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職聾人大學生《標志設計》課程為例,基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下,充分結合高職聾人大學生特點,通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手語教學、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學賽結合等方法,在課程實踐教學中構建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于一體、常規教學與多元化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為提升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成效提供新的思路,亦為高職聾生藝術教育探索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 聾生教育? 標志設計? 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長沙職業技術學院青年課題《視覺傳達理念下的標志設計課程通用手語設計研究》(項目編號:CZTJ?
19QN01)。
【中圖分類號】J524.4-4;G71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121-02
由于授課對象的差異,針對高職聾人大學生的課程教學與面向高職聽人學生的課程教學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還是評價體系上都存在較大的差別。在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貫徹教師為主導、以聾人大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需要充分考慮聾生身體和心理的特殊性,深入剖析教材的基礎上設計適用于高職聾生的教學內容;重視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過程,突破常規教法選取適合高職聾生的課堂教學方法;通過構建適宜于高職聾生的《標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成效,促進聾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助力聾生全面發展。
一、融合思政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于一體
課程思政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它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門課程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1]。故而,無論在聽人的藝術教育中,還是在聾人的藝術教育中,都需要持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
(一)定位高職聾生特點,找準課程思政育人元素
高職聾人大學生與高職聽人大學生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異。除了聽力方面,聾人大學生與聽人大學生存在較大的差別外,在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心理素質、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高職聾生班級普遍存在個體間差異大的現象,小部分聾生各項能力趨于普通高職聽人學生水平,也有小部分聾生因多重殘疾導致各項能力低于一般高職聾生水平。所以,在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需要全面認識高職聾生的各項特質,分析班級中每位聾生的興趣與優點,正確認識每位聾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不足與存在的困難,才能找準契合高職聾生的課程思政元素,做到一個都不落下、個個都能聽懂的課程思政教育。
(二)扎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挖教材思政元素
在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通過分析和總結課程特點,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構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凸顯課程特點的教學內容,讓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內容緊密融合。同時,注重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教學設計,讓課程思政始終以適宜高職聾生的方式貫穿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尤其重視課程教學中的案例鑒賞和文創項目設計實踐,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持續貫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各項內容,引導聾生讀懂中國文化,感受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啟迪聾生用現代設計的理念,認識、理解和領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之美[2],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設計的靈感,協匠人之心啟創新之路,讓文化傳承和創新實踐緊密相連。
二、納入手語教學,打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阻礙
(一)手語教學常態化,減少溝通阻礙
手語是一門視覺化的語言,是聾人的主要交際工具。它通過手形結合面部表情、體態語言、位置朝向、移動方位等傳遞信息,不同于有聲語言和書面語言。在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僅用書面語言的溝通不足以滿足教學的多種需求。而在課堂教學中納入手語教學,讓手語教學常態化,補足了書面交流緩慢等不足,極大地提升了課堂交流的流暢度和效率,減少了課堂教學中的溝通阻礙,也有益于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和諧課堂關系的建立。
(二)手語交流常態化,增強溝通效度
隨著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不同地區特殊教育發展的差異,高職聾生的手語溝通能力也存在差別。有的聾生因具備較弱的聽覺能力,不曾系統地學習手語,導致不能使用手語與其他聾生溝通。有的聾生因地方手語間的差異,不能與其他地區聾生流暢溝通等。因此,在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不僅需要教師具備運用中國手語開展教學的能力,也需要培養聾生具備運用中國手語開展溝通交流的能力。并通過小組研討、頭腦風暴、角色扮演、作業分享會等多種形式激勵聾生使用中國手語進行學習交流,從而提高聾生溝通交流能力,提升課堂交流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
在參照平面設計類崗位工作的前提下,融合“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在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靈活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方法,塑造崗位工作情境,使聾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中熟悉工作過程,逐步具備工作崗位能力。
(一)課前、課后線上教學,拓寬教學的內容
所謂業精于勤而荒于嬉[3],專業技能的持續提升在于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的不斷積累。師生不僅僅需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也需要合理安排課前和課后時間。課前,教師通過線上平臺發布教學資源和任務,引導聾生預習和熟悉新任務。課后,教師根據聾生學習進度開展拓展訓練,達到鞏固知識、減小班級聾生間的學習差距等目的??偠灾?,課前課后的線上教學,擴充了課堂教學的時間,拓寬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也利于聾生養成勤于思考、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課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豐富教學形式
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的課中教學,以線下教學為主,結合線上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標志設計》課堂教學中不僅需要教師進行知識點的傳授,還需要教師靈活地根據聾生的學習進度進行一對一指導和示范教學,有針對性地引導班級中不同層次的聾生掌握標志設計實踐能力,學會如何與客戶溝通以獲取標志設計項目的具體要求、如何開展市場調研以獲取標志設計對象的重要信息與特質、如何分析標志設計項目內容并明確設計方向、如何開展標志設計創意構思、如何操作設計軟件進行標志設計與制作、如何根據項目需求選取印刷工藝并制作標志成品。
四、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促進聾生全面發展
“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學賽結合”有機地把專業技能競賽融入到課程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在真實的競賽環境中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反思和修正專業學習中的不足,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內化、專業實踐技能的熟練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以賽促學”展個性,多元評價促成長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客觀地認識聾生的特殊性,采取合適的方法促進聾生個性化的發展,不以單一的評價方式評判聾生的學習狀況?!耙再惔賹W”與課程教學的結合,有效地促進了聾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專業技能競賽與課程教學項目結合的情況下,教師幫助聾生在競賽中找準個人優勢,一對一指導聾生選取競賽項目并開展設計實踐,促進聾生綜合設計能力提升。促進聾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亦需要同步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通過融合競賽評價模式,促進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深度結合,培養聾生發揮自身優勢、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設計實踐問題的能力,促進聾生個性發展和全面成長。
(二)“以賽促練”提能力,助力聾生融主流
“以賽促練”是為了培養聾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是為了讓聾生在常規的專業競賽中提升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和工匠精神,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等,推進聾生專業素養的持續提升。除此之外,更是為了讓聾生在常規專業競賽中習慣與聽人溝通交流,提早感受社會競爭環境,助力聾生積極融入主流社會。在常規的設計類技能競賽中,聾人與聽人于同一平臺競爭已十分普遍?!皩W賽結合”的教學形式為聾生與聽人交流、競爭提供了契機,推動高職聾生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的提升、專業能力的成長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幫助聾生更為順利地適應主流社會。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聾生《標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引入課程思政、手語教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學賽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構建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于一體,常規教學與多元化教學相融合的課程教學模式,使課程思政教育潤物無聲,為聾生文化素質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突破提供原動力;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拓寬,讓實踐教學的過程更加豐富多彩;也使課程的評價體系多元化,有效助推學生全方位成長,激勵教師提升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2]陳科.傳統文化導向下的《標志設計》教學實踐研究[J].工業設計,2021(7):64-65.
[3]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鄧亞喬(1991年-),女,漢族,江西萍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殘疾人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