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佳 許斯華 李迪



【摘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不斷提升就業指導課程專業化水平,促進職業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和隊伍建設,著力解決課程教學中的痛點、難點,提升教學質量和評價,結合學生學情、學生需求和企業用人需求,對廣東職業院校就業指導課程進行了調研和探究,于此基礎上對課程進行了優化創新,通過一“中心”六“聚焦”,以推動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改革創新。
【關鍵詞】職業院校?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 課程改革創新? 聚焦? 痛點
【課題項目】2020年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職學生“慢就業”現狀分析和對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WQNCX132)。
【中圖分類號】G64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171-02
一、緒論
通過職業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創新,以對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路徑進行探究。“一”中心,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六”聚焦:聚焦多層次、差異化分類教學理念思路,著力解決學生層次水平層次不齊問題;聚焦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解決教學實踐與課堂理論問題;聚焦全過程全方位融入課程,解決學生新舊知識有效鏈接的問題;聚焦專業元素、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改革和設計,解決炒“大鍋飯”“一刀切”的問題;聚焦“教”與“學”有機結合,解決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運用問題;聚焦課程教學效果,解決課程“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的問題。
二、“雙塔”結構創新教學模式,聚焦多層次、差異化分類教學
因材施教,著力解決學生層次水平參差不齊,上課接受程度不一的痛點。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多樣化,隨著擴招,有普高、三二分段、“3+X證書”、自主招生、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等多種模式,同個專業里面出現了多種生源,學生在知識水平和學習態度、學業規劃等方面認知不一、職業素養參差不齊。“雙塔”結構的教學改革模式,通過多層次,差異化進行分類教學。
通識教育——針對所有學生。生涯規劃知識啟蒙,主要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生涯觀。梳理職業生涯規劃基礎知識,以職業能力測試為脈絡,結合素質拓展活動,引導大學生做好自我管理和學業管理,掌握職業規劃當中的工具和方法。
延伸拓展——針對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在通識教育基礎上,采用選修輔助,可以由校內外導師開設相關選修課,如《財商管理——職場小白如何理財》《防護罩——女性職場安全》《心心向上——就業心理調適》《避開就業陷阱——就業法律法規解讀》等課程,作為主修課程的補充,彌補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空白,除此之外,通過情景設置、企業融入架構仿真求職環境,專業帶頭人結合行業發展闡述職業準備,學生自主動手準備求職材料并在仿真環境中開展求職,第二課堂等進行延伸拓展。
精英培育——針對品學兼優的學生。以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來說,開展“育苗”計劃,青年“研習”計劃,參加職業規劃大賽、技能競賽月、科技文化節、能工巧匠、創新創業大賽等。各個職業院校針對品學兼優的學生有其不同的培育,例如結合專業開展的“創新班”、實踐課程等。加深學習深度,拓寬知識寬度,引領思想高度,培養又紅又專的準職場人士、能工巧匠。
三、打造“雙師雙向雙融合”教學科研團隊,聚焦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打造“雙師雙向雙融合”的創新型就業創業教學科研團隊。雙師為“企業導師”+“校內導師”的雙導師制,雙向為企業導師進校園授課講座,校內導師進企業掛職鍛煉,雙融合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與專業技能課程相融合。
目前職業院校可以利用“職教”的優勢,以“職教集團”為依托,以“校外實踐基地”為載體,以“校企產教融合課程”為切入點,通過聘請校內外導師,對學生進行授課和實訓指導。
打造企業背景、專業教育、梯隊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為最大特色。成立二級學院就業創業教研室,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指導下,開發特色鮮明的“學院派”課程,成立二級學院就業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結合學校培養計劃,與企業共同編制教材、設計對接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無縫銜接,對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場景等進行革新,真正在就業領域實現協同育人,產教深度融合,做好項目化教學設計;要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共享教學資源,同時,根據市場發展需求和企業崗位需要,吸收更多有社會責任感、有教育情懷的企業深度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學生打通便捷的就業實習通道,“一院一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嘗試作為新的范式推廣。
四、探明教學起點,落地教學終點,聚焦全過程全方位融入課程
學生的學習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教師教學的價值就在于將知識有效處理與轉換,幫助學生在新舊認知之間建立聯系,從而自由地完成自我意義的建構。
教學前,通過課前交流、課程問題導入、問題提問設置、作業指導等方式,幫助學生回顧原先知識,探明教學的起點。教學中,通過小任務、小作業、課堂活動幫助學生課中鞏固。教學后,通過作業以及跟蹤,群內互動,實訓室仿真訓練、課后一對一咨詢,促進教學落地。
五、解決炒“大鍋飯”“一刀切”教學問題,聚焦專業元素、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改革和設計
將專業作為課程最大的特色,將思政元素作為課程最新的因子。職業院校導師團隊相比本科院校,雖然學歷上、理論上可能稍微欠缺,但是大部分有專業背景,且每年都安排到職教集團、校企合作等企業掛職鍛煉,對專業和行業具有相當多的經驗,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進行教學、結合行業進行分析,結合職業崗位進行剖析。在設計每一個章節內容時,二級學院教研室組織研討,利用專業背景和企業背景,充分發揮“雙導師”作用,結合學情和課程思政,對目標、內容、活動進行精心研討和設計。
六、教學手段、方法多樣化,聚焦“教”與“學”有機結合
建立共享資源庫,根據專業學期情況設計教具,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和評價。結合目前00后喜歡使用手機、互聯網搜尋信息的特點,充分利用各類網絡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活動,利用雨課堂、易班等平臺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根據學生學情,制定《“職”等你來 無限精彩——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修煉手冊。制定“職”等你來闖——職業素養提升闖關卡。
利用實訓室,進行情景設置,求職環境模擬,學生自主動手準備求職材料并在仿真環境中開展求職。
七、從學生當中來,回到學生當中去,聚焦院校學情和教學效果
(一)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經過調研,結合實際職業院校學情作出創新
原本部分職業院校參照本科的教學方式,基本采用一年課程將32個課時進行照搬或者壓縮。通過深入調研和試點實踐,可以由原先一個學年的課程,調整為貫穿三學年的階梯式課程。針對高職院校學情、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針對性地進行改革、創新。
(二)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實習進行跟蹤
建立頂崗實習平臺,撰寫實習日記,由課程教師和校內導師進行對接,充分關注學生職業認知吻合度,職業幸福感。課程教師赴企業指導學生,了解企業需求和學生職場體驗,更好反哺課程。
通過“一”中心“六”聚焦,推動課程改革創新,注意以問題為導向,解決教學過程中的痛點,助力職業院校課程教學提升,凸顯“學院派”教學特色成果。抱好職業院校的團,推動課程改革創新,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參考文獻:
[1]楊娟.基于校企合作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營銷界,2019(21)
[2]陳錦.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1,12(9)
[3]尹兆華.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探索和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9(Z1)
[4]王珠凡等.就業價值取向變遷下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