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是時代價值觀的直接體現。為此,本文結合工匠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相關理論,著重從深化工匠精神理念、做好日常工作安排等方面,探究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培育路徑,以達到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科學安排和最優化調節的目的。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校思政教育?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8-0034-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它主要是從思想意識和價值認知導向層面,對學生進行成長趨向的引導。隨著國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斷發展,如何將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念融合到高校教育體系中,是確保學校人才輸出與社會發展需求相互承接的主導條件。
一、工匠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概述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從而使作品更加完美的理念。工匠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對作品的優化,也是不斷的完善自己技藝、能力提升的過程[1]。為此,工匠精神,就是指追求品質至上,將創造作為動力,力爭最優質的服務精神。工匠精神在當代社會中,被作為一種自主提升、專一、追求品質的代名詞,它是人積極向上成長的促進動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借助社會或者是群體性道德觀念、道德規范、政治觀點等方面,對其成員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過程,它是社會思想道德要求在個人身上實踐的具體體現[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活動實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學有序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確保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與國家、社會之間相互吻合,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很好地承接起來。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夠確保高校教育工作順利完成,形成教育教學、科研等多項工作協調推進的實踐態勢。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融合價值
工匠精神,是社會發展新階段,經濟、文化等方面邁向更高層次后,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國現階段人才培養方向的趨向性解讀[3]。將工匠精神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不僅有助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將其內部創造力、專業性以及嚴謹性很好地激發出來,還能夠加強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形成專業化人才培養與社會崗位需求之間的對應化承接。比如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融合,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對于專業知識的深入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亦或者是,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具體實施期間,學生在學術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各項生產因素的深層次開發,這些都是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也證明了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培育路徑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培育路徑主要包括:
(一)深入解讀工匠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服務理念,它是促進人成長和進步的動力源泉。將工匠精神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從深入解讀工匠精神理念開始。其一,工匠精神內涵,不僅僅局限在“工匠對于加工產品的完善”層面,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產品加工精益求精的理念的同時,還要對應分析哪些因素的存在,才能夠保障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學習中得到實現。其二,工匠精神,并非在階段性工作的對應完善,而是要形成持續性、堅持不懈的實踐精神,這樣方可將工匠精神內涵中的價值,通過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呈現出來[4]。
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具體實施過程中,為確保高校思政教育系列活動很好地推行開來,高校組織進行思政教育理念分析層面的工作安排如下:(1)思政教育活動具體實施和推行過程中,教師一方面結合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標準,分析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引導,一方面通過“工匠精神”深層次解讀,分析如何量該精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2)課堂授課期間,教師從工匠精神的表層內涵開始解讀,其次是深層次地進行“工匠精神”價值研究,從而不斷進行工匠精神方面的多樣化解析,以達到工匠精神與多樣化思政教育內容相互銜接的實施目標。(3)工匠精神分析和研究,要注重學生自主發現能力的激發。
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合時,注重思政教育系列活動實施的理念分析,并逐步將其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很好地承接起來,做好認知理念層面的解讀,方可確保教育實踐取得預期性目標的成效。
(二)日常教育中循序善誘
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課堂中集中化展開,還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循序善誘的教導。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可通過典型時代人物的事跡學習,亦或者網絡中具有優良品質的正面事件,進行組織性學習。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全面開展過程中,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也應通過組織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動將其呈現出來。即,工匠精神作為促進大學生成長的主要動力,其發展作用更多的是在日常成長和系統化研究中,形成潛移默化的感知環境,此時工匠精神方可逐步轉換為學生個人成長的主導動力。
某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合工匠精神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是通過思政教育課程的內容安排加強引導,一方面是通過日常生活教育活動的安排,將各項工作很好地承接安排起來,以確保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實踐:(1)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開展多視角的工匠精神融合工作。其中包括通過微信、QQ群,開展各個行業中工匠精神實踐群體事跡宣傳;通過現實生活中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實踐方式進行解讀。(2)教師與學生進行日常情感溝通期間,對于學生在情感、人際交往、日常學習等方面遇到問題時,也可以借助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形成平和的心態,逐步克服障礙,解決問題。(3)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還在于定期組織社會公益性服務、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精神建設基地等方式,通過社會實踐鍛煉,輔助學生深層次理解工匠精神。(4)大學生日常班會和日常匯報演出過程中,組織“辯論會”“主題班會”“三句半”等節目,將工匠精神與社會思政教育等活動有效地承接在一起。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體實施期間,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長期性融合促進的動力,系統有序地進行多重管理系列工作內容的安排,并以日常生活中常見形式將其展現出來,是對工匠精神生活化的實踐的具體形式。
