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摘要】協同育人是高職院校近年來的關鍵熱詞之一,育人工作是高職院校輔導員和班主任工作內容的重中之重,兩者之間的職責部分既有重合,又有明確的分工,重合的部分可以作為合作的基礎。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成立“敏思”班主任工作室,以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為抓手,強化崗位職能和管理效能,助推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對高職院校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輔導員? 班主任? 協同育人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項目編號:2020XGJPB3006)。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015-02
一、高職院校班主任與輔導員協同育人路徑實施的背景
2020年9月由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斷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煥發校園新活力,展現學子新氣象。輔導員和班主任是高職教師隊伍的主要組成力量,是高職院校順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媒介和載體,雖然職責范圍重疊,但仍有明顯區別。輔導員按照學校統一部署開展思政相關活動,班主任則重點關注班級學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學習的情況。由于兩者在功能范圍上的模糊性和交叉性,在高校學生行政管理中出現了“重復管理”和“無人管理”的局面。但這恰恰也是開展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礎,兩者相互融合將會促進輔導員與班主任之間形成密切關系,建立高效可持續的深度合作,提升高校教育改革力度。
二、高職院校班主任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存在問題探析
(一)輔導員與班主任的權責模糊
由于輔導員和班主任涉獵不同領域,理念和職責截然不同,關于協同育人的想法和見解也存在差異。輔導員除了把立德作為重中之重的環節以外,還要對相關學生遇到的問題、校園內的危機事件進行及時性的處理。班主任作為專業教師,重點精力放在了學生的學業上,有些班主任會認為,學科競賽、科研、教學會比思政教育活動,志愿者活動要更加有意義,這也導致了二者教育理念存在偏頗,學生也很難作出選擇,班主任與輔導員會產生矛盾分歧,協同育人的效果大大降低。輔導員與班主任之間權責定位不夠明確,導致責任界定非常模糊,二者明顯的差異致使高職院校需要在權責方面做好明確的劃分工作,避免因權責不明確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二)輔導員與班主任合作意識淡薄
在高職院校教育事業進程中,輔導員與班主任的合作意識相對淡薄,輔導員主要站位在專職學生管理隊伍中,班主任多由專職教師擔任。輔導員需要符合學工處的標準,接受上級部門考核,極大限度地保障思政教育的高效開展。班主任為學生科研、課題研究等方面投入得更多,反而對學生管理有所忽略,本身班主任的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和獎罰手段相對欠缺,班主任的工作無法做到量化,工作熱情較低,輔導員與班主任對話機會少,缺乏合作興趣,淡薄的合作意識導致班主任與輔導員之間的建議并不緊密。
(三)信息溝通不暢,缺乏有效媒介
輔導員和班主任分別歸不同的部門管理,從溝通渠道和平臺上來看,不夠完善和有效,二者之間的合作遭受層層阻礙,學校管理層并未從第三方身份的角度上給予制度、資源以及平臺等方面的引導,并沒有某一課題或者活動是需要二者密切配合來相互促進和展開的,投入的精力受到很大局限,輔導員與班主任的關系還是停留在“工作計劃”和“形式層面”,后續工作順利開展起來非常乏力。
三、以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敏思”班主任工作室為例
為充分發揮班主任的育人作用,探索班主任工作模式,搭建班主任研修交流的平臺,切實推進和落實學校“三進一融”育人工作,創建“敏思”班主任工作室,我校班主任亦稱職業導師。工作室由4名班主任和4名輔導員共同組成,利用此平臺打造班主任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格局。
(一)豐富協同育人方式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采取“線上”與“線下”混合制教學,輔導員日常教育管理亦是采取“網絡+實踐”的模式,職業導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育人與輔導員的網絡思政育人相結合,課堂教學育人與實踐服務育人相結合,形成“雙協同”融合育人模式。
1.線上協同育人。職業導師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日常教學外,還會有網絡互動及答疑環節,此時學生的思想是比較活躍的,會提出一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類的問題,由于職業導師受自身專業影響,難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滿意的答案,這時就需要輔導員介入,加強思想政治引導,致力兩支隊伍在線上協同育人的融合。同時,輔導員使用的“今日校園”APP,爭取早日將職業導師納入管理,可以隨時詳細掌握輔導員對學生推送的信息,并得到及時反饋。
2.線下協同育人。輔導員邀請職業導師參加社會實踐、黨團活動及各種競賽等學生活動,職業導師在親近學生、貼近學生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也在活動中不斷強化自身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職業導師邀請輔導員前往聽課,輔導員在聽課過程中可以強化自身專業素養,提高在管理和服務育人時的專業深度,也可以根據班級同學特點向職業導師提供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
