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珺
(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4)
課程思政理念是現代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針,能夠在人才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對人才的思想、政治觀、意識、信仰等進行培養,這樣人才在自身活動中才會注重集體利益,為行業或社會發展做出貢獻,這也是人才個人價值的更高體現。但現代院校所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普遍沒有思政培育功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是一項值得思考的問題,有必要展開研究。
課程思政理念就是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塑造人才的思政思維,并逐漸培養人才的思想、意識、觀念等內在素養,提升人才內在素質,而內在素質也是現代社會、行業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需要挖掘培養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這些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借助教學活動讓人才進行思政思考,這種思考會讓人才投入到工作場景中,秉持自身政治觀念對工作的方向、事物的好壞或利弊進行判斷,且判斷并不完全針對個人利益,更多地會考慮集體利益,例如在工作中人才會堅決維護國家政治主權立場,拒絕、批判任何侵犯國家主權立場的工作要求,或者出于國家發展目的大力創新,為國家國際政治地位作出貢獻,這些表現說明人才的個人思想與活動推動了集體發展,這也彰顯出人才的個人價值,因此課程思政有利于集體與個人,是一種能對人才內在素質進行全面培養的理念,結合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夠讓人才內外兼優[1]。
1.2.1 明確人才發展方向
在以往人才培養中,很多人才都會思考自身未來就業方向問題,但其中大部分人在思考過程中都會陷入迷茫,不知道要如何選擇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選擇某個行業作為自己就業方向,在這種迷茫狀態下人才的個人發展會被拖延,也會導致社會行業出現人才短缺,不利于社會、行業發展,因此如何明確人才發展方向是一項值得重視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在課程思政理念下人才思考就業方向時會從政治角度上判斷各行業對國家的貢獻,即各行業的發展會增強國家某方面的實力,這樣人才就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專長去選擇一個行業,知道自身選擇這個行業的目的是推動行業發展,增強國家在該領域的實力,說明人才的發展方向明確,不會陷入迷茫,這能給國家發展帶來強大的內生動力,因此課程思政非常重要[2]。
1.2.2 強化人才是非判斷能力
現代社會環境中充滿了物質層面的誘惑,這種誘惑有可能導致人才作出一些有損國家利益的行為,因此必須杜絕這種行為,人才之所以會受到誘惑,就是因為其本身的是非判斷能力不夠強,不知道自身正處于誘惑中,等到發現已經為時已晚。面對這種情況,就要著手強化人才的是非判斷能力,而課程思政理念就具備這一功能,即在課程思政理念的人才培養中,人才的政治觀、價值觀等會更加清晰,且相互融合,這時當人才接觸到物質誘惑后會在正確政治立場上對事物的價值進行判斷,如果事物會對國家造成損害,就會將事物判定為“錯誤”行為,拒絕接受所謂的“好處”,說明人才的是非判斷能力得到了強化。
1.2.3 促進人才創新
現代各行業內人才大體可以分為就業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兩類,其中前者具備出色的工作能力,可以滿足行業當前工作需求,但并不能推動行業朝前發展,人才在工作中的思維與行為有機械化的特征,因此此類人才只能在當前實現就業,并不能推動行業發展,同時如果行業通過其他方式朝前發展,則此類人才是很可能被淘汰的。而后者則不存在前者的問題,不但在工作能力上與前者差別很大,還會主動探索行業當前缺陷,再發揮個人專長不斷嘗試創新,促使行業朝前發展,同時也在行業內體現個人價值,這有利于個人發展。相比之下,創新型人才更加優質,現代各行業也非常希望得到此類人才,而課程思政理念具備促進人才創新的作用,可以讓人才成為創新型人才,即課程思政理念下,人才在國家政治立場上會意識到國家需要不斷進步,自己要通過工作為國家進步提供動力,投身到國家建設事業中,這會讓人才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成為創新型人才。
1.2.4 樹立愛國信仰
不可否認,我國長期以來在人才培養工作種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現象,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流失到國外,這種現象對國內人才實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壞,也讓國家意識到很多人才的愛國信仰比較薄弱,因此提出了培養人才愛國信仰的要求。在國家要求下,課程思政理念可以幫助院校實現愛國信仰培養要求,讓人才在受培養階段意識到自身作為中國人,不應當崇洋媚外,外國的工作環境只是與我國存在區別,并不代表外國工作環境優于我國,同時通過培養要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傳遞給人才,樹立他們的愛國信仰,治理人才流失現象[3]。
要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發揮課程思政理念的作用,就必須讓該理念融入該模式,構成一個同時具備專業技能、內在素質培養的新模式,其中如何讓理念融入模式是核心問題,需要采用對應方法才能實現,以下將提出具體方法。
要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就必須挖掘模式中不同課程的思政元素,包括理論課程、實訓課程與產業實踐課程,這是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的基本條件。關于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有兩種,其一是針對教材或教育內容進行挖掘,教師要展開深入分析,找到教材或教育內容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其二是針對課外內容,教師可以將外部的思政元素代入到課程教學中,這樣也能實現課程元素挖掘目的。以下將對三類課程的常見思政元素進行分析。
2.1.1 理論課程的思政元素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理論課程主要是圍繞教材開展工作,因此教師在該課程中要采用第一種思政元素挖掘方式進行挖掘,但也可以輔以第二種方式來挖掘。以通信工程專業的《通信原理》教材為例,教師通過第一種挖掘方式可以找出教材中很多思政元素,例如針對緒論內容,教師可以看到通信工程在現代行業中的重要性,借助通信工程能夠讓人們的分工協作關系更加順暢、密切,提高人的通信效率與通信范圍,這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工作協同性的作用,在該作用下各行業會開始相互融合、合作,促進國內產業轉型發展,為國家發展提供動力,這一點符合國家多元化發展政策倡議要求,是一種思政元素。另外,如果教師在理論課程中使用了第二種挖掘方式,可以將一些課外的、現實發生的案例代入到理論課程教學中,例如國家通信工程的新成果對國家國際政治地位的影響等。
