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內容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有其獨特的教學思想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進一步要求,教育理應隨之進步,我們可從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語文教學的特點入手,探討語文教學改革,促進語文教育進步發展。
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 教師觀 教學法 語文教學改革
促進語文教育的發展需要借鑒前人的經驗,孔子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最具有借鑒價值的,本文將孔子教育思想與語文教育相結合,以期促進語文教育的進步。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師觀及教學法
(一)教師觀
1.提升自我。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孔子認為教育者應該是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包括學科知識素養和道德修養兩方面。“溫故知新”即教育者能夠根據過去的知識經驗和自身能力來不斷提升人格素養,增進學術能力,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創新。“學不厭”既是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對教育者的要求,教育者應該不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不斷在學習中提升自我。
2.教學相長。子曰:“當仁不讓于師。”[2]孔子認為,教育者能力不一定比受教育者高,受教育者之中也會有能力過人的人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處應該以獲得知識、完成學業、提升道德素養為共同的目標,在教學工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應是相互促進、砥礪互助,擁有統一的目標意志,情感融洽,心理相容,共同進步。
3.以身作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3]這句話體現了教育者的素質對學生的影響,即要求教育者應該用于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養。教育學中認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其榜樣示范作用,依據孔子的話,就是要求教育者有較高的道德素養,品德高尚,這樣受教育者才會真正的跟隨教育者的引導,否則教育者難以對受教育者進行管理。
4.愛人之心,關愛受教育者。子曰:“有教無類。”[4]孔子認為應該廣泛的進行教育,不論貧富貴賤還是聰明愚笨,教育者都應該平等的進行教育,這就是所謂的“有教無類”,教育者應該愛人愛智,只有愛人的教育者能夠用仁慈之心不斷教育受教育者,不顧及外部物質條件和受教育者的內在智力,關心愛護受教育者;能夠不斷鞭策自己學習,擴大自身知識儲備,不斷豐富教學經驗,提高自身能力的也只有愛智的教育者能做到。
(二)教學法
教育方法可體現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孔子本身愛好學習,不斷思考,具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對他人有同情心,周游列國不辭勞苦,孔子的教學態度不傲慢,不武斷,講究探究精神。受到孔子思想的熏陶其教育的弟子大多也具有活潑的思維,態度端正懇切。
1.獨立思維。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孔子通過萬物生長與天的關系體現教育者與受教育的相對獨立關系。由此可見,孔子并不希望弟子事事以他為本,照搬教育者的方法以及思想,受教育者應該進行自己獨立的思考,對知識和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不是模仿老師亦步亦趨、人云亦云。“學而不思則罔”就強調了學習后進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即在學習過后一定要進行思考,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要多聞多見,同時應該隨時發現問題,保持懷疑態度和探索精神,不可將教育者的觀點作為自己的想法,應該學會尋找自己的思想。而正確的思考方法則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6]經過大量的學習之后,還要用禮法來約束自己,不誤入歧途。
2.教育者引導。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7]從子貢的話我們可以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依靠,學習不能不依靠教育者的啟發和引導。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8]有學者認為這里的“兩端”指的是觀察發現問題的不同角度,即教育者要幫助受教育者尋找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啟發受教育者進行不同層面的思考。孔子在教學中不會直接向受教育者灌輸知識,而是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進行獨立思考,即所謂的審問、慎思、明辨,在引導受教育者明辨之后,所有的疑問都得到了解決。
3.個性化教學。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一下,不可以語上也。”[9]孔子在面對不同資質的受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面對中人以上的受教育者,語上他能夠領悟,但是對于中人已下的受教育者,語上他不能夠領悟。孔子注意觀察受教育者并且時常與受教育者進行交流,對受教育者的才智有一定的評估,在這樣的基礎上,對于不同受教育者提出的同樣的問題,孔子分別針對不同受教育者提出了不同的回答,即所謂的“因材施教”。
4.群學原理。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0]孔子認為見到有賢之士就應該向他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見到不賢德的人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有他所存在的問題,改正自身的缺點。這恰恰反應了周圍環境對學習的影響,益友和損友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此理論亦適用于教育中,即利用教學環境的積極一面并學習者要善于發現他人身上的優秀之處,學會觀察反思,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思自己,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教育現狀
(一)教學理念落后。學校教育中占主要地位的教育之一的語文教育具有教授知識、提高審美水平、塑造正確三觀的職能。但當下語文教育往往以傳授知識為主,對思想觀念、審美觀的塑造稍有忽略。
