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立穎
(吉林化工學院 圖書館,吉林 吉林 132022)
截至2020年6月,我國搜索引擎用戶規模達7.66億,占網民整體的81.5%;手機搜索引擎用戶規模達7.61億,占手機網民的81.6%。據2019年10月發布的《2019年中國網民搜索引擎使用情況研究報告》(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牽頭調查并制作)顯示:“大學本科及以上搜索引擎用戶占比11.3%。”“用戶在工作、學習場景下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最高,達到 76.5%。”[1]
中國搜索引擎用戶數量常年保持著穩步上升,互聯網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社會信息個性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這對個人的信息素養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群體使用搜索引擎的場景越來越多,學習、生活都有所涉及。在文字、語音甚至圖片搜索日漸成熟的環境下,學生如何利用好網絡搜索引擎獲取所需信息資源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方式,如果僅僅站在用戶角度,信息檢索就是對用戶信息需求進行分析,制定檢索策略,獲取所需信息的過程。
搜索引擎是指根據一定的策略、運用特定的計算機程序從互聯網上搜集信息在對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后,為用戶提供檢索服務,將用戶檢索相關的信息展示給用戶的系統[2]。搜索引擎為大學生的信息檢索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但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知識結構、信息素養、專業認知等方面的要求。
目前學生接觸較多的檢索工具主要包括數據庫和網絡搜索引擎兩大類,相較于專業的中外文數據庫,搜索引擎是大部分學生群體更易接受,或者說更多習慣使用的檢索工具。在檢索所需信息資源的過程中,信息檢索行為是連接信息需求與信息利用的重要橋梁。
低年級學生群體(主要指大一新生),雖然已經接觸過搜索引擎,但是由于他們主要學習基礎知識,對專業知識學習較少,缺乏相關檢索經驗,所以不能準確描述信息需求。高年級群體基本能夠較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信息需求,特別是經過信息檢索課程或者參加過相關講座和培訓的學生,其中大四學生由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需要,會主動利用搜索引擎檢索到自己所學領域的信息資源。
分析過信息需求之后,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檢索工具的選擇。大部分有過檢索經驗的高年級學生群體基本可以選擇恰當的檢索工具,而低年級學生群體不清楚不同檢索工具之間的區別,甚至覺得選擇哪種檢索工具對檢索結果沒有影響。
現在的大學生應該是數字“原住民”,對計算機和網絡十分熟悉,也具有一些網絡信息的檢索技能,有人統計過68%的學生會以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作為首選解決問題渠道,認為“有問題找百度”即可[3]。除了部分高年級學生群體,或者學習過信息檢索課程的學生,能夠選擇CNKI、萬方、維普等專門數據庫查找所需學術信息資源,大部分學生更偏好使用搜索引擎來檢索所需信息資源,比如百度、谷歌等功能強大的檢索平臺功,或者谷歌學術、百度學術等專業搜索引擎,他們選擇專業的學術信息檢索平臺,能夠更快速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資源[4]。
在利用檢索工具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選擇的是易上手的簡單檢索,很少有人使用二次檢索、高級檢索,甚至有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搜索引擎也可以利用高級檢索快速檢索到所需信息資源。即使是高年級學生,也認為簡單檢索就能夠滿足平日的檢索需求,而止步于了解高級檢索的用法。
需求分析并選擇了恰當的檢索工具后,檢索詞的確定能夠直接決定檢索結果的查全率和查準率。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在檢索正式開始之前仔細閱讀檢索課題,選擇檢索詞,但準確度仍然受學生本人是否對所學領域相關專業知識熟練程度有關。由于受最小努力法則[5]影響,大部分的低年級學生會選擇直接復制粘貼課題名稱,并不會合理的使用邏輯運算符等檢索技巧,還有學生會把一些沒有實質檢索意義的詞語作為關鍵詞使用。
對于檢索詞的最終篩選和確定仍然缺乏專業的訓練和正確認知,對于不是很熟悉的領域,很少有學生會選擇花時間了解課題相關背景知識,所以會直接使用較長的短句進行檢索。
在恰當的工具里輸入準確的檢索詞得到檢索結果,這并不是檢索的結束,對于檢索結果篩選,最終選取有用的高價值信息資源才是最終目的。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生對于檢索結果的篩查并不重視,雖然目前搜索引擎都能做到智能化的將檢索結果按照相關性順序降序排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排在前列的檢索結果都能為我們所用。最小努力法則在這里也有所體現,大部分學生對檢索結果網頁的瀏覽主要集中在前兩頁,這說明學生更傾向付出最少的時間和思考來獲取信息。
