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川
【摘要】復習課是使學生對已經掌握的碎片式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和歸類,使之規律化、系統化,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對重點、難點進行思考、總結、應用。從而使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更加系統,使學生分析和解決遇到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綜合復習,應促使學生做到:總復習全面抓,常規的知識規律化,碎片式的知識系統化。
【關鍵詞】復習課? 系統化? 規律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112-02
復習課是使學生對已經掌握的碎片式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和歸類,使之規律化、系統化,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對重點、難點進行思考、總結、應用,從而使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更加系統,使學生分析和解決遇到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綜合復習,應促使學生做到:總復習全面抓,常規的知識規律化,碎片式的知識系統化。
一堂好的復習課是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但小學數學復習課堂教學中目前經常存在類似的現象:有的教師布置大量的習題和試卷,搞題海戰術;有的“爆炒冷飯”,使學生反復地練習;期末復習時有的采用機械練習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記住每一道題的做法,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這樣的復習,使老師上起來很累、學生學得也苦,往往收效甚微。那如何上好復習課,達到復習的效果,下面聊一聊我對上好一堂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的一些觀點。
一、要系統整理出內在聯系,不要堆積如山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教材中每個單元的知識都是一個小系統、小整體,教師應該根據這些知識點找到他們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主動地去進行梳理,清理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這些分散的知識點通過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這個知識網絡是由各個部分依據內在聯系組成的。
我們教學新知識時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進行的,缺乏對所學知識的宏觀處理,如果復習課只是把每一個單元的知識再一個環節一個環節重復一次,讓學生盲目的做大量的試卷進行重復練習,這樣無形當中教師和學生都成了試卷的犧牲品,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完成練習,教師花費時間來批改,花費時間來評講,這樣的復習課學生完成作業累,教師批改評講更累。這樣的復習課變成了“重復課”,花了時間卻沒有收到預期的作用。系統論告訴我們,每一部分所學知識的相加并不等于知識的整體,知識的整體功能要多于每部分知識總和[1]。就好像建房一樣,磚瓦、木料是部分,把這些東西堆在一起不是房屋,把這些材料按房屋的結構特點合理地組織成一個整體,才是房屋。學習知識也是如此。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必須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聯系的[2]。”為此,我們可以通過復習課來使學生學習掌握每部分知識的聯系,分辨異同,辨別主次,確定邏輯關系,明確發展網絡,從而來形成對每部分知識的整體認知。如教學完分數乘、除法應用題后,可安排一節比較復習課,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這兩類題的不同點:一個是知標準量求比較量,一個是知比較量求標準量,它們是對立的;相同點是:都要先確定單位“1”,分率都是同比較量對應。這是從結構上說。引入方程思想之后,除法可以根據乘法的意義用方程求解,兩類題的數量關系就統一了,成為一個整體的兩個側面,也就溝通了兩類題的內在聯系。學生在解題時,就可以從整體的全部關系中來理解情境,產生解題思路。
二、要舊中有新,使相關聯的知識規律化
復習課必然會重復已經學過的知識,如果只是單一的重復舊知識,而沒有創新,大部分學生一定會覺得枯燥無味毫無學習興趣。那作為老師,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設計出“新”的教學內容來,讓學生通過“新”的內容去復習舊知識,鞏固舊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對有相同規律的知識進行總結概括,使已有的知識更加規律化,更加具有普遍性。從而讓學生從思想本質上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復習課的教學活動中,這樣的復習課才是高質高效的。
如在復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時,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背誦出這幾種立體圖形表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好像已經沒有什么新的內容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了,其實不然,這時我們老師就可以設計新的教學環節:(1)讓學生思考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在形狀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再引導學生去發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上、下底面積一樣,側面都是垂直于底面的立體圖形。(2)具有這樣相同特征的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能不能用同一個公式來計算呢?這時學生就會興趣高漲、討論熱烈,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自己最終會概括出表面積的公式為“側面積+底面積×2”,概括出求體積的公式為“底面積×高”。概括出的新知識不僅適用于這幾個形體,而且適用于一切直柱體。
