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麗
(吉林化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最低工資制度頒布以來,對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就業效應和收入效應,一直是學者們重點研究的對象。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學者的研究多是針對全國范圍內的最低工資標準進行的分析,而較少的從省際層面進行研究。事實上,由于各地區和省份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最低工資的就業效應和收入效應區別很大,因此,省級層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東三省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偏后位置,吉林省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一直處于較為低迷的狀態,GDP增長速度較慢,各產業發展相對落后[1],最低工資標準在全國亦較低。總體來說,遼寧省最低工資標準最高,黑龍江省次之,吉林省最低。本文之所以選擇吉林省作為研究對象,主要也是考慮到吉林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為緩慢,最低工資的覆蓋率及影響面相對更廣泛,產生的作用效果也應更明顯。
吉林省最早以法律法規形式規定最低工資標準是在1995年,省人民政府頒布了《吉林省最低勞動工資暫行規定》[2],宣布自1995年起發布最低工資標準。截至2019年,吉林省共發布最低工資標準17次,經歷了13次調整。截至目前,吉林省最低工資標準的最高檔為1 780元(長春市),從1995年的190元到現行的1 780元[3],最低工資標準逐年上升且漲幅在不斷加大,尤其是最近十年間,最低工資標準上升速度加快,處于補漲階段[4],符合經濟快速增長的現實。下表列出了1995-2020年吉林省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情況。

表1 1995-2019年吉林省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情況

續表1
1.吉林省最低工資水平增長較慢
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行政區劃,吉林省將地區分為四類:一類地區為長春市區;二類地區為吉林、松原市區;三類地區為四平、遼源、通化、白山市區和延吉市、琿春市、前郭縣和撫松縣;四類地區為白城市區、長白山管委會、梅河口市、公主嶺市和其他縣(市)。截至目前,吉林省最低工資水平為四個標準,其中,一類地區月最低工資為1 780元,二類地區月最低工資為1 680元,三類地區月最低工資為1 580元,四類地區月最低工資為1 480元。總體來說,吉林省的最低工資水平在全國處于中下等水平,尤其是2017年調整以前,總體水平在全國較為落后[5],2017年最近的一次調整之后,才有了明顯提升。
2.最低工資標準調整間隔不穩定
按照國家最低工資制度的調整標準,各省市應兩年左右調整一次最低工資。吉林省總體時間平均雖然在兩年左右,但是調整時間不確定,有年初調整、五月調整、七月調整,還有年底調整的,這給最低工資的經濟效應研究帶來了極大不便。另外,從2017年至今,吉林省已經有3年時間沒有調整最低工資了,時間間隔過長不利于政策效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3.最低工資調整效果分析較少
最低工資制度的制定,旨在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并盡可能地增加勞動供給。因此,在制度頒布實施后,有關部門應該對其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價和研究,尤其是對就業效應和收入效應進行實證研究,以便于制定出最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最低工資標準。但是,截至目前,關于吉林省最低工資制度研究的文獻及項目明顯較少,因此,對于吉林省最低工資制度產生的就業效應和收入效應,并沒有確切的結論,這勢必給下一次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帶來難度。
如圖1所示,根據西方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的理論,在勞動供給和需求理論中,自由競爭條件下,當勞動供給S和需求D相等時,決定了均衡工資為We,就業人數為Le。當政府規定最低工資標準為Wm時,此時勞動供給量變為Ls,而勞動需求量為Ld,于是供過于求,造成失業為Ls-Ld。若最低工資水平低于均衡工資We時,則起不到調節作用[6]。

