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臨床常規檢查是醫生診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中,大便常規檢查的應用就十分廣泛。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大便常規能查出什么病,甚至會在體檢時讓醫生取消大便常規檢查。但實際上,大便常規被稱為胃腸疾病的“警報器”,我們要對這項檢查予以重視。
糞便一般由機體沒有消化徹底、已經消化的食物和消化道本身的分泌物、水分、細菌組成,醫生可以通過觀察大便樣本的顏色、性狀發現消化道內的細菌、感染情況,從而為疾病診斷提供參考;醫生還會對大便中的膿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寄生蟲數量進行分析,對比人體各種細胞的正常數值來判斷受檢者的身體情況。
顏色:黑色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消化道出血、食道靜脈曲張破裂、休克、消化道腫瘤、潰瘍病出血等疾病;紅色表示患者存在下消化道出血,而腸息肉、肛裂、結腸癌、痔瘡等都會引起下消化道出血;患有空腸彎曲腸炎、急性腹瀉的嬰幼兒,糞便會呈現綠色。
性狀:水樣便,見于急性腸炎、食物中毒等;帶有少量黏液或如蛋花湯樣,多見于“秋季腹瀉”;如米泔水樣,可見于霍亂;赤豆湯樣大便,見于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如大便色綠如海水樣,多見于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腸炎;黏液便,見于各種腸道感染、炎癥;膿血便,主要見于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以及某些腸炎。此外,大便中有泡沫,表示進食糖類過多;如奶片較多,表示脂肪或蛋白質消化不全;如糞便中浮有“油花”,多系脂肪類進食過多、不消化所致。另外,扁條狀、細條狀糞便,多見于直腸癌患者。
除了觀察大便樣本的基本形態,醫生還會在顯微鏡下觀察下列項目——
糞便細胞:正常糞便中不應出現紅細胞,沒有白細胞或偶有少量中性粒細胞。紅細胞出現和增多,見于痢疾、腸炎、結腸癌、痔瘡出血等;白細胞增多,見于腸炎、細菌性痢疾。如紅細胞多于白細胞,多為阿米巴痢疾;如白細胞多于紅細胞,多為細菌性痢疾;顯微鏡下見到多個白細胞而無紅細胞,提示患有腸炎。
糞膽素:陽性多見于溶血性黃疽和肝性黃疽等。
糞便膽紅素:陽性多見于溶血性黃疽、阻塞性黃疽等。
寄生蟲卵:這是診斷腸道寄生蟲感染最直接的證據,糞便中常見的寄生蟲卵有蛔蟲卵、鉤蟲卵、蟯蟲卵、鞭蟲卵等。
食物殘渣檢查:正常情況下,食物殘渣在隨糞便排出時已經充分消化成細小的顆粒,如果食物未能充分消化,常常能在鏡下發現淀粉顆粒或脂肪小滴,一般見于胰腺炎、胰腺癌、小兒腹瀉及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消化道出血量少,糞便排出時紅細胞已被破壞,糞便外觀沒有明顯改變,肉眼甚至是顯微鏡均不能發現異常,這種微量出血稱為隱血,檢查隱血的方法就稱為隱血試驗。這是“小異常預示大問題”的典型代表,它對消化道出血診斷有重要價值,現常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診斷的一個篩選指標。陽性多見于胃腸道惡性腫瘤、傷寒、潰瘍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一次便常規異常不一定就說明有問題,必要時應當反復化驗協助診斷。異常出現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經常出現而被忽視。所以,大便習慣、性狀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明顯變化時,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接受便常規檢查。
為了避免干擾,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檢查前3天不要吃辛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動物肝臟、血制品及含鐵豐富的食物;如果不是治療需要,最好停用鐵劑、鉍劑和維生素C;留取標本時,盡量不要混入尿液,也不要用灌腸或是使用油劑瀉藥排出的糞便;外觀無異常的,在糞便表面及內部不同部位多取幾次,外觀有異常的,盡量取沾有黏液或血跡的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