三、要設計線索,串聯知識點
我們與老師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復習課比新課難上多了”,這是許多老師都會發出的感嘆。根據我多年的小學教學經驗來看,我認為一堂好的小學數學復習課要有一條明顯的主線來貫穿,讓人留下思路清晰的邏輯。華羅庚曾經說過一種“找另一條線索把舊東西重新貫穿起來”的復習方法。這種線索有兩種:一種是內在形式的,也就是以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為線索[1]。如倍數、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實質是一類問題,復習時可以用它們相同的結構、數量關系、解題思路把這三類題貫穿起來,統一為一個整體;另一種線索是外在形式的,也就是以一種外在的形式把各部分知識聯系起來。
教師在復習課教學活動進行中要充分利用自己課前的設計,將線索很好地進行利用,將復習課上成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課,引導他們根據預先設計的線索將所有知識點進行串聯,加深他們對各個知識點的認識,鍛煉他們自我學習、總結的能力。
四、要講練結合,不要講練極端
上小學數學復習課,如果只是老師一味地講,沒有學生互動的時間,或只是讓學生一味做題完成練習,老師做個旁觀者,都是不恰當的。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別讓講解成為復習課堂的主要活動,更不能把復習課的目標設定為學生反復練習。課前老師要精心設計自己的講解內容來提高備課的質量,根據不同的復習內容,講解有時只需提綱挈領,有時只需講評作業或解答疑難,而有時也可針對所學知識作恰當的提高概括;其次要精心設計習題,練習題要有層次性、典型性、針對性,形式要靈活多樣,讓不同的學生在復習課中都能各有所得,獲得發展,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五、注意綜合應用,抓基礎訓練
小學數學復習課中基礎訓練的分量是比較大的,基礎訓練的目的是要強化基礎知識,在抓基礎訓練的同時一定要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將自己所理解的意思表達清楚,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互相引導,以達到學生間互相影響,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還應在課前備課時設計一些變式題、綜合題以及題組練習,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知識、不同的方法解答,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如復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時,教師可設計一組有關的綜合應用題:①把含有食鹽30%的水20千克稀釋成含食鹽20%的鹽水,需加水多少千克?②某車間要鍛制一個棱長為8厘米的正方體零件,需要截取直徑為10厘米的圓鋼多長?③甲乙兩地相距270千米,兩輛汽車同時分別從甲乙兩地出發,相向而行,3小時相遇。已知甲汽車的速度比乙汽車的2倍少10千米,求兩輛汽車的速度各是多少?組織學生練習,幫助他們達到上述的目標。
六、要訓練思維,不要搞題海戰
相同的知識對不同的學生,他們的接受力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把已經學到的知識作為基礎,通過課堂活動不斷的自我轉化,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清楚,條理更加清晰,數學邏輯性更強。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切忌大量做題、就題解題、就題論題。老師不能只關心學生的答案是不是正確,不能只滿足于學生會解答問題,而要了解他們的思維過程和思考方法。對做對了題的學生,要檢查他們在判斷、推理時根據是否正確充足;計算時,是否對法則和算理真正理解和掌握;解決問題時能否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的解題思路。對做錯了題的學生更要問一句“你是怎樣想的”,了解這些學生思維的障礙在哪里,從而幫助他們糾正錯誤、鞏固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另外,復習課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要給他們表達的機會,逐步培養他們有根據、有條理地思考。
綜上所述,想要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就要根據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針對學生的學情,將復習的內容進行有目的性的設計,在復習課中應該加強變式、逆向、綜合能力的訓練 ,要多注重處理好講、練、評三者之間的聯系,讓小學數學復習課轉變為充滿系統化、規律化的“新課”。同時還要特別強調兩個方面:重視對學生掌握復習方法的指導;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適時評價[4]。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的復習效果,同時也能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邱展峰.地理高考復習中的“六要六不要”[J].地理教育.2002.1.15
[2]蘇冬娜.內地與香港現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較研究——以《遺傳與進化》專題為例.學位.2012
[3]傅正杰.怎樣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