(三)榜樣力量示范工匠精神
教師是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輔助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帶來影響。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也應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力量,通過高校教師日常教育工作方面的安排,起到促進學生全面性發展的作用。其一,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和分析層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樣,做好專業學習層面的研究。其二,教師在為人處世層面,應教導學生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將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恰當地承接在一起。
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工匠精神的融合環節上,教師主要是通過發揮榜樣的力量,做好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相關內容分析:(1)思政教育針對每一個章節、小節課程授課前,均要詳細備課,且通過博覽古今材料,對思政教育核心觀點進行材料延伸,增加思政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和價值性。(2)思政教師還充分分析了當前大學生成長環境以及人生轉折點環節的問題,將思政教育與學生階段性成長之間很好地銜接在一起,彰顯思政教育的學習價值。(3)教師經常組織學生一同進行課題研究,與學生互動期間,實現教學相長的互動形態。(4)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期間,教師經常指導學生要學會反思,對于與他人交流中的問題,應采用“寬厚”的眼神進行分析,并學會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各個方面的問題,由點滴美好積累成良好的修養、性格。而教師對待學生日常的詢問,也總是耐心地解答和分析,從而為其基本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榜樣示范性活動在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實踐環節的開展,為精神傳遞提供了更直觀的實踐載體,學生完全可以借助直觀的觀察、模仿,對工匠精神的具體實踐形式進行學習。同時,榜樣示范方式的教育過程,是從社會生活的點滴入手,指導學生如何處理個人、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對于學生未來獨立成長中,各項問題的應對和處理提供了直觀性借鑒參考依據。
(四)自我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
自我教育,是學生成長中最直接,也是學習品質最高的能力提升方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合工匠精神,除了從教師授課、精神理念傳播層面尋求方法,還需要從學習主體——學生部分分析提升方法。一方面,學生應真正地理解工匠精神,將其與身邊的生活結合起來,而不是單純地對某一思政理念框架進行套用。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在學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要求學生應逐步從最初的理念引導,向著趨向性轉變的方向進行調整,最終利用工匠精神引導學生主動發展,這也是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實踐的有效方式。
某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融合期間,教師不僅在課堂授課期間,對工匠精神與大學生成長之間的關聯進行了分析,還通過預留“生活中工匠精神的體現”課題,指導學生通過自我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總結三步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深入性進一步加強:(1)自我研究。大學生結合圖書資料、強國學習軟件等,對工匠精神的內涵、特征以及表現形式進行解讀。(2)自我發現。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專業崗位實習、參與學校各類文化活動等方式,分析如何引導個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思想品德等方面,向著積極的方向轉變。(3)自我總結。經過幾周、一學期的思政教育知識學習,重新對工匠精神的實踐進行梳理,它體現為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學會成長中自我調試、耐心專注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工匠精神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的融合,就是指導當代大學生能夠在思政理念的引導下,逐步從被動式的教育學習,到自身認知高度、學習水平以及生活行為等層面的主動轉變。
(五)形成周期性教育計劃
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中的融合,是社會教育系列工作全面進行調節和分析的有效形式,它具有系統指導、科學化研究的實踐成效。但我們也必須清楚的是,工匠精神并不是集中進行精神理念的單純性傳播,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實施效果,相反,它要求教師應不斷地結合學生的成長特征以及社會時代需求的變化,逐步進行細微實踐要素的合理調整。
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踐系列活動有序安排期間,為確保工匠精神與其系列要點的有序化安排,高校將思政教育系列活動的內容安排如下:(1)高校進行思政教育課程安排時,采取思政理論教學、學生社會實踐課題參與、學習情況總結的順序進行重新組合。(2)對于學生成長中的情況安排上,始終堅持生本理念的凸出。一方面,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工匠精神小組學習和課堂講演活動,另一方面通過課堂話題互動、熱門話題討論等方式,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學習和運用情況進行評估。(3)教師應對每一個階段的思政教育結果進行總結,發現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實踐成效顯著的方式進行優勢總結,對于其中存在的缺失部分要善于進行問題反饋,協調開展各項情況的合理化歸納,以確保學生可以全面協調地進行多樣化實踐情況的反饋。
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是時代精神與高校人才培養教育理念相互承接的體現,而不斷的進行其中規律的尋求,并對應給予多方評估,為后續工作的深入化推行提供了思路指導。
六、結論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培育路徑分析,是當代高校人才培養教育工作不斷完善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深入解讀工匠精神理念、日常教育中循序善誘、榜樣力量示范工匠精神、自我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形成周期性教育計劃等方面,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培育方法。因此,文章研究結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深入推進提供了新視角。
參考文獻:
[1]吳少偉.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及其路徑[J].高教學刊,2020(5):194-196.
[2]王欣.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2):295-296.
[3]陳升遠,趙宇.“工匠精神”視域下高校創新人才培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6):133-134.
[4]溫姜勇.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J].學理論,2018(12):236-237.
作者簡介:
張碧(1988年-),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