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龍
【摘要】生活化教學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對的群體相對于傳統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著一些差異,中職教育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5歲到21歲之間,也就是傳統教育中剛剛升入高中或初步進入大學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沒有經過比較系統的教育,比較早的脫離了傳統教育模式,所以學生在心理抗打擊能力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中職階段的教育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必要的文化知識與職業技能,而且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心理支撐,這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在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更容易全面、深入地塑造學生心理,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中職? 心理健康問題? 探析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005-02
當今社會,一個特殊的、人數越來越多的群體也正面臨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那就是中職學生。個人際遇與經歷、尚未成熟的身心發展程度、敏感的家庭關系與社會關系、社會各界的特殊眼光,這些復雜而多元的因素,給中職生帶來著越來越嚴重的心理壓力。所以加強中職生心理健康已經刻不容緩。
一、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一)學習問題
中職學生的大部分心理問題都是在學校產生的,目前階段,我國的大部分中職學生都是中考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這些學生對自己的認可度較低,不愿學習,并且不能產生更多的信心應對各類問題。加上這些學生的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且學習能力較差,導致其在面對完全陌生的知識領域時,常常感到束手無策。長此以往,中職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表現為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主動性不高等。
(二)人際關系問題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只有在群體生活中才能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而對于中職學生來講,在校園生活中與老師和同學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十分重要。但是,據相關調查顯示,很多中職學生并沒有在校園里建立理想的人際關系。很多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際關系的苦惱。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職學生由于其年齡原因,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并且欠缺社交知識和能力,不能合理處理人際關系,通常因小事發生沖突。[1]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與同宿舍的同學相處時,通常表現為過分戒備、猜忌、不信任等。而在與老師的關系上,一般表現為壓抑和反感。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于老師本身缺乏心理學知識儲備,教學方式不當,導致師生關系惡化。在與異性同學的關系上,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通常表現為躁動不安等情況,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合理引導。
(三)家庭問題
從家庭方面看,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背后往往有個問題家庭。要么是家長因忙于工作賺錢而忽略對孩子的管教,要么是家長沒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問題而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對,要么家庭矛盾糾紛、家庭離異等糾紛,致使孩子無人管教或叛逆抵觸。另外很多家長不能正確看待中職教育,讓孩子選擇讀中職實乃無奈之舉,在心理失衡中放棄對孩子的管教,使孩子放任、迷茫、麻木養成許多不良習慣,產生許多心理問題。
二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一)教師教學理念和水平有待提升
因中職院校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有待提升,尤其是較早入職的教師,利用新媒體進行創新教育的技能還比較薄弱,未將心理健康教育按照時代發展和學生特點進行創新和改革,未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進行豐富和優化,使心理健康教育不符合中職學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的發展需求,忽視了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訴求和發展情況,阻礙了對中職學生身心健康的培養。
(二)學校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針對當下中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結合應用積極心理學知識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教育,可以使學生更快遠離負面干擾,保障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但是現階段大部分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只是過多強調學生心理存在的健康問題,導致學生雖然沒有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但也并不健康。并且中職院校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屬于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的策略,而部分教師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卻認為自身是沒問題的,學生是問題方,導致學生產生負面心理,覺得是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健康問題。[2]
三、解決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邀請心理專家開展教育講座
剛入學的新生需要適應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要面對生活與學習環境的巨變,同時要開啟新的人際交往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中職學生感到不適應,還有個別學生甚至不能完成學業。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中職學生來講十分重要。學??梢远ㄆ谂e辦系列講座,讓中職學生通過聽講座等方式了解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保護心理的機制,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營造良好教育環境
中職學校教師要想有效對中職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為中職學生營造輕松、愉快和全面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摒棄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采取“家校結合”加朋輩輔導、全面滲透的方式:(1)在宿舍中、班級里選出“心理委員”,建心理小組,建心理微信群,并定期組織線上線下結合的培訓學習,引導學生之間互相傾訴,互相幫助,及時發現同班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輔導。(2)班主任、輔導員、心理健康老師應積極和家長溝通,和家長一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溝通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引導家長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利用微信等交流方式,多跟學生溝通,給予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關注,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關系。(3)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在自己的工作中,要積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中職語文課上,可以穿插進行如何表達情感、表達愛的教育;在中職汽修專業實操課上,可以穿插進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形體課上,穿插進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提升自身自信心的教育;班主任可以在班會課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如何看待早戀,如何理性消費,如何健康上網,等等;輔導員可以在微信上和宿舍里跟學生溝通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控制情緒,如何交友等知識;心理健康教師可以根據中職學生的身心特征,挑選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如上網看心理情景劇,看心理小電影,組織線上心理小測試等,結合心理健康教材上的內容,以學生樂于接受并享受其中的方式,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這種全方位滲透的方式,會讓心理健康教育進入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對他們進行陶冶和矯治,不知不覺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中職教師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
在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進行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中職院校的教師應該和學生構建師生平等的關系,和學生交朋友,以此掌握學生生活中真正的心理變化,及時開導心理狀態不佳的學生。教師在和學生進行交流時,應采取面對面的溝通方式,以朋友聊天的方式改善學生的警戒情緒,在聊天中獲得學生信任,之后對學生的不良情緒展開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以此提高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此外,教師需要擺正自身的位置,即疏導學生心理狀態時,以積極向上的情緒影響學生,在教學時,更多地使用積極詞匯,比如幸福、希望、明天等,以此感染學生,引導其形成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同時教師還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經歷,分析學生成長經歷中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的事件,進而在教學階段避免類似事件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二次傷害。在和學生成為朋友后,教師應傾聽學生心里的真實想法,并對不同學生表現出的積極品質進行發掘和鼓勵,對于學生的優點和良好品德進行鼓勵,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自信心理,以此奠定后續學生培養健康良好心理的堅實基礎,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積極向上的標準,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運用積極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尋找幸福和希望的感覺,并且在對學生的潛能進行激發時,需要多使用鼓勵和表揚的形式,以此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使學生可以擺正自身位置,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去看待社會。
(四)在家庭方面給孩子多一些理解與關愛
其實很多心理問題的惡化和極端后果都是由于在心理問題產生初期時發現得不及時,甚至發現后不能予以理解而加以指責和遷怒,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由家庭原因施加的二次傷害,導致心理問題不僅得不到及時解決,反而惡化得更加快速、強烈,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因此,家長對職業教育的正確認知,以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與素養,有著巨大積極意義的。[3]畢竟中職學生基本仍然處于未成年的年齡段,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家庭的消極影響能夠摧毀中職學生的心理狀態。同樣,家庭因素帶來的積極影響也能幫助中職學生健康積極成長成才,甚至為中職學生奮發向上、終生奮斗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來源和精神支持。只有家長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提高了,才能更加及時地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及時解決不良問題,完成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
總的來說,中職學生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該階段的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是非常關鍵和必要的。因此,中職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引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結合在一起,更全面、更深入地塑造學生的健康心理,為中職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程紅柳.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1(3):88-89.
[2]毛紅.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8):174-175.
[3]陳亞云.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的研究[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