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比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提升的都要靠作業的途徑得以提升。作業是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途徑,是學生將課堂上獲取知識轉化為知識技能的途徑,它推動學生獨立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耐心和毅力,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少而精? 嚴謹? 增值?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009-02
過去的教學大家總以為多刷題就能讓學生鞏固知識技能,特別是數學,大家都會認為熟能生巧,只要多練就能考高分。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多練,就是重復做很多的練習,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作業有數量而沒質量。作業設計科學合理,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教育部出臺的雙減政策,要求我們老師不得不思考如何摒棄過去的機械重復練習,設計有效的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練習,我在探索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變。
一、從隨意到嚴謹
高質量的作業建立在教師深入分析的基礎之上,但很多教師缺乏相應分析,布置作業比較隨意,沒有體現對不同學生群體、學生不同能力類型和不同思維水平的關注。學生的發展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要基于實踐需求,對不同學生進行合理歸類,以此為依據對作業難度、數量和類型進行恰當分層,使作業更具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真正體現讓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布置菜單式的自主選擇作業,深受學生歡迎。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時,解決分段計費實際問題,有這樣一個例題:“王叔叔坐出租車到城里辦事,3千米以內7元,超過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算),里程表上顯示6.3千米,王叔叔付多少錢?”這個問題是全班同學必須能解決的。轉而設計逆向思考的問題:“王叔叔下車時付了16元,他最少行了多少千米?最多行多少千米?”難度加大了,具有挑戰性的作業能夠滿足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讓這部分學生吃的飽,基礎性的問題既能檢測整體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又能讓中下水平的學生找到自信。作業設計決不能簡單復制,機械模仿的練習只能磨滅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從判斷到增值
評價是作業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作業評價往往被簡單地等同于作業批改,其“增值”作用未能充分體現。作業的評價要“準”。首先,批改學生作業要及時,否則會因為時間過長而影響對學生學習判斷的準確性。當天的作業當天批改,及時批改學生的每一次作業,上午的作業絕不拖到下午改,下午的作業絕不拖到明天改,這樣我就能及時發現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其次,判斷學生作業的依據要全面,既重視“錯題”,又關注作業中“正確”或者“精彩”回答;既基于學生某一次作業進行判斷,又關注學生一段時間內多次的作業情況;既要根據學生作業進行判斷,還要結合課堂內外師生交流的情況來把握。最后,判斷學生作業的標準要多元,既要明確學生在知識體系上的漏洞,又要分析學生思維方法上的不足,還要把握學生學習的態度。作業評價的挖掘要“深”。教師要基于對學生作業的判斷,深入分析其根源,找到改進學生學習的“關鍵點”。方法上,我要求學生做錯題集,我自己也做錯題集,批改中,及時拍下學生的錯題,以備學生去討論和說理,也有利于及時調整教學步驟,以此明確教育教學實踐改進的方向。
三、從單一到開放
數感的培養是數學核心素養之一,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作業設計要體現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具有情境化,注重知識和技能,注重圍繞一定的主題來完成,注重作業的開放性。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思維都應該是持續的、由低向高逐漸遞進的,其實越開放的題目,就越能夠激發數感素養。例如小數的簡便計算我設計了這樣一題:7.4×2.5=(? ?)×(? ?),并把自己這樣填的理由說清楚,這題的答案就是開放的,有的說看到2.5就想到4,而7.4里面有0.4,要想讓2.5遇見0.4,括號里要填2.5和6,也有的同學說,2.5也喜歡1,要想讓2.5遇見1,括號里填2.5和6.4,還有的同學說2.5喜歡2,所以括號里填5.4和2.5,還有同學說7.4喜歡1,讓7.4喜歡1,括號里填7.4和1.5。所以,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記憶和理解,還要重視分析和應用,更要強調評價和創造,不僅要把握一份作業不同問題之間的思維梯度,更要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呈現。
四、從“說理”到“寫理”