(二)教學方法單一。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為主,學生缺乏存在感,在課堂中參與度較低。缺乏獨立思考是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側面體現了教學方法單一。
(三)忽略受教育者個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答案往往趨于標準答案,死板單一,忽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學生作為獨立個體思維方式不同所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其次,由于僅集中于結論的得出,就存在在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的問題,忽視了學生的獨立獨特個性化思維。
三.孔子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師觀及語文教學法改革
(一)改革教育觀念
1.擺脫片面的教育目標。語文教育承擔的任務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必須針對不同任務設置教學目標。掌握知識作為最基本的教育目標存在,而思想道德價值觀目標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情感、道德類目標應加大占比,作為中心目標而存在。
2.提高教育者能力。“教學相長”即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虛心潛心研究教學來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作為語文教育者,首先,要不斷學習,關注語文學科知識的最新研究,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其次,教育者要能夠不斷反思,對于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經驗不斷回顧探究,教育者應該具有思考意識,不斷鉆研。
教育者不僅要有較高的學科素養更應該具有道德素養。“令行禁止”就是對教育者的道德素養提出了要求,為人師表應該具有高尚的人格,教育者應該熱愛教學事業、關愛受教育者,用嚴格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特別是作為語文教育者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有高尚的人格,嚴于律己。
(二)豐富教育方法
1.加強與受教育者溝通交流。通過溝通可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間的相互了解,拉近兩者的距離,也可以發現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觀察學生,注重學生水平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當發現問題時應及時與受教育者溝通來發現癥結所在并通過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等方式解決問題。
2.教育者引導、啟發和受教育者獨立思考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教育者的引導作用,孔子的“叩兩端”啟示教育者可以幫助受教育者尋找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向角度,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思考受阻時,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的優勢。
近期,教育部印發初中考試命題意見,強調了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要注重受教育者的思維過程、創新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順應教育發展,語文教學應把受教育者的思維訓練、獨立思考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學生針對自身需求提相關問題并由學生發散思維教師引導解決成為教學主要方式。束縛思維的教學方式理應被淘汰,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分享思考過程和方式,通過分享幫助并激勵其他學生創新思維。
3.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教育方法。每個受教育者都有不同的特點,接受能力也不同,文章的感知程度不同,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啟示教育者要根據不同受教育者的資質和語文素養采用不同的語文教學方式。針對有不同語文素養的學生教育者應該提出不同的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教育者應該在受教育者的能力區間內并稍微提高教學內容的難度以促進受教育發展,即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這一理論與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4.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語文教學含有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外,還承擔提高學生審美、道德水平和語文素養的責任。基礎語文知識的教學不僅需要教科書,還需要多媒體等工具以幫助學生搜集資料、開闊視野。受教育者關注生活,立足現實是提高語文素養、審美道德水平的方法之一。因此語文教學不能被困在教室里,還要帶學生出走,觀察校園或者其他地方的環境,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文化是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融入到生活實踐中的方式,以期幫助學生擁有廣闊的知識背景。
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教育也應不斷進步,語文教學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播語文知識、提升大眾審美水平和道德素養的重要方式。語文教育者應承擔其責任,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素養,不斷學習、創新教學方法,對學生、對社會負責。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孔子世家
[2]西漢.司馬遷.仲尼弟子列傳
[3]春秋.孔丘.論語
[4]余家菊.孔子教于學說[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注 釋
[1]《論語·為政》;[2]《論語·衛靈公》; [3]《論語·子路》;[4]《論語·衛靈公》;[5]《論語·陽貨》;[6]《論語·雍也》;[7]《論語·陽貨》;[8]《論語·子罕》;[9]《論語·雍也》;[10]《論語·里仁》
基金:曲阜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201910446016)資助.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