檢測標準十分嚴格,比如新加坡對進口中藥產品規定:含砷不得超過5ppm、汞不超過0.5ppm、鉛不超過20ppm、銅不超過150ppm。然而由于我國中藥產品的種植、生產多是小戶分散經營,對控制中藥產品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從而造成我國一些中藥產品無法到達相關國家的要求,進而導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藥產品的出口貿易受阻。(2)動物福利壁壘。隨著可持續發展影響的深入,“一帶一路”沿線的新加坡、泰國等國家還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動物福利制度。然而,我國在動物福利立法方面相對比較落后,且確實存在一些動物入藥方式違背動物福利制度的情形,比如熊膽,因此,一旦被國外媒體披露將可能遭到一些國家的政府及消費者的抵制,從而阻礙我國中藥產品的出口。
與其他商品相比,醫藥產品銷售的特殊之處就是醫藥產品銷售與醫療服務相伴而生。中藥產品出口到國外市場的同時還要向國外市場提供相應的中醫醫療技術服務,所以中藥國際化需要大量的中藥國際化人才。作為中藥國際化的人才不僅需要擁有深厚的中醫理論,而且還需要具有熟練的國際交流溝通能力、國際貿易能力和熟悉國際藥事法規。然而,在西醫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目前中醫學高等教育以滿足國內需求為目的。中醫藥高等教育中醫藥理論方面的課程較多,而關于國際交流能力、國際醫藥法規等方面課程較少,從而造成中醫藥高校畢業生的國際交流溝通、國際藥事法規等方面的素質較低。隨著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規模的擴張,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規模也在增長,目前國內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短缺,制約了中藥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健康穩定發展[5]。
多方合作打出“組合拳”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居民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提高當地政府及居民對中醫藥的接受程度[6]。第一,通過醫療體驗途徑傳播。在中醫藥海外中心對患者治療時向患者講述中醫如何診斷、如何治療、如何康復等中醫的治療理念及其與西醫的區別,從而使患者通過自身的體驗與感受了解中醫內涵及中醫文化。第二,通過教育的途徑傳播。以孔子學院為媒介,向當地人講授中醫藥知識,想起詳細闡述中醫“望、聞、問、切”的診斷方式及技巧,從而使當地人抓住中醫的精髓,即“望什么、聞什么、問哪些、怎么切”。同時,還應介紹針灸、火罐等中醫的獨特治療方式。在介紹針灸、火罐等治療方式時應通過現場體驗介紹,通過親身體驗,使他們深刻理解其內涵。第三,通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舉辦的醫藥交流論壇傳播。對于很多外國人來說,與西醫相比,中醫缺乏科學嚴謹性,比如病理“說不清”、治療方式“道不明”等。在醫學交流論壇上,國內中醫藥學者可以把通過實驗室、臨床等科學嚴謹方式取得的研究結果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醫務工作者做詳細的介紹,以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醫藥的了解。第四,借助新媒體途徑。通過新媒體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示中醫藥的優勢及最新成果,以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傳播。
推動建立國際統一的中醫藥質量標準體系為中藥產品出口提供注冊便利。第一,應充分發揮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合作中心的作用,同時爭取國際標準化組織、世界專利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的支持。第二,引導國內中醫藥企業建立完善的實驗室規范、臨床試驗規范標準等,為推動建立國際統一的中醫藥質量標準體系提供基礎保障。另外,國際統一的中醫藥質量標準體系的建立可能會造成傳統的制藥方法、中藥處方等知識產權泄露,即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建設與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在推動建立國際統一的中醫藥質量標準體系的同時,中醫藥企業及研究機構還應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尤其是中醫藥海外知識產權保護。
一是在搜集、整理、研究國外關于中藥管理的法律法規和熟悉亞洲各國關于中藥的醫政、藥政的基礎上,制定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法規的促進中藥出口的政策。二是編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藥貿易指南,將各國中藥管理法律法規、進出口管理細則、中藥醫政及相關的最新動態變化及時反饋給相關政府部門及企業,以引導企業采取相關的應對措施。三是建立標準化的中藥生產基地。把轉基因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先進技術運用到種植、生產、包裝、運輸等中藥產品生產的整個產業鏈,有效控制中藥產品的農藥殘余、重金屬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從而提高中藥產品的質量。四是完善相關福利制度的法律法規,并監督、引導中醫藥企業重視相關的福利和權力。
依據“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宗旨加強中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第一,中醫類高校應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培養以“外需”為目的的中藥國際化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加大外語、國際法規、國際商務等方面課程的比重;在實踐教學過程方面,應積極推動校企合作,為學生實踐創造有利條件;在結果考察方面,應注重對學生的實際應用的考察。第二,加強對來華留學生的中醫藥教育。通過采取提高獎學金、放寬學習年限等舉措吸引國外來華留學生學習中醫,并對學習中醫的留學生加強考核,以保證其學習質量。第三,加強中醫藥企業中醫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對中醫藥企業的外貿職工進行中醫理論、國際法規等方面的培訓,以提升中醫藥企業中藥國際化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另外,中醫藥企業還應采取有力措施在全球范圍內招聘中醫藥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