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萍萍
內容摘要:《學記》對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予以深刻化、具體化、系統化的總結升華。語言作為工具,關鍵在于主體人如何利用,言所當言,止所當止是利用的普遍而基本規律。《學記》闡釋了止語適當緘默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止語適當緘默運用在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作用表現在有利于養成孩子深入思考,理性自主地解決問題的習慣,促進其身心和諧全面發展。其次,有利于父母不斷完善自身,勝任父母之職。再次,促進父母與子女間彼此的尊重、和諧和自律的行為規范,實現孩子的社會性的形成、豐富和發展,促進孩子社會化的過程。最后,豐富了當前家庭教育的內容,增加了一項有效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學記》 止語 家庭教育
語言是人類進行信息傳遞最重要最方便的媒介工具,借助語言也是傳遞教育內容不可或缺的方式。作為工具本身不具備是非對錯善惡,是人這一主體把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一起來,只有當人主體加以運用具有了價值判斷。所以在工具理性的追求效果最大化,主體人不要忘記價值理性。如果在“趨利”地使用語言過程中,產生更多地“害”,那語言這一媒介工具確實就不值得使用。《學記》中論述了“多其訊言”的弊害,“多”是不得要領而言,空洞無物,抓不住要害之言。多言最終只能是孩子厭惡所教的內容,埋怨家長,不愿意學習,教育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學記》中認為教育的基本綱紀之一是“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即停止語言,適當緘默。《學記》“弗語”不是不言的這一動作,而是不說一些內容的語,不告訴全部不全盤托出,需要適當緘默。大多數人在趨利的動機下會充分“言所當言”,而忽視甚至輕視了“止所當止”,從而產生不利的后果。相對而言“止所當止”有一定難度,不僅需要“言所當言”的理智,還需要情感上的節制,克制欲望,自律理性。解析《學記》止語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對于寄希望于用言語或擅長用多言語來教育的家長有一定啟示和幫助。
一.有利于養成孩子深入思考,理性自主地解決問題的習慣,促進其身心和諧全面發展
在實踐經驗基礎上,我們知道語言關閉時,心意向深靜敞開。無論是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還是孩子犯錯時,如果家長不再聲語時,孩子會思考為什么,怎么會這樣,怎么解決,就開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孩子的積極的理性思維活動。家長在利用聲語這個教育過程中,不完全了解用聲語之害,就不能完全了解用聲語之利。一般情況下,趨利意識總是百倍于避害意識,殊不知這個害一旦產生,孩子一生可能盡毀。孩子成長過程不能重新來過,錯過了最佳教育的時期就沒法重來,所以避害比趨利重要得多。大多數家長想讓孩子培養成禮貌聰明懂事等,很少考慮如何避免成為蠻橫、傲慢、討厭、搗亂和不服管教的孩子。為了避免就要養成不命令人,也不命令東西的習慣,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而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而這不是他們有天生的治人的心理,而是在這一發展的過程中使他們形成了這種心理;因為,還是在嬰幼兒時期“不需要多么久的經驗,他們就會感覺到,用別人的手去干活,只消動一動嘴就可以移動萬物,是多么舒服。”孩子一旦養成這樣習慣,就會把周圍的人都看作工具,最終成為蠻橫、傲慢、討厭、搗亂和不服管教的孩子,在他頭腦中的觀念,就是權勢和奴役的觀念。當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來到學校,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就會成為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最后,他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家長在告語,用語言教育孩子時,無形中夸大聲語的功效,認為聲語能解決了一切問題,而忽視了其他更有說服力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只是一般聲語的嘮叨,說教,叮囑,催促等,給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被聲語包圍中,孩子聽到是被說教、被評價、被罵、“控制我”等,而不是被尊重、不是被理解、不是被信任、不是父母想幫忙。家長要更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讓其多動手行為表達,而不是通過聲語,不要養成把周圍的人都看作工具,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因為超出孩子能力能力的需求,最終只會給孩子帶來痛苦。所以家長止語有利于孩子養成理性地自主地自由地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促進其身心和諧全面發展。
二.有利于父母不斷完善自身,勝任父母之職
