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藝
關鍵詞:內蒙古 能源 發展趨勢
一、內蒙古能源行業運行特征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2020年內蒙古全區上下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有序恢復。
(一)煤炭產量小幅增長,價格波動明顯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年水電出力偏多、進口煤月度到貨量不均、寒冬等意外因素的影響,年內多次供需錯配。從煤炭產量上看,全區2020年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滑明顯,但自10月以來,各項增產保供措施效應逐步顯現,全區煤炭日產量明顯提升,截至12月底,全區全年煤炭產量10.06億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鄂爾多斯、錫林郭勒等主產盟市的煤炭日均產量均超過去年的同期水平,有力保障了全國煤炭市場穩定供應。從煤炭價格上看,年度價格波動較大,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12.59%。12月底,全區主產地動力煤平均坑口結算價格為259.04元/噸,同比上漲21.80%。其中,東部地區褐煤平均坑口結算價格為227.42元/噸,同比上漲17.24%;鄂爾多斯動力煤平均坑口結算價格為371.67元/噸,同比上漲53.79%。煤炭供需關系有所改善,煤炭價格逐步回歸合理。
(二)電力需求穩步提升
受疫情嚴重沖擊上半年停工停產,全區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放緩,但隨著下半年復工復產加快,電力行業發展形勢逐步向好,全區電力需求旺盛。2020年,內蒙古全年全社會用電量3900.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累計用電量2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2%;第二產業累計用電量342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9%;第三產業累計用電量29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9%;城鄉居民生活累計用電量15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5%。全社會用電量工業用電量增速的提升也從側面反映出內蒙古經濟企穩回升態勢進一步鞏固。
(三)能源供給保障進一步增強
電力供應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區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45億千瓦,居全國第一,全區發電量達到58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電力輸送方面,“十三五”期間全區建成5條特高壓、11條超高壓電力外送通道,輸電能力達70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有力地保障了電力供給。在油氣方面,全區推進多元油氣供應,油氣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建成煤化工行業供需循環,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四)電力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內蒙古加快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基地化發展,著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產供應中的比重,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進一步提高。截至2021年1月,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裝機占容量全區電力總裝機容量的33%,全社會用電量的18%以上來自新能源。受限于內蒙古地區火電機組占比重、冬季調峰能力差、送出受限,全區棄風率、棄光率一度高企,但隨著“十三五”期間政策逐步轉向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建立清潔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繼續擴大電力交易、推進增量配電網改革等各項舉措落到實處,棄風率、棄光率顯著降至2020年底的6.0%和2.5%,基本實現新能源消納目標。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
二、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能源礦產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全區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能源產業,能源基地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內蒙古的各項能源指標,如煤炭生產規模、電力裝機容量、總發電量及外送電量等均居全國前列,全國性能源供應基地的分工地位已現雛形,能源產業作為全區 “六大支柱產業”之首,為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但能源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還遠未充分發揮,不能適應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要求。
(一)能源產業層次低、鏈條短
內蒙古能源輸出與就地轉化比例失衡。全區每年近10億噸的煤炭產量中約2/3以原煤形式直接銷往區外,1/3留在區內加工轉化。就地加工轉化的比例中有約50%用于火力發電,約20%用于煤化工產品生產。火力發電是煤炭轉化鏈條中環節最短的路徑,煤化工產品產業屬于初級原材料生產環節。目前內蒙古的能源深加工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拓展遠遠不夠。
(二)能源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
近年來,內蒙古一直在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能源品種不斷增多、產品結構有所改善,尤其是在國家及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內蒙古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發展,到2020年底,全區風電裝機規模已突破37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超過1100萬千瓦,居全國前列。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火電仍占內蒙古電力裝機總量的67%左右,能源結構仍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發展趨勢分析
隨著全民新冠疫苗免費接種工作的有序推進,新冠肺炎疫情將進一步得到有效防控,全國全區范圍內的能源生產和消費也將穩步恢復,加之“十四五”開端之際,國家對能源發展目標進行了新的規劃,內蒙古自治區結合實際情況也制定了能源規劃方案,全區現代能源經濟發展將得到扎實推動。
(一)增強能源供給保障能力
依托內蒙古能源儲量優勢,推進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建設,一方面,提高煤炭生產集中度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煤炭生產技術水平,推進優質煤炭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適度控制并逐步淘汰相對落后的煤炭產能技術,推廣應用煤炭井下采選充一體化、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先進技術。另一方面,政策及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內蒙古需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 對煤炭相關行業如煤電、焦化、煤化工等,采取更有力的節能環保措施,做好煤炭的清潔利用。最后,整合能源與化工、有色、冶金和建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煤電用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型材料及下游加工產業延伸發展,打造煤電用一體化產業鏈競爭新優勢。
(二)政策引導能源結構調整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驅動和市場引導下,內蒙古將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建立健全清潔低碳的綠色能源產業體系。盡管近年來內蒙古加快推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從整體來看,“一煤獨大”的問題仍未有效解決,除煤炭以外的其他能源仍未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必須在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基礎上,著力發展非煤能源,提高天然氣產量,穩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形成煤、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一是進一步提高風電整體技術水平,打造烏蘭察布、錫林郭勒等大型風電基地,穩步推進光伏發電發展,有序推進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發電及“光伏+”領跑基地建設。二是加快重點區域油氣勘探開發進度,穩步提高油氣產能和綜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快氫能源產業的布局研究,做好規劃引導和頂層設計,并在條件相對成熟、相關產業配套較好的地區引進氫能源項目,提升內蒙古在全國氫能源產業分工中的競爭力。
(三)科技創新推動現代能源經濟發展
要鼓勵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破除體制機制壁壘,推進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及風力、光伏、煤層氣、頁巖氣等新能源的數據資源整合,實現能源生產、加工、傳輸、消費等全鏈條數據的收集、分析、共享及應用,搭建自治區能源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優化傳統能源利用場景、提高新能源使用效率。建設“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新能源微電網、并網型微電網、儲能技術試點等示范項目,在試點基礎上積極推廣應用。此外,構建新形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能源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比如“低碳能源+建筑”“低碳能源+交通” “低碳能源+旅游”“低碳能源+智能制造”等產業共同體。
(四)推動區域能源合作
內蒙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戰略實施過程中具有最佳的區位條件和獨特的功能作用,要大力整合境內外能源資源,推動能源資源落地加工,進一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一是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加強與境外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裝備技術、資源開發的合作共贏,鼓勵以直接投資、收購并購或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境外煤礦、電源點、煤炭清潔綜合利用等項目建設,推動能源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引進來”雙向合作。二是依托內蒙古與蒙俄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以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組建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公司,進行能源的勘探、開采以及下游化工產品生產,保障我國能源需求,并為周邊國家甚至全球提供產品。三是支持內蒙古企業參與蒙俄電廠建設和輸電線路建設以及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建立煤電基地和可再生能源基地。
(五)以市場機制激勵企業主動減排
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落實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重大制度創新。《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2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施行,我國的碳市場發展將進入新階段。內蒙古應為碳市場正式交易做好準備,積極開展區內重點企業碳排放基礎數據的收集與報告,落實碳排放配額的分配、清繳、核查以及各項監管工作,確保全區企業順利的參與到全國統一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中去。通過獎勵先進、淘汰落后的激勵機制,為企業主動減排提供更有效的經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