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顯春
(吉林化工學院 教師發展中心,吉林 吉林 132022)
高校的課堂教學作為培養人才的主戰場其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大學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發展大學生的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發展個性和提高能力的機會。采用G+S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更大的成就動機并提升其交際能力,對提升大學生學習興趣有良好的效果?!癎”代表分組教學(Group Teaching),“S”代表情境教學(Situation Teaching),G+S教學法就是將分組教學和情境教學有機結合,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后,由教師和學生設置生動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自身實踐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小組任務,獲得某種情感體驗,完成教師設置的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發端于古希臘時期,主張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和價值,強調人文關懷[1]。人本主義教育要求課堂教學要針對學生個性特征和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發展。分組教學和情景教學(以下簡稱G+S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獲得情感與態度的體驗,獲得更多的同學間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更有利于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有助于學生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實現自己。G+S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情感體驗,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契合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人性的關懷與尊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心理學派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研究兒童的認知規律提出來的。皮亞杰指出認識來源于主客體間的相互作用[2]。知識的發生與建構需要個體根據具體的問題情境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檢索和提取,并為解決問題而加以改造。教師必須堅持以“移情”的方式,尋找到學習者的“第一人稱”視角,才能有效地開展教學[3]。教師采用G+S教學注重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置與學生主體性發展實際相契合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情境下通過主體實踐、體驗獲得情感體驗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符合建構主義認識論的要求。
陶行知充分尊重兒童的創造性,認為教師最大的成功和快樂就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凹粗磦鳌钡摹靶∠壬啤笔侵袊F代教育史上的獨特舉措,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事科學普及教育和探索適合中國教育之路的創新之舉。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兒童是這一傳授過程的主要承擔者[4]。承認學習者的相互之間的教育作用和文化傳承作用并“即知即傳”是“小先生制”的特點。G+S教學發揮學習者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教育作用,但不否認教師的作用,教師合理設置分組并安排小組成員的任務,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互教互學,完成課堂上布置的情境下的角色扮演等任務。
李吉林的情境教學理論雖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取得的豐富成果,但其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在高校的教學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情境教學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提出誘發主動性、強化感受性、突出創造性、滲透教育性、貫穿實踐性的五項原則,對于高校的情境教學實踐仍然有指導價值[5]。在高校的一些課程的教學中同樣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有深度和廣度的情境,激發大學生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性,通過角色扮演,豐富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通過教學內容的充實和情境的創設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感。目前的高校課程中也有部分教師進行情境教學的實驗,豐富和發展了情境教學的實踐成果。
對學生的分組要科學合理,分組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也要結合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內容,在備課時考慮到每一個教學環節和每一場情境設置并盡量利用現代化手段優化教學情境。將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到同一個小組可以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在高校的課程教學中多數采用這種異質分組方式。而對于針對自然班授課的一些課程而言,按照寢室分組更方便學生間的交流,學生的溝通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更大的優勢。
教學情境的設置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發展為本位并密切結合教學內容,既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置影音情境,也可以利用學生角色扮演模擬情境[6]。既可以是生活場景的模擬,也可以是歷史情節的再現,既可以利用情境設置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促使學生深度思考,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利用語言情境、圖像、影像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理想、信念、精神對大學生的成長、成功至關重要。高等教育是育人的高地,課堂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的主要戰場,高校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基地,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集散地,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常抓不懈。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應積極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新要求,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著力培養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青年時期要比其他任何時期更能接受高尚和美好的東西,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恰當的教學情境融入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在教師認真上課,學生刻苦學習的良好氛圍中樹立理想追求、提升精神風貌和思想品德,傳承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不僅提升能力而且堅定理想信念,培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勇于創新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7]。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求知欲不強,缺乏主動意識和創新意識,對知識的學習習慣于被動接受,針對學生的特點教師在實施G+S教學方法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對于習慣了傳統課堂的大學生而言,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及時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需要在小組合作完成角色扮演任務時,如何合理地進行組內的分工及成員互評等都需要教師進行指導,成員的分工需要結合小組不同成員的性格特點,小組成員互評和組間互評也需要教師事先給出評價標準。
教學情境的設置要注重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新異性相結合,注重大學生的主體參與,從而引發情感體驗與共鳴,使學生主動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要注重學生的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角色和任務,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團結互助、共同成長。通過圖、音、影、演等多種方式渲染“美、智、趣”的情境,促進大學生情感與認知活動融合[8]。情境的設置要適合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促進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注重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互結合,發揮小組評比和班級評比的促進作用,引導學生聽取不同的意見。在評價中既要有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又要有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的方面評價。評價結果要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學生以使學生及時調整和修正自身不足之處。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學習過程,此外,對于優秀的小組給予適當的獎勵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應當貫穿課程教學的始終。通過讓學生設計教學情境、創作角色扮演的劇本等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斷、決策能力。也可以通過小組競賽、小組活動等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G+S教學方法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加以引導,設置的問題情境要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力。
現階段應用型本科院校課堂教學存在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等問題,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9]。由于G+S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課堂單一的講授法主導課堂的教學方式,增加了生動的教學情境設置和角色扮演等環節,精心構思小組活動任務,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手段,提升了大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度和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并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大學生個性化發展[10]。
教師通過采用G+S教學法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師布置小組任務使學生通過提前預習和自學提升了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設計劇本和情境提升了創新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學生在此過程中接受的信息量遠超過傳統授課方式。
教師通過實施分組教學和精心設置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顯著提高,學習興趣獲得了提升,參與課堂的主動性顯著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增多,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通過角色扮演提高了主體參與度,而且在課后更愿意投入精力去設計情境和劇本,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由于G+S教學使課堂節奏更緊湊、信息量更大、內容更豐富,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學習性投入不足的弊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互助合作,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了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配合教師適當的點評與講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永恒的主題。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積極進行分組教學和情境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改革,及時更新教師教學理念,對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效率都有良好的效果。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善于與人合作、實現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