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玲 劉書慧 邵培雙 郭海城 金翊思
【摘要】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中進行工匠精神培養,幫助學生養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守正創新的工匠精神,激發學生對康復事業的熱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精神,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康復治療技術? 工匠精神? 培育策略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重點課題“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GBB1317069)。
【中圖分類號】G642.0;R-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017-02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并在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座談會上再次提出:“我們國家需要搞普通研究的人,也需要搞專業工作,當高級工匠的人,后者現在我們國家更需要”。可見,高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已成為我國近期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而且是任何一所高職院校及其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是從業過程中對職業的態度和精神理念[1],簡言之,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守正創新四個方面。
康復專業作為一個新興的醫學類技術專業,起步晚,發展快,市場需求大。我國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迅速崛起,已成為國內康復醫學教育的主力軍[2]。眾多關于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研究結果表明,由于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師資力量不足,課程體系不健全,培養觀念落后,培養目標與市場脫節,教學方法落后等現狀逐漸增多,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和缺乏職業精神,導致康復治療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再加上康復服務對象(殘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特殊性,如何培養優秀的康復治療技術人才迫在眉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3]。醫學職業教育過多強調學生技能培養,忽視職業道德教育,導致學生缺乏對醫學職業的認知,甚至工作中缺乏職業修養,給患者造成痛苦,新時期醫學教育現狀呼喚對醫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
一、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開展工匠精神系列活動的目的
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中進行工匠精神培養,幫助學生養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守正創新的工匠精神,激發學生對康復事業的熱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精神,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系列活動的開展
(一)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培植工匠精神
(1)組織大一康復治療技術學生開展名醫、名師專題講座,觀看《大國工匠》等紀錄片,從大勇不懼、大術無極、大巧破難、大藝法古、大工傳世、大技貴精、大道無疆、大任擔當8個層面,通過演講或小組討論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持之以恒的精神。
(2)組織大二學生深入福利院、養老院、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康復服務月”活動,教學偏癱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體位轉移等自我護理方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指導老人做頸腰椎保健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認知評估量表評估智障患兒,根據評估結果和兒童殘疾的特點對其進行個性化治療,主要包括認知功能訓練、治療性作業活動、棋類游戲、大型互動集體游戲等治療活動訓練,培養學生無私奉獻、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
(二)以基礎課程為載體,融入工匠精神
結合康復治療技術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安排,第一學期在人體解剖學和人體運動學課程中選擇和康復關系最密切的關節學和肌學,繪制與運動功能相關的骨骼和肌肉,詳細刻畫肌肉走形,標注骨性標志物,肌肉起止點和作用。根據關節運動軸的數目和關節面的形態,標注其關節的構成和類型,培養學生嚴謹、以精益求精、專業專注的工匠品質,為專業課程學習打好基礎。
(三)以專業課程為載體,打造工匠精神
目前國內混合式教學模式發展趨勢來看,其改革和發展所呈現的特點是由單一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展,由以教師的“教”為主向以學生的“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發展[4]。因此,課前針對理論知識讓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進行預習,課后對理論內容制作思維導圖,對實踐內容進行技能操作視頻錄制,促進學生復習,均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體地位。具體措施是在第二學年從運動治療技術和物理因子治療技術中選取重要知識點,課前讓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首選對學生進行系統多媒體課件制作培訓,從設計原則、整體布局與規劃方面講解,根據大學對課件項目構成的要求,PPT設計內容包含導課、教學大綱、主要內容、教學進程、自檢內容和課堂小結,缺少任何一個內容都不是一份合格的PPT,在此基礎上合理調配文字、圖片、視頻、色彩等多種元素,使得整體布局與規劃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通過PPT制作,學生提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預習,帶著疑問查找文獻資料,幫助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果。理論課后布置思維導圖作業,主要用于歸納零散知識點,提高解題方法和技巧,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方面課后分組進行技能操作視頻錄制,按照治療師、患者、報幕、攝像、編輯素材分工,使得每位同學都熟悉康復治療手法,反復改進,不斷完善,形成動作標準、操作規范、程序流暢、方便實用的視頻素材,用于今后的課堂教學,體現工匠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三、工匠精神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培養的影響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職業道德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要想使自已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一勞永逸,而必須有愛崗敬業和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體會到在平凡崗位上只要默默堅守、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盡職盡責,也可成就一番事業,拓展人生價值。通過對智障患兒的評估,偏癱患者的治療,讓學生深深體會到患者生活的辛酸和不易,困難處境,傳承了“醫為仁術”和“大醫精誠”的古代醫德,培養了學生的愛心、細心、耐心、同情心、責任心,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由教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指導、輔導、答疑等方式為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內在學習動力。亞里士多德認為工匠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產生于對目的善的欲求以及對自我創作產品的熱愛[5]。為了制作一份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完整的思維導圖,不僅要吃透教材,對原有的知識反復琢磨推敲,還要查找文獻資料,對原知識加工創造,深度挖掘如何激活、建構、融合已有的理論知識和新知識。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將這種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習動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三)有助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
實踐創新能力是大學生運用已經積累的豐富知識,通過自己不斷地探索研究,在頭腦中形成獨創性的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6]。雖然我國高等院校,職業學院等加強了對實踐教學資金的投入,但是被動實踐仍是實踐環節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如何啟發學生主動實踐,培養實踐創新能力仍然是任重道遠。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提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關鍵要素包含質疑力、觀察力、協同力和領導力。在技能視頻制作過程中,每位同學分配不同角色的任務,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為了實現制作一套操作流暢,動作規范的康復專業技能視頻的共同目標,小組克服時間上沖突,反復動手操作,互相支持,激發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體現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對智障患兒進行認知功能評估和訓練過程中,抓住主要障礙點,選取評估量表,采取治療手段均考驗了學生的質疑力和觀察力。讓智障患兒、殘疾患兒互相配合完成大型互動集體游戲等治療活動訓練,也鍛煉了學生的領導協調能力,有助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工匠精神系列活動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補充,促進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有效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更好地推動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2]陳卓頤,陳健爾,周菊芝,王丹,王紅.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基本標準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9):894-897.
[3]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6.
[4]史曉華.“金課”理念下混合式教學的課堂實踐探索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6):310-311.
[5]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6-10.
[6]劉書慧,邵培雙,班潤武,楊薇,王海麗.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8).
作者簡介:
田玲(1986年-),女,蒙古族,內蒙古人,主管技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康復醫學教育和慢性病的運動康復,主要從事康復治療和康復教育工作。
劉書慧(1984年-),女,漢族,湖北人,主管技師,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康復醫學教育和慢性病的運動康復,主要從事康復治療和康復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