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柳 卞禮洪 施小紅 張衛萍
紅色檔案是我國檔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圍繞紅色人物和紅色革命實踐所形成的革命歷史檔案,在傳承歷史文化、保存社會記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揚中市作為“江心跳板”,擁有十分珍貴的紅色檔案資源。分析揚中目前紅色檔案保護、開發利用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策略,有利于發揮紅色檔案重要的時代價值,凝聚起強大社會合力,助推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1.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的教育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前往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和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他說,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產黨將始終高舉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先輩們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我們要通過紅色檔案資源建設這一途徑,積極開展紅色教育,結合新時代發展要求,將紅色教育結合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體現到對基層黨政領導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對在校學生的思想教育上。
2.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的經濟價值。應結合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紅色旅游規劃創新,開發整合地區紅色檔案資源,構思紅色旅游線路。推出市博物館、渡江文化園和各個紅色教育基地組成的紅色文化旅游套餐,從而更好地發揮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的重要經濟價值。
3.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的文化價值。發揚紅色檔案文化在基層建設中凝心聚力的作用,要讓紅色檔案資源充分發揮其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優勢,通過各種貼近廣大社會公眾生活的展示方式,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發揮“紅色文化”的積極引領作用,有利于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敢于面對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為發展先進文化,推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促進全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1.檔案職能部門與相關部門多方聯動。一是職能部門牽頭抓總。揚中市檔案館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檔案資源信息,積極征集紅色檔案,多次到基層拆遷現場收集,成果顯著。目前館藏1945年以來的紅色檔案600余件。其中,1945年 4-5月的蘇中第五分區前進社的第23期、第25期《前進報》,1939-1940年的《群眾導報》,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照片,解放軍搶占揚中灘頭照片等檔案,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二是相關單位協同配合。市史志辦收集了《新四軍挺進縱隊》《揚中革命斗爭史(1927-1949年)》《江花紅勝火》等檔案資料。揚中渡江文化園收錄了渡江勝利紀念章、“強渡功臣”榮譽證書、軍服、“我送親人過大江”相關紀錄片、口述資料等檔案資料。市博物館通過向社會征集,收集到了解放戰爭無名戰士筆記本、陳毅和管文蔚合影、“挺縱”“江抗”會師合影、《群眾導報》《蘇中報》《射擊教育示意圖》等檔案約35件。市烈士陵園征集、收集到了1939年三躍人民贈送給李培根“廉直可欽”的盾牌等實物檔案。
2.積極發揮紅色檔案資源作用。市檔案館陳列館內專門設有紅色檔案專欄,展示了部分館藏的紅色檔案復制件。檔案館信息網站開辟了“史料公布欄”,群眾可以在網站信息里查找到紅色檔案資料。如《群眾導報》是1987年4月17日檔案館從原永勝鄉永利村二組左衡昇家征集歷史資料時發現的,現為揚中市檔案館的鎮館之寶。該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揚中軍民創辦的第一份報紙,又經陳毅題簽報頭,非常珍貴。
市檔案館充分發揮檔案館省級中小學檔案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和鎮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實施“檔案館開放”工程,與中小學校合作開展“走進檔案館”“檔案知識進校園”活動,利用“6·9”國際檔案日開展“走進檔案館之尋覓揚中記憶”活動,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檔案意識,讓他們接受紅色教育,激發青少年愛國愛家鄉的情懷,更好地發揮檔案館兩個基地作用。