現在的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和功能的成熟,大學生的上網技能非常熟練,網絡檢索頻率高、用途廣,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就是向互聯網尋求幫助和解答。這種依賴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就能事半功倍;用錯方法,反而會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迷失方向。
影響大學生搜索引擎檢索行為的因素分為主體因素和環境因素,主體因素包括學生的基本特征、專業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及檢索時的心理因素等;環境因素包括檢索課題的難易程度,對搜索引擎的熟悉程度、檢索時的周圍環境等。針對大學生及以上學歷群體的網絡信息檢索行為,國內已有大量研究,但相比較而言,國外將學生群體按照年齡、受教育程度、性別等細分后進行了更為詳細與深入的研究[6]。
大學生現在無論學習或者生活都在講究效率,他們在查看搜索結果時不會花太多的時間,搜索結果的響應速度是影響他們選擇搜索引擎的一個重要因素[7]。除百度外,選擇搜狗和360 的是因為目前大部分的個人電腦網頁瀏覽器多使用搜狗瀏覽器和360瀏覽器,而這些瀏覽器主頁所默認的搜索引擎則通常是搜狗搜索和 360 搜索,只有少數對幾種搜索引擎都熟悉的學生才考慮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需要的搜索引擎[8]。
檢索結果的相關度排序,學生在瀏覽檢索結果的時候多是只看前三頁內容,很多只看第一頁的內容,搜索引擎對于檢索結果的排序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選擇。對于檢索結果的瀏覽,學生主要關注的也是標題及能夠在當前頁面看到的內容,如果能夠吸引學生,才會點擊進入,當前頁面的顯示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學生是否選擇該結果。
從認知角度看,用戶首先對獲取到的網絡信息做出接收和感知之后的直接反映,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選擇性注意,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之后采取一定的信息行為[9]。學生的性別、專業、年級等方面都會對網絡搜索引擎信息檢索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生是否參加過專門的信息檢索課程,或者是否接受過線上、線下不同方式的搜索引擎檢索培訓與講座;學生對所學專業背景是否熟悉、學習態度是否端正、信息敏感度高與低、英語水平如何、信息評估能力差距等都會影響個體在信息檢索過程中的查全率和查準率,不同個體在面對同等難度的檢索課題時,檢索結果往往大不相同。
此外,情緒也是影響到大學生搜索引擎檢索過程及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多次檢索結果不滿足信息需求的情況下,會有部分大學生的情緒因受到影響而波動,從而產生負面消極情緒,進一步影響到檢索結果,甚至導致學生放棄檢索。
大學生可以借助于網絡搜索引擎,隨時隨地找到自己學習或者生活中需要的信息資源,還可以在網絡上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網上解答其他人的疑惑,進行知識共享,相互交流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訓練大學生搜索、獲取、分析、輸出信息的能力,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綜合信息素養。
目前各高校都設置了專門的信息檢索課程,圖書館結合不同數據庫使用情況開展形式不同的培訓與講座,內容除了專業的中外文數據庫使用方法,還應該向網絡搜索引擎的選擇和使用技巧傾斜。不同高校所購買的數據庫數量及層次不盡相同,大學生在經過相關學習之前,往往更習慣于借助搜索引擎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且大學生離校后并沒有便利條件使用數據庫,搜索引擎才是他們平時更多使用的檢索工具,結合實際設置信息檢索課程內容才更加科學、合理。
大學生在瀏覽和選擇檢索結果時,傾向于選擇靠前的檢索結果,而部分檢索工具的返回結果列表的前幾項多是與所需信息不相關的內容,優化資源的分類和排序十分必要[10]。打鐵還需自身硬,學生自身也要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搜索引擎的質量良莠不齊,當自己具備了較為專業的判斷能力,才能提升對信息的利用效率。
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今天,對搜索引擎的評價標準不盡相同,學業和就業的競爭壓力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網絡搜索引擎是大學生在學習階段、工作之后都離不開的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對于大學生而言,養成合理利用適合自己的網絡搜索引擎,發揮其能夠較快接受新鮮事物的優勢,加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