數學知識有很多概念的理解和運用,而概念的練習變換多端,一個知識點,可以從方面的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會讓學生多做教輔,做許多重復的練習。事實只要把每個概念理解透徹了,無論什么練習,都能迎刃而解。想要牢固吃透概念,說理作業是一項很好的作業,每天晚上根據當天的知識設計一道選擇題或填空題或判斷題或應用題,讓學生說理,可以說給爸爸媽媽聽,或說給同學聽,說給老師聽。這樣學生先經歷一個“說理由”的過渡,一個月后逐漸寫出理由。在寫理由的過程中,學生就要回憶起課堂上的知識點,并且還會描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牢固。說理作業有時還會根據學生的錯題來說理,錯誤的解題辯著辯著就明白了。例如:下面哪道算式的答案一定是錯誤的:A.60÷0.5=120,B.60×1.5=40,C.60×1.5=90, D.60÷1.5=40,辯論很有意思,明白人一眼就說出道理:選B,因為60多乘比1大的數,積要比原來的數大,而這里的計比原來的數小,所以肯定是錯的。概念說理,分析中加深理解。一道說理題,可以結合多個知識點來分析說理,例如五年級上冊,我設計這樣一道題:甲數×1.3=乙數÷1.3,甲數和乙數誰更大?在學生的反饋中得到這幾種答案:乙數大,因為甲數要擴大1.3倍,乙數要縮小1.3倍后才相等,顯然是把小的數擴大,把大的數縮小了,所以乙數大。答案二,甲數乘比1大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說明原數比積小,乙數除以比1大的數,商小于原數,說明原數比商大,所以乙數就大。答案三,假設甲數是1,,那么1×1.3=1.3,乙數÷1.3要等于1.3,乙數就是1.69,所以乙數大。答案四:根據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都乘以1.3,左邊是甲數×1.3×1.3=乙數,甲數要兩次乘比1大的數才和乙數相等,說明甲數小,乙數大,一題用到多個概念知識,一舉多得。說理讓學生數量關系更清晰,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廣闊,每天一道說理題是雙減政策下一項有效的作業,我認為既能讓學生牢固掌握數學概念,又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數學的表達能力。
五、從枯燥到有趣
要使學生保持好奇心,提高作業質量是關鍵,所以要使作業的質量有所提高,必須讓作業具有趣味性,讓學生喜歡做作業,喜歡學數學。教學小數乘法解決問題單元,分段計費是一些中等水平以下的學生都感到困難的一部分知識,在練習中學生思路不清晰,容易造成解題錯誤。分段計費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布置學生扮演的士司機、電費收銀員、快遞郵遞員、攝影店老板等角色,體驗收費的過程,這種有趣體驗,讓學生能夠理解分段計費的步驟,學困生都能樂在其中,取得良好效果。在小數乘法的簡便計算教學中,設計拓展練習34×14.7+3.4×85.3,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我們稱兩積中共同的因數為“兒子”,分別乘相同的因數稱“爸爸”和“媽媽”,在這道題中“兒子”3.4被拐賣了,你能幫”爸爸媽媽”找回失散的”兒子”嗎?找到了又該怎么解救?大家紛紛說出把3.4解救出來,變回3.4后,家庭中的另一個成員就要發生變化,它就變回原來自己的身份85.3,這樣“爸爸媽媽14.7和85.3”就可以一起“愛兒子3.4”了,有趣的擬人化描述,學生聽起來興趣盎然,他們不會懼怕有思維難度的練習,能結合有趣的情境化解深奧難理解的知識。
六、從課本到生活
結合生活實際設計練習既能激發學習的熱情,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小數乘除法計算單元我設計這樣一題:請你選擇到下面四個超市買糖,你愿意去哪個超市買糖更便宜?A.50g4.5元,B.200g17元,C.300g22元,D.1000g80元,學生也是各有自己的意見:四個超市提供的價格,因為數量不統一,所以價格上是不能直接比較哪個超市更便宜的,達成數量必須統一才能比價格的一致意見后,有的同學認為算出每個超市1g糖的價錢就知道去哪家買合算了,有的同學算出每個超市50g的價錢,有的同學算1000g價錢,這幾種都必須用筆算,最簡單一種方法就是按100g來算,分別對應的是9元,8.5元,7元多一點,8元,所以選C超市最便宜。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是讓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現,又讓我們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
七、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好了,學生就真正提質增效了。雙減只是手段和途徑,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只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探索,去實踐,作業設計的研究一直在路上,學習時時刻刻在進行,讓“雙減”政策在教學路上開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凡事用最簡單、最省錢、最省時、最省力的方法收獲最大的效果?!?/p>
參考文獻:
[1]廖興坤.例談小學數學生活化的作業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8(9).
[2]任淑瑜.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趣味性[J].新時代教育(學生版),2017(26).
作者簡介:
鐘滿鳳(1968年-),女,漢族,福建永安人,本科學歷,小學中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研究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