渡江文化園是揚中市委黨校等單位的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教師和學員到這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進行現場教學,了解紅色檔案中蘊含的深刻的革命道理,了解革命先輩們為建立新中國披肝瀝膽、舍生忘死的壯舉,接受紅色教育,受到紅色文化熏陶,從而更加珍惜先輩們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更努力地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紅色教育基地是群眾的精神家園,建立在其基礎上的文化產業系統,既是一種精神財富,也是一種物質財富,構成了經濟發展的軟實力。
1.檔案意識不夠強。一是保護意識不夠強。檔案資源建設是檔案開發利用的基礎,紅色檔案的征集是后期檔案利用的前提。揚中紅色檔案資源相對匱乏,且征集工作未跟上。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在基層單位搬遷過程中找到一堆險些被扔掉的“廢紙”,從中發掘了反映改革開放初期揚中市“供銷員經濟”成長的資料,這些資料是揚中人民發揚“四千四萬”精神的真實寫照,但因為當事人缺乏應有的檔案保護意識,這些珍貴的檔案材料險遭損毀。經濟發展和鄉村傳統風俗也影響著紅色檔案的保護工作。群眾在新建房屋時會把老宅徹底拆除,許多紅色檔案被毀損;鄉村傳統風俗中老人過世后,會把逝者的東西付之一炬,也損毀了一部分老檔案,一些珍貴的紅色檔案隨著老一輩革命同志的離世而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據揚中博物館研究人員介紹,揚中民間還有很多紅色檔案亟須收集,紙質資料散落不全,有的甚至被當廢紙賣掉,面臨丟失的險境。二是開發利用意識不夠強。紅色檔案資源是開展黨史、國史教育,保持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生動教材。近年來,揚中市檔案館、博物館及多個紅色教育基地推出了不少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成果,但是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精品還不多。一方面是由于相關職能部門對檔案的研究利用重點以政府工作需要為導向,檔案行為與社會公眾脫節,導致公眾很少參與檔案行為。另一方面,揚中市當前對紅色檔案的開發主要以展館陳列為主,對紅色檔案內在精神的挖掘意識不夠,對紅色檔案精神內涵闡釋不夠充分。
2.資源整合不夠優化。揚中市檔案館、渡江文化園、博物館等都保存有一部分紅色檔案,紅色檔案資源分散,缺少統一規劃,交流合作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一是內容枯燥,缺乏深度。以揚中渡江文化園為例,館內所陳列的物品大部分是實物、原件等,甚至夾雜著大量非紅色檔案類展品,編研類作品和文創產品幾乎沒有,展現形式十分單一,深度不夠、創新不足,講解員的敘述多以歷史簡介為主,嚴肅有余趣味不足,難以激發公眾“二次參觀”的欲望。二是規劃不夠,陳列分散。總體來看,揚中市的紅色檔案資源雖然包含了紙質、實物、影像和口述檔案等,載體形式較為多樣,但是總體數量偏少,且為數不多的檔案資料分布在多個單位部門,缺乏規模集成效應,市場競爭力有限。三是輻射較窄,影響不廣。仍以渡江文化園為例,該教育基地輻射范圍不寬,與系統外相關單位沒有合作配合,紅色檔案資源沒有活起來、動起來,當前受眾僅限揚中地區,且以單位學校組織為主,覆蓋的人群存在重復,甚至有部分公眾一年去多次的情況,鮮有外地的個人、團體來參觀學習。
3.資金保障不夠有力。當前紅色檔案資源建設面臨的一大難題是資金的投入問題。紅色檔案的保護過程中,資金缺乏造成了工作被動。相關部門反映揚中市烈士陵園的烈士紀念碑需修繕,陳列室內部結構不合理、空氣不能流通、除濕功能不理想等問題,導致紅色檔案易毀損,但相關經費缺乏,后續修繕工作遲遲不能開展。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各部門的支持與配合。
4.人才隊伍建設不夠完備。當前揚中市對于紅色檔案開發利用還局限在小范圍內,部門工作人員對檔案開發工作的精力投入不夠,有的檔案工作者忙于事務,存在檔案工作被動開展的狀況。亟須培養專業素質高、責任感強的檔案工作人員,建設檔案數字化人才隊伍,提升口述歷史檔案整理人員綜合素養。
1.加強媒體宣傳,提高檔案意識。一是充分利用好網絡宣傳平臺,結合“互聯網+”新模式,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形成檔案宣傳工作新格局。一方面揚中市檔案館、普法辦聯合,借《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頒布紀念日、重要革命紀念日等時機,舉辦微信有獎知識答題、網絡主題征文等活動,調動社會公眾學習檔案知識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推送檔案宣傳片,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營造學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二是發揮好檔案館、博物館陣地作用,以線下活動打出“親民牌”,推出“一版一會一路線”活動,將檔案知識宣傳送進千家萬戶。“一版”是在報刊上專版刊登宣傳廣告,讓群眾了解檔案政策法規,知曉檔案的重要價值。“一會”是召開一次紅色檔案保護利用座談會,邀請市領導、專家學者就如何保護、開發、利用揚中紅色檔案開展座談。“一路線”是以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由市檔案館牽頭,推出串聯各個紅色檔案展示場館的紅色主題一日游線路,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旅游,以及紅色檔案展示館講解員啟發式講解,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