3.“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融合。首先,職業導師主要是利用上課時間傳授知識達到教書育人效果,輔導員則主要是利用業余時間指導課外活動達到實踐育人效果,雙方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第一課堂所教授的理論對第二課堂有指導性作用,也需要第二課堂去驗證,將兩者相融合可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以動帶學、以學促練。其次,輔導員在第二課堂加強對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引導,在活動中宣傳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導師參加到第二課堂之中,通過“第二課堂”實踐應用,能夠發現理論教學的不足之處,從而讓職業導師的理論教學更具針對性。
(二)加強班級精細化建設
輔導員一般所帶班級4~6個,平時工作被學生個人事務和日常事務所包圍,此時需要借助班主任力量進行班級精細化建設,營造良好班級育人氛圍。
1.以學生本體為中心。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學生以學生為服務對象,是以人為本思想在高職教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家庭、學生對教育的需求也在演變。在招生與教學過程中發現,由于本學院專業文理兼收,學生來源復雜,文化基礎、綜合能力、學習動力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學生發展需求更加多元化。工作室針對這一現象,探討多元化的教學實施方案,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分類別、分層次的系統培養,夯實學生繼續學習基礎。根據學生的基礎條件、個人發展目標、教學環境條件等基本因素進行綜合評判,并結合學生意愿將其歸入合適的培養方案。
2.以班級管理為保障。良好的班風建設對于工作室的順利實施以及班級學生的良性發展具有巨大的支撐保障作用。職業導師進班級不僅要充分體現職業導師作為職業的領路人,也要做到人生的領路人。在第一項工作的基礎上,通過輔導員協助將工作內容進一步延伸細化:幫助學生樹立奮斗目標,并全程鼓勵和幫助;定期或利用下課休息時間與班委交流,及時掌握班級動態;參與制定切實可行的班規;固定班會時間,全面了解班級情況;定期進寢室,掌握學生的生活情況和思想變化等。突出網上網下、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各種場域聯動的工作方式,形成“職業導師進班級”與班主任工作制度的有效統一。
(三)推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1.輔導員參與課程建設。輔導員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專業教學各環節、全過程。依托計算機、電子二大優勢學科,研發由職業導師與輔導員共同參與的“網絡時代與文化傳承”系列課程思政重點課程,激發學生投身行業、獻身行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實施教學改革推進計劃,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努力打造全課程育人體系,推進職業導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的縱深發展。
2.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發揮學科和行業優勢,實現職業導師、輔導員“同上一堂思政課”。加強職業導師思想政治教育,轉變教師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輕價值引領的觀念,引導廣大教師樹立“課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為目標,帶動廣大教師既要當好“經師”,更要做好“人師”。
(四)培養企業需求型人才
1.雙線合一。在日常教學管理中,職業導師主要關注學生專業學習,輔導員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思想動態,是分開的兩條線,而學生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個體,為了更好的全面發展,則需要職業導師和輔導員更加緊密協作,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加強工作交流溝通,在思想和行動上進行統一,互相學習,共同管理。職業導師加強管理育人理論學習,輔導員加強所帶學生專業發展了解,輔導員配合職業導師,做職業規劃,分析專業動態。
2.校企融合。訂單班的學生,從進班到離校和去企業,均需要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培養。職業導師和輔導員為了精準發力,則需要聯合“三進”一是聯合進企業,學習企業文化,掌握企業需求,職業導師了解企業人才知識技能需求,輔導員了解企業人才的思想和綜合素質需求;二是聯合進班級,掌握課堂情況,結合企業要求,職業導師進行專業課程指導,輔導員強化課堂紀律和要求;三是聯合進寢室,走進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生活習慣和思想動態,及時進行正確引導。根據企業人才標準,培養符合企業需求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白卓群,潘曉艷,佟怡.高職院校輔導員與班主任工作協調機制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8(1):56-58.
[2]劉福忠,宋兵超.輔導員、班主任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價值淺析[J].學理論,2018(4):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