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成金 魯晨陽 徐嫚
【摘要】職業院校開展“三全育人”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但目前除了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處于學校思政工作的主導地位外,共青團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通過分析共青團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共青團服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工作途徑,增強育人實效。
【關鍵詞】“三全育人”? 高職院校? 共青團?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2019SJB238)。
【中圖分類號】G71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023-02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管理工作研究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與學生管理人員比例上升,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直接關系到高校政治穩定的工作。當前,以“0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是新一代網絡原住民,網上海量多元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何更加有效地進行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這不僅僅是輔導員和院(系)黨總支書記的教育內容,更應是校內全體教職工共同肩負的責任。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能夠調動各二級學院、各職能部門、全體教職員工的機制,尚未在全校范圍內產生“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育人合力,高校、家庭、社會以及高校內部的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亟須按照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方式進行重新排列組合,使各類要素之間、各類主體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在校內校外形成有利于育人的獨特場域。
二、“三全育人”理念對思政教育工作的意義
思政教育是社會群體用一定思想觀念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的教育。高職思政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新時期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改進高職思政工作的意見》,為高職思政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三全育人”則是提高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三全育人”就是動員全校上下全體職工去貫徹落實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在教育上形成合力。具體來講就是有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組成的全體人員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無缺位和全覆蓋。全過程教育,就是從每個學生進入高校的大門起就開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徹始終,最終培養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全方位則是充分調配整合各類資源, 將校園文化、專業教學、網絡引導等相整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搭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整體性育人體系,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共青團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發揮政治組織優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
共青團始終堅持著“青年在哪里,團的組織就要建在哪里”的組建原則,也是黨和政府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所以不斷提高對青年的吸引力,加強與青年的密切聯系,這既是黨中央對共青團的要求,也是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共青團員是我黨的后備軍和有力助手,共青團員為青年學生和部分青年教師,根據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智慧團建系統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6月,共有共青團員4038名,團青比約64%,基層團支部共計199個,因此龐大而完整的共青團組織架構為在校開展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穩定的組織保障。此外,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還有一個特點是以朋輩間的主客體共通,即以優秀共青團干部、學生干部對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進行引導,朋輩之間交流溝通無障礙,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
(二)發揮共青團隊伍優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整合
高校共青團干部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實踐者,是中國共產黨著重培養的新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重要的生力軍。高校的共青團干部大多比較年輕,與青年學生年齡相近,思想和青年學生更加貼近,組織開展活動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更能貼近學生、理解學生。同時,團委發揮工作優勢充分聯系校內校外,其中,所指導的學生會、社團及各類學生組織,承擔著聯系師生的橋梁和紐帶的職責,便于打通校內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團委還以實踐育人為依托,深入開展校內外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外各類資源聯動,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校內外資源。
四、共青團服務高職院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途徑
(一)以黨建帶團建為根本,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合力
黨建帶團建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先進青年群眾組織的優良傳統,也是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生動體現。黨的建設是團的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團的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有力補充。堅持高校黨委的領導,是高校共青團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做好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根本保證。黨委的統一領導有助于調動包括團委、學工、院(系)、學生社團組織等各方力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合力。充分發揮共青團干部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對于推動全員育人建設、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具有積極意義。
(二)以文化育人為支點,構建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
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著重要影響,校園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長期生活、學習、成長的穩定環境,校園文化通過校園的自然環境、文體活動、學術活動、志愿活動以及校訓、校標、校歌等載體,經過日復一日的浸潤,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文化起著關鍵作用。共青團在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同時,高校共青團及其所指導的學生會、班級團組織和各類學生社團又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建設者。
以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為例,近年來,校團委不斷探索整合校園活動資源,形成了大型活動屆次化、中型活動院(系)化、小型活動社團化、微型活動班級化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并逐漸形成以學生會為主力軍、社團為生力軍的校園文化格局,以高雅藝術引領文化潮流、以“大學生藝術節”等大型活動打造活動品牌、以“一院一品”體現專業特色、以“社團巡禮”等活動活躍校園氛圍、以班級活動促進人人參與,實現校園文化多層次、多維度立體交叉開展。
(三)以學生社團為抓手,推進“第二課堂”發揮協同育人功效
高校社團是第二課堂的重要部分,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元素。結合高校社團活動類型豐富、學生參與性強的特點,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團委以“分類引導、整體推進、重點培育”為思路,大力加強社團建設。目前已有社團31個,每年以社團為主體開展的“百團大戰”“社團巡禮”等品牌活動,成為群眾性文化活動的新形式和學生參與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
另一方面,學校從頂層設計強化組織領導,全面推行“學校、二級學院、指導教師”三級管理模式,確保各級組織的層層銜接,由負責學生工作的學院領導牽頭,學工處、校團委等部門共同參與,統籌規劃社團建設與管理,確保部門間分工明確、職責明晰、通力協作,嚴格把關和管理社團活動,確保學生社團“三全育人”工作切實落地[6],如:社團指導老師由行政人員、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后勤管理人員甚至校外行業專家等構成,且針對社團指導老師進行至少每學期一次的培訓和考核,從社團的管理角度進行全方位考核各個社團指導老師的育人績效。每年都有學校師生通過社團參與校內外活動并獲得各類獎項。此外,2019年開始,校團委協同教務處、學工處共同推進了“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通過第二課堂進一步推動“三全育人”的實效。
(四)加強網絡陣地建設,構建網絡育人新格局
開展校園文化教育,線上線下并舉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在校生活起到重要的教育意義。對于互聯網世界的原住民00后大學生來說,互聯網的育人功能尤其重要。校團委充分發揮團屬宣傳陣地的優勢,“線上平臺+線下渠道”兩位一體加強共青團網絡陣地建設,在切實運行維護好團屬網站、宣傳欄的基礎上,著力提升運用團屬新媒體平臺開展自我宣傳和思想引領,大力加強新媒體平臺內容建設和新媒體團隊的業務能力和素質培訓。
以“南京旅游職業學院青年之聲”微信公眾平臺為例,平臺設計的新媒體產品堅持弘揚家國情懷、傳播主流價值、增強思政魅力、匯聚教育合力,近期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推出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青聽·黨史、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等系列推送,還創作出一批打動人心、有態度、有溫度的網絡思政育人“爆款”推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中入腦入心,著力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馮剛.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思想引領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5(3):6-11
[2]蘇醒.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團的核心競爭力略論[J].中國青年研究,2017(7):55-60.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2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