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 孫匯彬 陳亞茹
【摘要】課堂教學是大學教育實現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質量決定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隨著高校擴招以來,高校課堂教學情況越發不容樂觀。充分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是全面提升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途徑。本文就課堂中如何有效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提出論述。
【關鍵詞】高校課堂? 教師主導作用? 學生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4-0013-02
不同類型的大學,有不同的培養目標,但大學教育都要緊緊圍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課堂教學是大學教育實現的主要途徑[1-2]。然而,當前高校課堂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很多教師主要以教材為主,教材是怎么寫的,老師就怎么講,學生就怎么學,失去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師“滿堂灌”、“照本宣科”、學生“昏昏欲睡”,加之現在電子產品已經普遍走到學生生活當中,課堂里面的“低頭族”比比皆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大學課堂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是每一個高校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3]。
一、“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
傳統教學模式一直在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只需要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不注重學生的學習效果[4]。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更關注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知識完整性,忽略學生的差異性,不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以及知識的接受程度,導致課堂上老師滔滔不絕,最終只感動了自己,陷入老師累、學生更累的惡性循環。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給廣大的教師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新課程強調了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老師應該教什么,怎么樣去教,都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5-6]。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導者,扮演著導演的角色,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提供合理的學習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由簡單的、單一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健康發展的促進者。而對學生來講,自身是學習的主體,是演員的角色,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習,可以增強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熱愛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是互為條件的,辯證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教學過程當中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不能因為學生的主體作用而過分放縱學生,忽視老師的主導作用,而應該教學相長,使得教師和學生在一個和諧、有愛、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共同成長[7]。
二、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教師工作的對象不是知識,而是學生,老師應該更側重于教學過程,而不是考試結果[8]。評判一個有效的高校課堂也不是看老師講了什么,而是學生學到了什么。一堂課里面教師扮演了導演的角色,需要掌握劇本,規劃劇情、組織排演、了解演員等一系列活動,上好一堂課教師需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修煉內功,認真備課
“老師先有一桶水,才能教給學生一碗水。”這是對教師職業能力最基本的要求。隨著大學大規模擴招以來,聘用了大量新教師,很多青年教師直接從一個學校進到另一個學校。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和培訓,青年教師自身還未完成學生到老師角色的轉變,就開始站上講臺,所以出現了大量老師沒有教師基本功、照本宣科,學生上課不愛聽講,甚至曠課,對老師教學效果差評的現象。所以,修煉內功是保證教學效果的第一步,老師在課下除了應用教材外,還應該廣泛閱讀課程相關資料、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知識,了解學生、了解自己,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課程特點設計教案,認真制作課件,胸有成竹地去上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正確把握好課程開頭、中間、結尾,教學知識不能過于困難、枯燥。
(二)因材施教,了解學生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只有從不同身心成長條件和智力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實施教育,才是素質教育的真諦。”[9]高等學校學生來自于五湖四海,學生個體差異性大,掌握知識能力參差不齊。現在00后都已經進入了大學校園,他們是互聯網下成長的一代,信息來源豐富,極具個性。老師必須與時俱進,了解學生喜歡什么、關注什么,把課程知識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高校教育面對的學生大都已經具備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課堂活動應該給學生留下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與時俱進,改革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科技進步,互聯網+的到來,課堂教育已經不是學生唯一獲取知識的方式。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普遍對互聯網的依賴比較高,未來移動終端手機學習方式將成為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形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還能行嗎?目前教學模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越來越緊密,如混合式教學與慕課結合、混合式教學與云課堂結合、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結合等,混合式教學逐漸走進高校教師的課堂。混合式教學具有傳統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教學以及在線學習兩種模式的優勢,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交流時間和空間,從而很好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0]。因此高校教師要積極掌握新技術、了解新教學模式,并應用在自己的課程里面。
(四)穩定情緒,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大學生離開了高考激烈的競爭氛圍,老師、家長不會時常督促提醒,加上大學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難懂的專業知識,導致大學生對自我約束降低,學習缺乏主動性。大學課堂低頭族、學生睡覺現象屢見不鮮。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首先要穩定自身情緒,檢視自己的教學活動,從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的角度出發,積極對學生進行幫助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批評學生。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很重要的一部分體現在對課堂氣氛的主導,不要一味對著屏幕講自己的,不關注學生的反應,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者。課堂教學情況復雜,教師應具備從學生的聽課神情和課堂表現及時調節課堂氛圍的能力。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平等、民主、有愛、寬松的學習環境。
三、高校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任何階段的教學都是一種價值實現的過程,其最終的價值是體現并展示人的成長過程[8]。大學教育亦是如此,大學教育是在較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和主要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這樣的價值實現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有效教育的體現者,上好一堂課學生需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年輕一代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這個國家就有希望。大學生屬于成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已經趨于成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獨立的思考能力,學習主觀性大大增強。大學生應當有鴻鵠之志,做好學業規劃,發揮教學主人翁精神。我們是自己學業的第一負責人,應該改變傳統教育中對教師絕對服從的理念,教師不再、也不應該是“權威”的代表,教師是為教學服務的,是幫助、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教學應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成才[3]。大學課程內容多、難度深,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高校學生除了立志還應該腳踏實地地去學習,從小處入手,深入研究。
(二)積極溝通,參與教學
大學教學活動應該圍繞學生的主體性來開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認知過程必須通過自己去感知和實踐,教師替代不了。教授知識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及時調整自己講課方式和教學重難點。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富有吸引力的課程,“教”以“學”為導向,以學生情況為中心。學生是教學價值的體現者,“循規蹈矩”的學生不再是社會的寵兒,現今的教學模式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主。學生也應當和老師多溝通,對教學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課堂教學中學生扮演演員的角色,一個優秀的演員絕不是只根據導演的要求表演,而是對劇情內容融入自己的理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求知欲是從質疑開始的[7]。在教學中學生要大膽存疑,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樹立起探究、創新的信心。大膽地說,大膽地問教師自己想問的問題,勇于溝通。
大學課堂教學不是單一的教學,而是復雜的雙向交互活動。目前沒有哪一種課堂教學模式是萬能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教師、學生雙方都應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也不是固化的,有現成框架的,廣大高校教師應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勇于實踐,不斷探索總結。
參考文獻:
[1]李雷,胡友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如何實現“有效教學理念”[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2]于會診.論大學教育中的核心價值體系滲透[J].中國成人教育,2008(24).
[3]楊平,翁思義,郭平.論大學課堂教學的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理念[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0).
[4]薛繼東.“問題導向”的大學課堂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35(S3).
[5]姚靚.少兒對外漢語教材話題選擇與課文內容編排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6]王飆.大膽選篇小心編排[J].世界漢語教學,2002.
[7]唐藝.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提高學生主體地位[J].教育教學研究,2011(7):105-106.
[8]吳艷,陳永明.大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及思考——基于全國十所高校的實證調查[J].高教探索,2015(11).
[9]程曉琳.淺談對后進生實施差異教育的途徑[J].安徽教育,2002.
[10]李雪梅,呂曉紅,劉寶全等.基于“金課”理念的人體解剖學混合式教學初探[J].解剖科學進展,2020, 26(4):48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