2.加強檔案資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根據工作實際明確牽頭部門。可以由市檔案館牽頭,多部門配合,依托現有檔案展館,集中連片保護揚中現存紅色檔案資源,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專題紅色文化展館建設,從而深度挖掘紅色歷史,保護紅色文物,傳承紅色文化。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布局,提升揚中紅色展館的展覽水平,形成規模效應。二是加強部門協調。通過部門牽頭,各鎮街區、村社區配合,打造“紅色島城、綠色家園”主題城市,統籌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形成集旅游、教育、培訓為一體的文化陣地,將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嫁接,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品牌。三是加強區域協調。揚中作為島中之城,紅色檔案資源數量有限,可與蘇南、蘇北地區開展區域合作,實現紅色旅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例如可以通過組建紅色資源縣市聯盟,聯盟地區居民憑身份證可免費參觀紅色旅游景點,區域內共建無障礙旅游圈,促進各地區紅色檔案資源交流和共享。
3.培養專業人才,提高服務水平。一是聚焦人才引進。通過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揚中,合理規劃揚中紅色檔案資源的整合布局,讓紅色檔案資源成為揚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二是聚焦人才培養。正如江蘇省檔案館館長陳向陽在《從紅色檔案中汲取磅礴偉力》一文中所講的,我們要加強研究型人才培育,加強業務能力建設,提升工作水平。可以通過參加全國、全省各類檔案培訓班,加強初級、中級檔案人員技能鍛煉,提高檔案人員的政治站位和使命意識,增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前瞻性、敏銳性和技術性。三是聚焦信息建設。通過構建紅色檔案資源大數據查詢平臺,實現紅色資源的科學整合和實時共享,化被動為主動,把準時代脈搏,了解公眾需要,提供與時俱進的檔案服務,更好地發揮紅色資源的文化和經濟價值。
4.多方籌集資金,提高保障能力。一是財政保障資金兜底。檔案保護、規劃工作要堅持“高點投入、一步到位”的原則,發揮財政資金兜底作用,在檔案硬件設施上試行缺什么補什么,優先安排使用資金,使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口上,著力加強檔案管理基礎建設。二是社會募集資金助力。結合長三角一體化背景進行招商引資,設立保護基金,通過各種渠道引入社會資本。通過媒體宣傳,吸收社會資金。2019年5月揚中市就有相關的社會捐資:兩名九旬老人共捐資1.1萬元修繕培根師范舊址。兩位老人都曾經在“揚中培根簡師”學習工作,他們深知紅色檔案的重要價值,從而積極投身于紅色檔案工作,捐資保護紅色檔案。三是檔案內生動力加持。當愛國教育與文化旅游逐漸融為一體,紅色檔案相關實體遺址和博物館變成了公眾短途旅游教育的絕佳場所。游客在旅游途中,會購買一些既擁有紅色記憶又符合消費者審美需求的紅色旅游紀念品。這就要求紀念品在設計上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有藝術審美。揚中可以借鑒成熟的經驗,挖掘本地河豚文化、竹編文化等,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打造紅色旅游特色產品,實現旅游景點持續創收,更好地發揮紅色檔案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旅游方面的積極意義。既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夠繁榮農村地區的文化事業,加強地區間的文化信息交流,再現鄉村發展的歷史脈絡。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紅色檔案資源建設是時代要求,是檔案工作者共同的歷史責任,是更好地發揮紅色檔案教育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等作用的重要途徑。縣級檔案館更要立足于基層工作,不斷拓寬檔案工作發展渠道,加大與各部門的合作力度,豐富紅色檔案資源內容,鼓勵創新,與基層黨性教育專題緊密聯系,充分發揮基層紅色檔案資源優勢,通過情景體驗式教學,激發受眾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共鳴,從而提高紅色檔案資源使用效率,提升檔案服務社會功能,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助力基層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