2.1.2 實訓課程的思政元素
實訓課程主要在理論課程之后開展,目的是讓人才在模擬環境下掌握理論知識的應用方式,也初步幫助人才累積經驗,為之后的產業實踐教學做好準備,而在實訓課程中同樣有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也要進行深度挖掘。在實訓課程中,建議教師主要使用第二種方式來挖掘,可以在人才實訓過程中結合課外思政資源提出問題,促使人才進行思考,這能讓人才的思想更加清晰,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學、學成后會給自身及社會帶來什么幫助,其政治觀念、思想、意識等就是在這種方式下成型的。例如在焊接專業中,教師可以列舉現代焊接行業中的常見問題,引導人才思考這些問題的不利影響,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對我國國際政治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2.1.3 產業實踐課程的思政元素
在實訓課程下人才具備了一定的工作能力與經驗,因此可以進入產業內相關企業參與實踐工作,即實踐課程,借助實際的工作進一步增強人才的技能水平,豐富工作經驗。在實踐課程中,建議教師拓展思維,靈活使用兩種思政元素挖掘方式找出其中的思政元素,即實訓課程中的內容就是工作任務,這些任務是企業獲取經濟利潤的渠道,這時教師通過挖掘可以讓人才看到這些任務除了會帶來經濟利益以外,還會給企業帶來哪些幫助,甚至延伸到國家層面進行進一步思考,同時傳遞創新思想,激發人才創新意識,借助工作鍛煉人才創新能力。例如在計算機安全軟件開發任務中,教師可以指出“此類軟件的開發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而企業會通過這些經濟利益繼續發展,逐漸成為行業翹楚,同時在未來發展中不斷創新,推廣自身軟件,讓企業走向國際,也讓國家在計算機安全層面上的國際地位提升”。
現代很多院校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采用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造成人才表現被動,不利于人才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他們不會對問題進行思考,一般都是記住教師所講,并依照教師要求參與實訓或實踐,只能培養出就業型人才,且無法起到思政培養作用。因此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院校與教師必須著手改變教學模式,將人才放在主導地位,而教師則作為引導者開展工作,這種教學模式才能讓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并充分發揮應有作用。在改變后的教學模式中,因為人才占據主導地位,所以他們具有充足的能動性空間,有條件去發散自身思維,加之教師的引導能激發人才主動性,促使他們開始思考,同時教師作為引導者要提出具有思政意義的引導性問題,讓人才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才能實現目的。以平面設計專業為例,教師作為引導者可以提出“在服裝設計中,我們要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等類似問題,這些問題會讓人才開始思考,逐漸嘗試在服裝設計中融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借助文化交流,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
長期以來,國內院校的課程體系都具有課程分界鮮明的特征,即不同課程之間存在很明顯的界限,這導致課程之間相互獨立,導致技能課程很難與思政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理念自然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面對這種情況,院校就必須著手改革課程體系,旨在改變課程之間的關系人,讓技能課程與思政課程相互融合,使得技能課程教師與思政課程教師相互協作,共同發揮課程思政理念作用。在課程體系改革后,因為教師可以相互協作,所以在協作中教師可以發揮自身專長給對方提供一定幫助,即技能課程教師的專長是技能教育,弱項是思政教育,這使得此類教師在自身課程中很難有效開展思政教育,且挖掘思政元素時也會遇到一些難題,但思政課程教師的專長與弱項相反,可以幫助技能課程教師有效開展思政教育或者挖掘思政元素,也從技能課程教師處獲取專業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在思政課程教育中使用。可見課程體系的改革讓技能課程與思政課程的關系變得融洽,課程思政理念也能順利融入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借助課程思政理念可以培養出內外兼優的人才。
在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產教融合模式中之后,教師會發現以往人才培養目的存在缺陷,即以往目的只要求人才掌握專業知識即可,該目的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明顯是有缺陷的,因此需要得到革新,這樣才能保障課程思政理念的作用充分發揮。革新后的培養目的就是同步培養人才專業知識與內在素養,但要實現這一目的還需要院校與教師作出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在院校層面上,建議院校融入“人性化”思想讓人才自主選擇專業課程,這樣人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能充分發揮自身內在素養作用,以實現個人理想為目的投身到社會實踐中,為國家發展做貢獻。其次在教師層面上,建議教師配合院校改革,關注人才技能、內在素養水平,為人才提供針對性的教育,這樣才能讓人才不斷進步,順利成為內外兼優人才。
本文對課程思政理念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闡述了課程思政理念的基本概念與重要性、課程思政融入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方法。在課程思政理念基本概念上,該理念指出了當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也明確了在該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性,因此院校要積極的對該模式進行改革。采用文中方法可以給院校提供一定幫助,促使院校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內外兼優的人才,為國家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