止語對于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家長而言,止語更是重要一計。家長為了向幼兒灌輸所謂的良好的觀念,每天講道說教,賣弄學問,結果,在灌輸你那個思想的同時,又把許多一點價值也沒有的觀念灌輸給他們了。家長滿腦子的想法,在孩子腦子中將產生什么效果。誰保證孩子一句話也不會聽錯,孩子是按他們自己的方式去評論你雜亂無章地講解的那些事情,你以為孩子不會從其中找到一些材料來形成一套孩子所理解的東西,以便有機會的時候就用來反對你嗎?當家長試圖了解小孩對此番教訓的感想時,你馬上就會驚奇地發現,你所講的道理在他心中變了樣子,有時候還提出一些料想不到的反問使你感到痛心;不弄得你啞口無言,就弄得你只好叫他停止講下去。從這個時候起,一切都完了,他不但不受你的教育,而且還要盡量找你的岔兒。“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所以熱情的家長,你要保持純樸,謹言慎行。不能不反復地指出,為了做孩子的老師,你自己就要嚴格地管束你自己。教養孩子需要十二分用心投入實施自己的教育,細心體會,同時保有耐心,克制自律規范自我。家長聲語關閉時,家長的心意也向深靜敞開,努力克制自己言語的沖動,自律約束自我。家長止語適當緘默,已經擺脫語言形式的局限,而是一種真正的“教”。所謂“言是傳,身是教。”即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家長通過言語傳授,說什么,要求孩子做什么,家庭教育的本質,更重要的在于我們家長做了什么,怎樣地行為,怎樣來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在于父母日用平常間的身體力行,在于父母細微之節的以身作則,在于父母隱蔽之處的正身明法。家庭進行子女教育的基礎就是家長學會自我教育,需要不斷完善自身,才能建構良好家庭內外關系,滋養雙方身心健康和諧,勝任父母之職。
三.促進父母與子女間彼此的尊重、 和諧和自律的行為規范,有利于促進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家長止語適當緘默是為了有計劃有步驟更加有效地實施家庭教育內容,但不要忘記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標,培養人格獨立,品行端正,能夠解決所面臨的人生問題,實現孩子初始社會化。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人的社會化的實質是人的本質的形成、實現、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也即人的社會性的形成、豐富和發展的過程,是人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從片面與狹隘的人到個性豐富與全面發展的人、從必然的人到自由人的運行和實現的過程,也是人不斷適應社會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在家庭教育具體實踐中,社會化一般表現在家長與孩子彼此間的尊重、和諧和自律的行為規范。南宋大儒朱熹對《學記》之“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的解釋是“使觀而感于心,不言以盡其禮,欲其自得之也”。“弗語”適當緘默的本質體現了“以盡其禮”。《荀子·勸學篇》:“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家長身為孩子的老師務必要對自己的言語有所要求,勿為所欲言,縱使有好的初衷、方法手段和智慧,言非禮之言,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輕視,家長沒有一定的權威,自然收不到好的教學成效。如果家長言談舉止有禮有節,在日用平常間的身體力行,在細微之節的以身作則,在隱蔽之處的正身明法。家長的自尊,自律,自然會被孩子模仿,實現了家長與孩子彼此間尊重、和諧和自律的行為規范。家長與孩子彼此的尊重、和諧關系,才能有好的教育,才能教育有效。正如今人所謂“關系先于教育,關系大于教育”,而且家長與孩子彼此的尊重、和諧關系,比你的言傳大道理更加重要,更加關鍵,這是孩子學到最受用的教育,促進孩子最初也是最關鍵社會化的養成。
四.豐富了當前家庭教育的內容,增加了一種方便有效教育方式
行為上的適當緘默,既是家庭教育的內容,同時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形式。家長以止語這一行為方式來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教”給子女要謹言慎言,自主思維而又深入思考的家教內容。家長止語,對于其自身而言是“知行合一”的具體的實踐行為,家長的行為動作對于被教育者孩子而言,就是所要學習,效仿的內容和行為方式。家庭教育的本質在于父母日用平常間的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及正身明法。這里行為包括內心、情緒及意志的平和穩定等,如家長粗魯地不加思考地言語表達愛的內容,不僅影響破壞父母子女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家長已經把這種粗魯非理性地言談舉止以身教的方式輸出傳達給孩子,一點一滴于無形中,實現完成了言傳身教,而身教勝于言傳,孩子更多地學會了這種行為方式表達,因為行為形式相對于內容的學習容易,外在的表現形式極易被模仿,效仿學習,而對形式背后內容的理解需要冷靜、經驗、人生閱歷等。所以家長要重視兼具教育內容又是教育形式的止語,因為在這看似簡單易行的行為方式中,內含家長對自身清晰理性的自律的行為規范的內容和行為方式,這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和尊重。自然會有利于家長與孩子彼此間尊重、和諧和自律的行為規范,能夠更好地促進提升孩子“學”與家長“教”有效性,實現良好的家庭教育。
參考文獻
[1]高時良 譯注.中國教育名著叢書·學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9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2017
[3]樓宇烈.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2018
[4]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法)盧梭 著;李平漚 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6]張昭煒.中國儒學的緘默維度特質[J].世界宗教研究,2018(01):15-31.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