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在臨床中,輸血已經成為治療疾病、搶救傷員生命和保證手術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但對于輸血,受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以為O型血者是“萬能供血者”。其實,這早已經是歷史了。
根據紅細胞表面有無特異性抗原(凝集原)A和B,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或抗B抗體(凝集素),ABO血型系統可以分為四型。紅細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紅細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紅細胞上A、B兩種凝集原都有的為AB型血,其血清中無抗A、抗B凝集素;紅細胞上A、B兩種凝集原皆無者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
“萬能供血者”這一術語則是在1911年提出來的。當時認為O型人的血清中雖然含有抗A、抗B抗體,當輸給其他血型的人體后,由于受血者的血液稀釋作用,輸入的抗體破壞受血者紅細胞的數量是有限的,因而危險性較小。因此,直到上世紀40年代,O型血一直被認為是“萬能供血者”。
在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發現在O型血液里抗A、抗B抗體中,常含有免疫性抗體。據調查,O型人中有30.2%含有免疫性抗A及抗B抗體,如果將這些含有免疫性抗體的O型血液輸給其他血型的人,就會破壞受血者的紅細胞。許多試驗及臨床報告表明,將含有免疫性抗體的O型血液輸給A型或B型患者后,可使其紅細胞的脆性增加,壽命縮短,嚴重者可出現溶血性反應。因此,在醫療條件較好的地方,應大力推廣成分輸血,不應再采用異型輸血。當然把O型全血看作萬能血的觀點更應該糾正。
但即使在ABO系統血型相同的人之間進行輸血,為了驗證供血者和受血者的ABO血型鑒定是否準確,避免血型鑒定錯誤導致輸血后嚴重的輸血反應,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試驗常用試管法進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紅細胞懸液相配的一管稱主側;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紅細胞相配的一管稱為次側,兩者合稱為交叉配血。結果判斷:①同型血之間作交叉配血時,主側管與次測管均無凝集反應,表示配血完全相合,可以輸血;②如主側管無凝集及溶血,而次側出現凝集,但凝集較弱,可以試輸少量(不超過200ml)該型血液;③不論何種原因導致主側有凝集時,則絕對不可輸用。
另外,在電視劇上常常會出現直系親屬為病人輸血的情節,因此誤導了一大部分人,認為直系親屬間輸血是最好的。然而直系親屬即使是血型相同的也不能互相輸血,不然會帶來致命危機。因為輸血的本質是移植,常常伴有一系列的免疫反應,最可怕的是移植物抗宿主病,這是嚴重的輸血并發癥之一,其死亡率高達90%以上。供血的人身體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會在患者身體中遷移和增殖,從而攻擊被輸血者的免疫系統,患者可出現口腔潰瘍、身上起皮疹、肝功能受到嚴重損傷以及腹瀉。血緣越親,輸血的風險就越高。因此,若不能規避直系親屬輸血,需利用專門的輻照儀照射,滅活血液中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然后再輸入。
還有,平時大家在大街上獻的血并不會直接給患者用,醫院用血需由血站統一采集且調配,凡是沒有經過檢測和檢測不合格的血液都不能提供給醫療機構。獻血前先做篩選,獻血后再做檢測,包括對乙肝和丙肝病毒以及轉氨酶檢測,還包括血型分型分析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安全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