圖1 勞動需求和供給曲線
當把勞動力分為低技能和高技能勞動者考慮時,由于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首先影響的是低技能者工資,隨著低技能勞動者工資的增加,雇主會增加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從而推動高技能勞動者的就業,而減少對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因此,最低工資標準實施后,就業效應究竟是正還是負,學者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在此,本文重點關注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后,總體的就業率變化情況,而未區分低技能勞動者和高技能勞動者。
根據勞動經濟學理論,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將導致勞動供給量的增加和勞動需求量的減少,從而影響就業率。而實踐中,一國或一地區就業率的變化不僅是最低工資標準的結果,還會受到諸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就是最重要的一個解釋變量。因此,本文將就業率作為被解釋變量,最低工資標準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作為解釋變量,建立模型[7]。
本文根據吉林省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選擇就業率的對數值(LnEt)作為被解釋變量,最低工資的對數值(LnMWt)作為解釋變量,以吉林省經濟發展水平的對數值(LnGDPt)作為控制變量,來測度最低工資對就業率的影響程度。其中,就業率來自吉林省統計年鑒;最低工資標準選擇歷年來的最高檔得到名義最低工資。于是得到就業效應方程:
LnEt=α0+βLnMWt+γLnGDPt+εt
研究所涉及數據均來自吉林省統計年鑒和吉林省人社廳網站,數據整理如下。

表2 1995-2017年吉林省最低工資、GDP及就業率數據
本文采用STATA12進行分析,得到的回歸結果如下:

表3 回歸結果
即:LnEt=1.07LnMWt-0.89LnGDPt+εt
首先,回歸方程式中最低工資的系數為正數,說明最低工資標準對于就業率就有正向的推動效應,且t值顯著;同時,最低工資標準的系數1.07說明最低工資標準對于就業率推動效果明顯。其次,理論上,經濟增長能夠帶動就業,按照奧肯定律,GDP每增加2個百分點,就業率就會提高一個百分點。在本模型中,GDP的系數是負數,這并不違背奧肯定律,主要是因為吉林省經濟增長速度較慢,且企業從業人員人數并不多,絕大多數屬于自我雇傭者或農業從業人員,經濟的增長并不是完全由企業從業人員貢獻的,以此就業率對經濟增長的反應為負數且不明顯,這可以用吉林省的經濟現實來解釋。最后,模型在估計過程中,經過多次回歸檢驗,認為回歸經過原點也是可以解釋的,因此舍棄了常數項,這樣獲得的結果更加顯著。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吉林省最低工資的提升對就業起到了正向的推動作用,因此,應進一步推進最低工資制度改革,通過工資水平的提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目前吉林省的最低工資制度存在諸多不完善因素,導致其經濟效應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應積極推進最低工資制度改革,不斷完善最低工資標準,科學評價其就業效應和收入效應,推動地方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發展。
吉林省最低工資的調整的時間間隔有一年一次,兩年一次,甚至三年一次的,間隔相差極大,不僅調整頻率不同,且時間不統一,幾乎哪個月份執行的都有。這種做法直接的問題就是不能很好地度量最低工資標準產生的就業效應和收入效應,無法準確地判斷最低工資標準實施后產生的效果。應該逐步將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的時間統一,建議在5月1號或者7月1號,每兩年一次,這樣更有利于追蹤統計,評估政策效果[8]。
縱觀十幾年來吉林省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歷程,統計數據表明,吉林省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速度始終慢于經濟增長速度和全省職工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9],這樣難以發揮最低工資標準的政策效果,使得其就業效應,尤其是收入效應受到影響。因此,吉林省應當穩步保持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率,使之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相對協調,從而更好地發揮最低工資制度的就業效應和收入效應。
吉林省的勞動保障監察部門也會經常對最低工資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調查,會發現個別違反最低工資制度的行為,普遍是由于勞動者維權意識差,有些甚至對最低工資制度知之甚少,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更是沒有及時地被勞動者捕捉到,這就導致最低工資制度的執行有時滯,從而影響最低工資的政策效果。加強監督管理,擴大最低工資的執行覆蓋面,提高執行力度,這些都有賴于監察部門的檢查力度。同時,要積極發揮工會、群團組織的職能和力量,極大限度的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合法權益[10]。
吉林省最低工資制度頒布和調整后,應及時進行效果評價,可采用問卷調查,企業走訪,數據分析,專家建議,職工代表座談等方式進行,論證最低工資政策的就業效應和收入效應,以便及時進行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結合地方科技研究項目及政府資助項目,增加高校勞動經濟學專業學者的參與度,增強理論研究和實證檢驗,多方位、全方面收集數據,評估政策效果,以期為未來的調整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