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舉聞
【摘要】“雙減”政策出臺,教育的重心回歸學校,這必然要求學校、教師、家長深刻認識政策的精神內涵,通過提供高質量教育、助力高質量育人、實現高質量陪伴,共同構建高質量的家校和諧教育生態,將學生從過重的作業負擔和盲目跟風、無效的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 高質量教育? 和諧教育生態
【中圖分類號】G6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007-02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確保“雙減”工作平穩有序開展。這是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有力體現,是對我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雙減”時代來臨,教育的主陣地重新回歸學校,這必然要求學校、教師、家長深刻認識政策的精神內涵,共同營造高質量的家校和諧教育生態,將學生從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一、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提供高質量教育
教育不僅承載著傳播思想、傳授真理的時代重任,同時更承擔著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使命。學校應真正致力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通過高質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執行新政策,轉變觀念思路,真正讓“教育回歸學校,讓知識回歸課堂”,成為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全新挑戰。
高質量教育需要優化課程供給體系。學校教育中承載人才培養職能的核心載體就是“課程”。學校課程既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與需求。這就需要在國家課程基礎之上,為學生構建多樣化、可選擇、能持續發展的課程供給體系,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養提升的需求,落實“五育并舉,融合育人”。例如,通過設置“閱讀課”“科學課”“勞動課”等,構建立體式的綜合活動課程,提升學校課程“含金量”,讓學生在校內就可享受優質教育;走出去,一學期開展至少一次的研學實踐課程,培養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技能和綜合素養。
高質量教育需落實高效教學過程。“雙減”政策既是一道“減法題”,也是一道“加法題”,減的是“負”,增的是“效”。具體落實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提升,保證教學過程效果是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有力途徑。要充分發揮教研集備組的作用,扎實開展學科教研,打造教研共同體,向45分鐘要質量。依托現代教育技術,貫徹“教學評”一致性原則,通過分析評價“教、學、練、思、考”教學各流程數據和“課中、課后、輔導”等環節數據,可生成圍繞“學業、品德、身心素養”的個性化學生日常表現,助推發現每個學生特點,促進集體教學與個性化學習的有機融合,實現智能、精準、高質量的教學。
高質量教育需提供優質課后服務。“雙減”之下,課后服務全員全覆蓋,學生和教師在校園內的時間大大增加,怎樣在延長的這段時間里,給學生更多成長的土壤,讓學生各得其所、各有精彩,這就需要學校做好課后服務的頂層設計和整合實施,持續提升課后服務管理質量和水平,豐富課后服務內容。例如,可以將課后服務和答疑解惑相結合,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與漏洞;將課后服務和體育鍛煉結合,塑造學生良好的身心狀態;將課后服務和主題團隊活動相結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總之,學校要開展豐富而優質的課后服務,豐富師生的精神世界,提升教育品質,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二、重視教師的關鍵性作用,助力高質量育人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雙減”《意見》中,22次提到“教師”一詞,說明教師在“雙減”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雙減”政策推行后,社會對校內教育質量的追求和要求更高,做為“雙減”工作的重要執行者和推動者,教師需要下更大功夫、投入更多精力,改進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水平,聚焦提質增效,助力高質量育人。
高質量育人要求教師要更加關注學情,因材施教。“雙減”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高質量的學習。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解決好因材施教問題。好的教育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準確把握學情,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能力、性格、興趣等情況,開展有的放矢的針對性備課與針對性教學,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讓每個人的才能、品行得到最適合與最佳的發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改變教與學的方式,運用高效、趣味的授課工具、新穎創意的教育方式(如微課、STEAM等形式)提高授課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高質量育人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作業,提升作業質量。對照《意見》要求,加強作業研究是“雙減”對教師的具體要求,也是教師實現教學提質增效的突圍方向。在“雙減”政策下,作業總量和時長將全面壓減,但與此同時,對作業的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見》中明確提到:“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等細則,倒逼教師重新審視作業設計與學生發展的匹配度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積極參與教研,提高自主設計作業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布置分層作業、個性作業,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符合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能力型作業,突出重難點,避免“一刀切”和面面俱到,真正為學生“減負提質”。
