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華 周軍暉
【摘要】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廣泛應用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在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和施行下,高職院校紛紛進行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方式的創新與變革,尤其教育信息化2.0的推行,為高職院校進行學分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很多高職院校開始將現代網絡與信息技術融入在學分制教學管理中。本文將針對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作出簡要分析,首先介紹學分制產生背景,再闡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學分制改革的價值意義,最后結合當前高職院校學分制管理中的問題提出幾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策略上的建議。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高職院校? 學分制?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34;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123-02
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正不斷加強教育信息化的推廣和實施,并積極鼓勵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融入和應用,以期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積,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符合數字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學分制的優勢是更加注重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培養,其在全日制普通高職高專院校則主要是指學生從事本專業不限于本專業教學計劃的學習、實踐活動、競賽、考證、科研和創新等活動而取得的,能反映學生能力的,有一定意義的智力勞動成果或其他優秀成果,以學分評價學生學習課程數量、學習成效,為學生提供具有一定選擇自由的教學管理制度,所以,我國教育部提出了學分制,并大力發展和推廣實施。而如何運用教育信息化充分發揮學分制優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實現優質人才培養成為了高職院校施行學分制改革所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學分制產生背景
學分制最早是源自于選課制,是由德國柏林大學在1819年提出的,并在美國哈佛大學引入了選課制且完善和改進了相關配套之后,于19世紀中后期由美國進行了學分制的建立和推廣。
而中國引入學分制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是由蔡元培先生最早在北京大學提出并推行了“選課制”,這也是可以查證的我國最早推行的學分制記載,已經成為我國學分制誕生和應用的明確標志,而事實上學分制在國外的應用由來已久,且越發成熟,得到了較為穩定的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歐美國家。
從國內角度來說,雖然是在21世紀之后開始在各大高校中推行學分制,但大部分是屬于“學年學分制”。另外,在實際推行中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限制,且并沒有真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開始逐漸增多,這是符合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而對學分制的應用優化能夠有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所強調的要求:需要積極推進和完善學分制,這就在政策層面上提出了學分制作為國內高等教育深入改革發展中的重要關鍵點。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學分制仍是屬于學年學分制,即依據畢業最低要求進行學年和學分修讀,筆者所將要討論的學分制是屬于完全學分制,其最大優勢和特點就在于需要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中心,其中選課制是有效完成修讀學分過程的重要依據[1]。
二、高職院校學分制管理中的主要問題分析
首先,當前高職院校學分制管理中,過于剛性的教學管理機制和學分制彈性并不匹配,而將計劃作為主導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與學分制中重視選擇的運行機制也并不相容,且缺乏對信息化管理運行體系的建設與應用。
其次,課程建設與資源不匹配。完全學分制實施下的教學管理工作,其核心要實施選課制。當前我國仍有不少高職院校生師比達不到18∶1的國家標準,維持教學正常的運轉已經占用教師大部分精力,還要從事科研工作、班級管理等,教師已無精力和時間探索最新的課程建設,而依賴教育機構和各種社會資源來藝術化、演員化課程建設,師資不足的現實問題從根本上制約了課程資源的建設。而且對于信息化平臺利用率相對較少,資源無法實現有效的共享。
最后,計劃管理與彈性管理的不匹配。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體系一般以專業或班級為單位統一進行學籍管理、課程安置、畢業審核與就業推薦等,各階段管理任務單一。而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基礎是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背景下的生源變化,取代班級統一課程安排的是一生一表式的自選服務,學生的修業年限也因“個性化”的彈性學習有所改變,導致學籍管理、學業評價、成績管理等教學管理體系中包含各因素的變化。計劃管理與彈性管理兩者之間的不匹配,成為完全學分制實施道路上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的策略建議
(一)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發揮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優勢
要積極借助教育信息化,發揮網絡教學資源關鍵作用,如引入國家級、省級精品示范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例如到共享平臺當中,將實體教學資源同樣轉化為數字化資源并匯聚到數據庫中,利用在線教學平臺進行資源之間的傳遞與共享。利用多渠道快速進行各類課程資源的完善,并運用大數據技術挖掘和使用高質量教學資源,提高網絡綜合教學平臺利用率,從而面向全體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免費使用優質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知識[2]。
(二)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智慧課堂與高效學習平臺
高職院校要加快教室與實驗室等實訓、教學場所相關教學設施的信息化建設,積極打造智能化課堂,并運用先進現代化、信息化技術建立智慧課堂與高效學習平臺,更要能夠融合物聯網技術,擴大智慧課堂覆蓋范圍,打造智慧校園。教師也要高效利用智能教學設備,改變教學氛圍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要圍繞學分制為核心進行各專業實際需求的細化,實現標準細化與統一化,尤其要重視畢業總學分結構實際需求的細化與分析,并將其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關聯,由于畢業學分結構中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選修課的比例設置對學生選課、高校師資任教課程有著導向性,所以,要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比例的搭配,這也極為有助于實現師資授課專業背景結構的最優化[3]。
(三)優化網絡化空間機制,實現網絡學習資源最大化開放
高職院校要將國家級、省級、市級網絡平臺資源在師生學習空間中進行共享,并實現行為數據的貫通,讓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網絡空間中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課程學習行為數據和學分,并開設公共應用服務功能,結合學生各科學分為學生推薦優質的學習資源、習題、網絡教學成果、圖書資源、學業評分、個性化活動和綜合素質評價,實現網絡學習資源的最大化開放,為學分制的實施提供更高且具備更先進技術的網絡化空間平臺,為學生學分的獲取開創新的途徑[4]。
(四)完善信息化服務系統,確保高職院校新學分制的實施
學分制的實施,對于學生學習課程和成績累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強大的信息服務系統應是集教師管理、學工管理、教務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的強大信息系統,在實現全校數據共享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反饋功能,形成學生學習軌跡數據分析圖,繪制學生綜合素質分析圖,實現學業預警功能,保障學生懷才畢業,高質量就業[5]。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政府部門與社會力量的財政與信息技術平臺等支持,逐步推動校際間局域網的開發和建設,保證優質資源的有效整合和信息通道的通暢,打造相應的學分認定機制,對同類院校優勢學科進行學分互相認定,可以從全市乃至全省甚至全國范圍逐漸形成聯盟機制,促進高職院校特色學科培育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提高其信息甄別、加工等相關技術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且也極為有利于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快速了解,使學生就業前景更加開闊[6]。
四、結束語
結合上述文章內容所述,時代不斷發展,科技也在持續進步,職業人才的培養也必然會面臨新的變化與要求。高職院校要正視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挑戰,要能夠結合先進信息技術,遵循教育信息化標準要求,結合當前學分制教學管理現狀,引入先進信息技術,并重點圍繞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進行創新改革,不斷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化與開發共享,打造個性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學空間和平臺,培養更多掌握先進技術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倪石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路徑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2):174-175.
[2]張燕.基于完全學分制的高職院校教學運行改革研究[J].發明與創新·教育信息化,2019(10):23,52.
[3]楊洋.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析[J].無線互聯科技,2020,191(19):121-122.
[4]趙清艷,李微波.高職院校學分制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6):239-240.
[5]朱帥玲,張寶磊.高職高專院校實施拓展學分制度的探索與實踐——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J].教育界,2019,19(23):126-128.
[6]王燕.“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完全學分制改革的思考[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5(3):42-44.
作者簡介:
馮振華(1981年-),男,漢族,河南許昌人,工程碩士, 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汽車維修、機電、機械工程。
周軍暉(1988年-),男,漢族,河南許昌人, 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為從事金屬材料、機械制圖理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