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輝
【摘要】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而且,經過多個學科教師的培養,學生已經養成了一些學習的習慣,并具備了學習的方法。但是,這些習慣與方法是好是壞并沒有評定的標準。但是,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判斷學生學習的習慣、方式與方法。而高中物理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情感需求入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從多個角度全面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強化學生的物理素養和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 良好習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102-02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具備閱讀理解能力,還要具備運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明確其中的公式,提升自身的物理綜合能力。并且,高中物理教學中,強調學生自身良好習慣的養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年齡較大,將要進入大學生活的高中生來說,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不管是生活方面,還是學習方面,這樣一來,才能夠促進學生物理素養的提升。本文從高中物理課堂入手,從多個方面思考和探討了如何在物理教學中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
一、使學生養成知識預習的習慣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預習環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培養和檢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活動。所以,教師要在講解新知識之前,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并梳理課本上的知識點。同時,要求學生標注出理解起來有困難的部分。這實際上就是超前思維的展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不預習不講新授課,絕對不讓學生在沒有進行思考的情況下就接受物理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養成先思考,后辨別的知識預習習慣。
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確定學生要預習的目標,這是預習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教師在備課的環節,要根據物理教學內容提出預習的具體目標,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并且,教師要在設計預習任務的時候,要根據教學要求設計分項要求,使預習更具針對性。同時,在設計預習目標的時候,要針對學生的整體物理水平,要求不易過高,要真正貼近物理教學內容,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難易程度要恰好,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努力完成目標。此外,教師還要考慮預習要求的趣味性,提出學生易于接受的目標。
其次,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時候,要堅持循序漸進的策略。任何學習習慣的養成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實現,教師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并且,知識預習習慣的養成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根據強化理論,在學生尚未形成預習習慣的時候,教師要對其進行強化以此實現有效的控制,讓學生能夠長期保持預習的行為習慣,并產生動機從而達到自主預習的目的。教師可以口頭表揚預習任務完成得比較好的學生,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這部分學生保持預習的行為,還能夠發揮其榜樣作用,讓更多的學生效仿他們的行為。在學生初步形成預習的習慣知識,學生通常會將預習作為求知的需要,這時候,教師要就深入激發學生內在的動機,推動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并且,成功是學生享受學習最大的樂趣所在,也是學生持續進行預習活動的最好強化。當成功建立起良好的預習習慣,并掌握預習方法的時候,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收獲自我效能感,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堅持努力學習,并積極勇敢地面對預習過程中遇到的一切挫折、困難,用樂觀的態度對待預習中的困難。在這種時候,預習的相關策略就會內化成為學生自身的需求,激發出更深層次的學習動機。
最后,教師要重視策略的指導以及有效的反饋。在預習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并不只是翻翻書就算預習了。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和技巧,既不要過于放任,使其沒有目的的預習,也不要使其流于形式。方法的掌握最為重要。當然,不同學科的預習方法不同,同一學科,不同內容的預習方法也不相同。就像在物理預習當中,經常使用到的方法為實驗法。在學生完成預習任務之后,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預習的效果,并檢查學生預習的成果。只有布置了預習的任務就要進行相應的檢查。當然,檢查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按照提綱進行檢查,也可以采取巡視檢查的方式,這樣就能夠及時指出學生存在的錯誤,對于普遍性較強的問題,就能夠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較強的解決。
比如在《速度變化規律》的教學過程中,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學習速度、位移、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礎上總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這是學生第一次嘗試用數學的方法實現物理規律的推導。所以,在預習環節,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觀察蘋果下落的運動和滑雪運動員的運動,思考這些運動著的物體速度都在出現著變化,這種變化有著怎樣的規律;應該如何探究較為復雜的運動所包含的規律?學生在完成這項任務的時候,就掌握了相關的概念。而且,這項預習任務是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的,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能夠為本節課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發揮預習環節的功效與作用。
二、使學生養成規范操作的習慣
現階段的高中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基本上都形成了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的習慣,他們不喜歡主動探究與思考,更不喜歡自主進行實驗的操作,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并沒有養成規范操作的習慣。實際上,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學生直接獲得相關的理論,教師要讓學生盡量多地參與實踐操作,從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比如在《科學測量:做直線運動物體的瞬時速度》的教學過程中,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處理數據的技巧。其教學核心就是引導學生研究小車在運動的過程中速度隨時間變化的相關規律,以此強化學生處理數據與總結規律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打點計時器的工作方法,并掌握正確使用的技巧。在學生自主操作的環節,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讓學生在實驗環節形成規范操作的習慣。此外,在實驗完成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獨自處理數據的機會,讓學生養成邊實驗邊記錄的好習慣,并讓學生在處理數據的環節,掌握相應的物理知識與內涵。
三、使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在物理教學當中,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是重點,也是考查學生運用物理知識熟練程度的關鍵方法。但是,很多學生看到物理題目的時候,常常會隨著自己的直覺去尋求突破口,不是走進了死胡同,就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影響解決題目的效率和效果。所以說,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審題的良好習慣,將較為具體的物理現象抽象為物理模型,引導學生分析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問題的解決打下基礎。并且,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審題的方法。第一步,就要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以及物理量。第二步,就要畫出相應的圖畫。第三步,借助圖形,分析物理量間的關系,并明確得出未知量的方式。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就能夠深入理解物理題目的題意,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渠道,以此提升做題的效率和效果。
比如在《速度變化規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規律,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題目:汽車以2m/s初速度,做加速度為1m/s2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請問2s時汽車的速度能夠達到多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其中的關鍵詞勾畫出來,包括:2m/s初速度;加速度為1m/s2;2s時。緊接著,要求學生根據這三個數量,畫出相應的圖畫,然后,根據圖形的顯示,解決此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形成認真審題的習慣,并掌握審題的方法和技巧,并提升自身的物理素養與綜合能力。
四、使學生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更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感受到物理學習的魅力。同時,從根本上改善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偏見,改變其認為物理學習沉悶的想法。并且,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有計劃地進行小組合作,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和進步,促進學生協同意識的發展,幫助學生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在合作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探究,并通過合作的方式探究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與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別,以小組的形式對物理問題進行探究,能夠最大程度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來說至關重要。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在恰當的時候,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一來,才能夠實現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并且,教師要讓學生養成知識預習、規范操作、認真審題與合作探究的習慣,以此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與有效互動,讓學生獲得有效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胡玉祥.探究高中生良好物理學習習慣培養[J].讀寫算,2019(30):179.
[2]李勇.淺談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學周刊,2015(27):154-155.
[3]馮占民.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A].中國教育教學叢書編委會.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中國教育教學叢書編委會,2010:2.
[4]金吉.培養良好習慣? 提升思維品質——淺議普通高中物理習題有效訓練的方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0(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