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明
【摘要】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思想上“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仍然比較嚴重,教學計劃在實踐中“計劃多、落實少”比較普遍。在多媒體帶來多元教學模式的時代,不少教師存在“追求邊際效益最大化”的傾向,在選擇具體教學方法時陷入了困惑。本文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對教育本質等核心問題的認識存在偏差,導致英美文學這門課程“培養思辨能力、創新精神”的教學目標常常落空。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教師需要返回教育本質和教育使命,重新審視和界定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在新時代不辱使命。在此基礎上,本文還提出了英美文學課的一些具體教學方法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 教育本質? 教學計劃?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7-0007-02
近年來,高校的英美文學教學取得了許多成就,最明顯的成果是出版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教材,開闊了學生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盡管有了不少成績,但從目前教學總體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著較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1)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未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2)還有部分教師一方面對“教育本質”等形而上的問題采取“不求甚解”的消極態度,另一方面也忽視甚至屏蔽了眼下新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呼聲。教師對人才培養目標仍然缺乏正確的認識,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有多種表現,本文選擇重中之重,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分析問題成因的基礎上提出應對策略和方法作為參考。
一、英美文學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一)“重知識、輕能力”的問題
不論是2018年出臺的《國標》(《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還是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都對人才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提出了要求,但在英美文學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的思維受傳統教學習慣影響,還停留在“重知識、輕能力”“重內容、輕思想”的傳統的教學層面上,重復著上個世紀的單調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忽視新格局下“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外語復合人才”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具體表現為重心放在教材上,甚至把“完成教材內容”視作完成教學任務的唯一標準。思想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培養能力的迫切性,忽略了“培養能力”這一重要目標。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許多教師認為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文學發展的階段及其主要特征,并熟記各個階段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主題和風格,僅此而已。的確,這些內容是英美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也是這門課程的知識目標,是教學目標之一。但必須認識到,這只是這門課程的基礎,并非全部,除了知識目標,還有能力目標和綜合素養目標。
(二)“計劃多、落實少”的問題
另一種錯誤傾向是“計劃多、落實少”的問題。在多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尤其是在“追求邊際效益最大化”的思維慣性影響下,教師常常陷入困惑。有的教師的教學計劃內容過于飽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很難完成事先設定的計劃,最終“成了擺設”。譬如給學生一個過長的英文書單、規定不切實際的課外閱讀量、要求做大量的讀書報告等等。在學生方面,要么敷衍塞責,要么網絡抄襲,甚至出現“債多了不愁”、大面積拖延的尷尬局面。在教師方面,由于計劃多、工作量大,檢查與落實環節疏松,許多計劃最終虎頭蛇尾。最后的結果是“過多的計劃等于沒有計劃”,貌似縝密的計劃并沒有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由于任何有特色的教學方法都是需要一定頻率才能體現出效果,如果計劃過于飽滿且復雜,最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可能被復雜的計劃所淹沒,最后陷入了沒有特色的窘境。因此,“計劃多而充實”常常是一個迷惑人的假象,一攬子計劃常常落空。如果是教學新手,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嘗試經歷倒也無可厚非,倘若出現在有一定教齡的教師身上就需要反思了。
二、對策與方法
(一)對策