高質量育人要求教師強化大局奉獻意識,真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師是國家教育隊伍中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教師的所作所為攸關國家的發展,國家未來如何,與教師們教出來的學生息息相關,與未來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雙減”政策是國家基于時代的需求,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做出的政策性安排,教師們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充分把握政策的實質與內涵。當然,每一項大的政策的推行,都會觸及一批人的利益。“雙減”政策出臺后,全國各地中小學都在開展課后延時服務,學生作業輔導與個別化教育成為大部分教師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教師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大局奉獻意識,在個人生活與學校工作之間建立新的平衡,推動“雙減”有效落地,為教育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三、明確家庭的保障作用,實現高質量陪伴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雙減”政策不僅對學校教育育人體系進一步進行科學定位和整體優化,同時為家庭教育指明方向、指導方法、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明確了具體的行為和方法。《意見》要求學校“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理性確定孩子成長預期,努力形成減負共識”,學校要支持和引導家長正確對待校外教育、尊重孩子的意愿,幫助孩子科學選擇和參與有意義的校外教育,同時,特別要引導家長擔負起實施良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發揮家庭教育應有的功能,實現高質量陪伴,讓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高質量陪伴要求家長設立適切性目標,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習總書記強調:“教育,不能過于注重分數,分數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后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雙減”政策下,家長的角色要回歸本位,家庭教育要擺脫“盲目性、功利化、超前觀”等違背規律、盲目從眾的教育行為,不與“別人家的孩子”比長短。家長要具備更長遠的眼光和智慧,尊重孩子的個性成長,幫助孩子培養能夠適應未來學習和生活的必備技能和品質。
高質量陪伴要求父母子女之間開展平等性對話,傾聽子女成長心聲。“雙減”政策減去了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壓力,但并不意味著家庭對孩子的“放養”。相反,在新的形勢下,父母更需要與孩子積極溝通,以“互動”替代“專斷”,在平等交流的氛圍中,開展與孩子的真正有效的溝通,才能了解到孩子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和困惑,這也是家長能有效幫助孩子的前提條件。家長關注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感受,圍繞孩子的困惑進行深入交流討論,引導他們通過反思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平等性對話,給予孩子被尊重、被關愛的感受,成為他內心堅定自信的來源,讓他更有勇氣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進而塑造健康成熟的人格。
高質量陪伴要求家長從學業監督轉為共情陪伴。父母應主動增加與子女的接觸時間,主動陪伴子女讀書學習、鍛煉和休閑娛樂,而非讓課外輔導機構替代父母的陪伴責任;“雙減”后孩子突然多出許多閑暇時間,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時光,是父母親歷和見證孩子成長最珍貴的禮物。杭州市一小學就為雙休日親子活動安排制定了細致的指導方案,包括“行走課程”“親情課程”“素養課程”“服務課程”“勞動課程”五大類,為雙休日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家長可以多帶孩子走向大自然,陪伴孩子一起探索世界,追尋未知;可以帶孩子融入社會,在勞動中鍛煉,在實踐中探索,在合作中成長。
實施“雙減”政策,不僅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大調整,更是教育觀念的巨大變革。這場變革引導和教育孩子由“知識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力圖減去的是學生和家長的教育焦慮,讓教育回歸其本質與初心,繼而重構高質量教育生態,探尋高質量教育再生之機,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呼喚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各歸其位,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責,彼此理解、支持,合力育人、標本兼治,尊重教育規律,回歸教育本質。讓“雙減”政策與教育改革同頻共振,做好學生成長的“加法”,促進學生更加健康、更加全面、更加主動、更有活力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鳳產.教育生態系統復雜性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11(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