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繼穎,劉 輝,董春欣,陳立波,沈士彬,翦英紅,孫 艷,李萬海
(吉林化工學院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課程思政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1-2]。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即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課程本身建設的需要[3-5]。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顯,諸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等[6]。以生態學基本理論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觀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等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生態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強思政教育勢在必行,旨在提高《生態學》課堂教學的德育效果,同時為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提供借鑒和參考。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是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重要工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生態文明建設”等理念所蘊含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同樣以《生態學》知識體系為支撐核心[8]。生態學教學內容豐富,緊密聯系實際。關系到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和諧等,每個層面均蘊含著思政元素。因此,在生態學授課中實施課程思政,做到價值引領和傳授知識相融合,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生態學》課程是環境科學專業門專業必修課程,開設在大學第四學期。課程設置時充分考慮該課程的重要性,首先要求學生學習與積累其理論知識,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其次,考慮到課程知識點的實用性,有助于學生了解未來所從事的工作內容,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提高其生態文明的素質。
《生態學》課程是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本科專業課程。它是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生態學運用其理論知識,結合野外實踐,進行生態環境問題解析、環境生態工程技術開發、環境工程分析與設計,研究環境科學技術特性,從而提高解決環境科學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培養學生用生態學思維分析問題,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通過合理的教學內容設計,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專業課知識對未來人生發展影響,讓學生能夠盡可能早的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生態學》課程主要講授生態學的概念、原理及其應用,講授各領域的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和自然和諧的環保意識,使之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要將思政思想與生態學有機結合。充分挖掘“生態學”課程的思政元素[9],結合生態學理論知識提煉課程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生態學》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很多,本文限于篇幅,僅列舉部分思政教育結合點(如表1所示)。

表1 《生態學》課程部分思政元素的結合點
在課程思政改革中,教學團隊根據思政契合點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撰寫課程教學文件、梳理課程目標、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和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通過生態學典型案例梳理,從不同的角度適當切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價值觀和環保意識等。
課程思政的達成目標情況可以借助學生的問卷調查和教學成績等加以分析,進而為課程目標達成度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10-12]。按照《生態學》課程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觀測點要求,對2019-2020-2學期《生態學》課程目標達成度加以分析。
1.《生態學》課程目標達成度情況調查問卷
針對環境科學專業77名學生發放《生態學》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調查問卷,問卷主要是調查通過學生對基本理論掌握情況,是否具備運用其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是否建立熱愛生命、尊重環境的價值觀等四方面問題。共發放77分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7份,回收率100%。對調查問卷進行梳理,具體情況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
從圖1、圖2、圖3和圖4可知,學生對《生態學》課程思政的達成度的實現情況統計滿意度高達95%以上,其中完全實現的滿意度占47%~65%,較好實現的滿意度占20%~30%,基本實現的滿意度占6%~25%。通過圖1~4可以看岀學生整體對《生態學》課程的學習處于比較理想的狀態,重要的知識點重點講解,通過案例的講解加強其對理論知識和計算方法的掌握,增加課堂討論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把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通過實際案例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生態學的實際應用能力,課程目標已達成。

圖1 運用生態學原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調查情況

圖2 哲學思辨上思考問題的能力調查情況

圖3 科學的實驗設計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調查情況

圖4 建立熱愛生命、尊重環境的價值觀的調查情況
2.《生態學》課程目標達成度情況成績等級分析
圖5是學生成績等級分布情況,由圖5可知,學生成績等級所占比例分別為 12.82 %(優秀)、4.74 %(良好),42.11%(中等),2.60 %(及格),0.00%(不及格)。學生成績符合正態分布規律。

成績分布等級
3.《生態學》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
圖6是學生課程目標達成度分布情況,由圖6可知,最高為92%,最低為68%,平均為81.04%,大部分學生都達到了預期75%達成度,課程目標達成程度較好,但有個別同學低于課程達成度,但偏離較小,課程目標達成。據此分析,課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持續關注對生態學重點知識點掌握不好的學生,并借助合適的教學方法,將課程思政與課程知識進行巧妙的結合,同時增加相應地案例,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人數
《生態學》課程已經過十幾年教學,但是該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僅有兩年時間,因此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將課程思政要素細化到《生態學》課程教學大綱的具體知識點中去,做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繼續挖掘思政思想與生態學的結合點,提煉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講授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利用其解決途徑各領域的生態問題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和自然和諧的環保意識,使之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
注重問題導入、師生互動,授課形式的多樣性,引發學生的知識、情感、價值的共鳴,不單一傳授其生態學基本知識,更加注重樹立學生的生態觀念與環保意識。
側重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表現考核,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同時將“德育效果”作為重要評價考核指標納入課程評價標準中來,建立常態化評價體系,使課程思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功能可督可查。
課程思政是為了更好地“立德樹人”,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課程思政育人的教育使其意識到參加工作后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通過對《生態學》課程思政理念的實踐和探索,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日常本科教學中,使學生對課程的注意力和參與意識不斷增加,經問卷調查顯示,95%以上的學生達到課程目標,因此,通過課程思政的融入,使學生原本對枯燥的理論內容不感興趣,有了極大的興趣,理解的深度不斷加強,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同時讓學生能夠在“潤物細無聲”的學習過程中領悟教師想要傳達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