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的這些問題,或許在其他學科和課程教學中也存在,針對這種現狀,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首先,返回教育本質和教育使命,并予以重新審視和界定。盡管目前存在的問題種類和形式都較多,但在種種問題的表象之下,還在于教師對于“教育的本質”這一源頭性的問題缺乏合理認知。按照馬克思的教育觀,教育本質上是有意識地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教育家顧明遠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文化,培養人才。教育本質應該是為了人的發展。”由此可見,教育的成果最終都要落在受教育者身上,從長遠來看,無一例外都反映在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養這些方面。教師的教育使命不應該只是培養知識豐富的人,更不是培養“應聲蟲”,而是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知識豐富、綜合素質高、會思考、有情懷的各類人才。其次,精減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需要認識到,教學的成功可能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不需要龐大的一攬子計劃,要相信有限數量的教學計劃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就能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試看民國時期以來出現的許多外語界名家的學習經歷,發現他們的教師教學方法并非那么復雜,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時候看起來也是那么普通且單調,但卻在知識、能力、思想等多方面達到了令人驚訝的水平。譬如辜鴻銘提倡背誦,而陳寅恪和錢鐘書更喜歡閱讀和做筆記,方法比不上堅持的習慣和重復次數的重要性。通過研究許多知名教育家的學習和授課經歷,筆者發現:特色鮮明的教學方法通常是教學效果的保證。教師需要控制教學計劃、方法的數量,保證所選方法能有較高的重復率,確保教學方法的特色鮮明。
采取上述策略,可以幫助英美文學教師明確自己的使命和目標,進一步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為培養人才建立清晰的路徑。除了這些策略,還需要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實現制定的教學目標。下面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談談英美文學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方法與選擇
1. 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行“線上+線下”方式,利用網絡擺脫時空限制來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大大提升師生之間的溝通效率,有效促進知識和觀點的傳播效率。同時,混合式教學還有利于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視角,提升參與者的積極性,提升表達的真實度,讓交流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由于這些特點,混合式教學方法尤其適合英美文學課程。既能擴大文學視野,又能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
具體做法分為三個步驟:首先,課堂上講授文學常識、概念、術語,講授時代背景、文化思潮等知識,為線下閱讀做作品導讀。其次,給學生安排一定量的章節閱讀任務,要求線下閱讀文學作品,用書面形式,選擇角度進行評價,并發到網絡空間來分享。最后,相互提問和討論環節。可以在課堂,也可以登陸網絡空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提問,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要求發散思維,盡量做到角度或觀點新穎,且強調不必形成統一認識,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課程考核方法可以將平時考核和期末卷面考核結合起來,各占50%。平時成績可以將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三種方式結合,并設置不同權重。
通過這三個步驟,一方面能檢查學生的線下閱讀任務完成情況,可以有效解決“你怎么知道我看了還是沒看”的問題,也能防止“一目十行”的敷衍行為,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表達意愿,激發思考潛能,增強表達邏輯,強化創新意識。如果落實的好,混合式教學可以帶來傳統課堂教學難以想象的體驗。
2.循序漸進法
許多院校的英美文學課堂基本上剛開始都是教師的“一言堂”。往往由于學生知識儲備和語言水平有限,十分畏懼發言,在教師鼓勵下逐漸克服畏懼之后,又面臨著“肚子里有貨倒不出”的語言表達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作業,例如,要求把英美文學評價中的高頻詞匯進行列表總結,然后反復誦讀直到滾瓜爛熟,這樣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曾在第一堂課講授完《貝爾武甫》之后,要求學生搜集文學評價的常用英語動詞,如講述、描述、反映、表現、謳歌、揭露、肯定等。后來擴展到名詞,如故事情節、寫作技巧、人物形象、隱喻、象征等,最后再擴展到形容詞列表。要求學生搜集這些列表做成PPT,并在每節課前選學生代表做5分鐘展示。有了這些前期奠基,學生逐漸能表達較為簡單的整句了。學生表達的自信心有了顯著提升。再循序漸進地擴展到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學生的簡單句開始變長了。最后再加入非謂語結構、強調、倒裝、省略,學生的句式豐富起來了。在文學課上把語法知識盤活了!
循序漸進不僅是一種原則,也是一種策略和方法。面臨一個較大難題時,首先需要為解決這個問題創造條件,這一過程類似于分解任務,然后逐步推進,最后達到攻克難題的目標。
三、結語
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多種問題,為了能讓自己的教育工作真正有所作為,還需返回教育的本質,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符合時代需求的育人目標,擬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真正回到培養人才的正確軌道上來。在新文科建設的促動之下,希望英美文學教師仔細聆聽時代呼聲,把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時代需求結合起來,努力革新教學理念,把培養思辨能力、創新精神擺在自己工作的顯要位置,真正實踐“培養人才”的教育使命。
參考文獻:
[1]吳巖.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國外語教育》),2019(2):3-7.
[2][英]阿爾弗雷德·懷特海.教育的本質[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9:46.
[3]顧明遠.卷首語[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3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