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艷 徐曦
【摘要】社區教育是有別于傳統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的,是具有廣泛性、互動性和豐富性等特征的教學活動的統稱,涵蓋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內容。“互聯網+”背景下的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既具教育功能,又具有社會功能。本文以益陽市為例,針對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的教學管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 教學管理? 建議
【基金項目】本文系益陽市社科聯重點課題“益陽市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的教學管理研究”(課題編號:2021YS26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79.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017-03
和傳統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等教學方式相比較,社區教育是一種很特殊的教學活動。它具有廣泛性、互動性、實用性、豐富性等主要特征,內容往往涵蓋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健康教育等主要內容。更為重要的是,社區教育是一種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具有不同特點的社區居民提供各具特色的、便利的、快捷的學習平臺,從而持續推動各社區居民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方式。益陽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依托“互聯網+”的在線學習方式,將其和社區教育深度融合,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和學習內容。伴隨著我們國家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大量的農村進城務工者來到了城市,據益陽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益陽市的外來人員達到了39.6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12% 。這些外來人員居住于益陽市及各區、縣的各個社區,他們也就成為了社區教育的主要對象和目標。通過不斷提高和完善社區教育管理的質量和服務體系,真正地發揮出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作用,是橫亙在益陽市政府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巨大而又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基本內容和管理辦法
社區教育標準化教學管理的基本內容一般包括:教學計劃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志愿者隊伍管理和教學基本建設管理。社區教育標準化管理辦法一般包括:制定教學管理制度以提高社區教育教學質量、規范教師教學行為:制定社區教育教學大綱和課程教學進度計劃;認真準備教案;規范教學課堂;建立考勤制度;定期組織教研活動等。
但根據對我國多地的社區教育案例調查發現,以上的基本辦法遠遠不能系統地、科學地解決社區教育標準化教學所出現的實際問題。
二、策略和建議
(一)準確把握社區教育的特殊性
從目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來看,社區教育都不具備進入國民教育序列的條件和基礎。也就是說,它不屬于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正規教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不需要條件、不需要標準的教育。相反,恰恰由于它的“不正規”特點,決定了其必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標準和要求。經過調查發現,相對于正規教育而言,它存在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寬松和靈活。社區教育不能照搬正規學校教育的那一套標準和要求,而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甚至要因小區制宜,即根據不同特點的小區,制定專屬的課程計劃和學習方案。二是不能搞“一刀切”。因為我們益陽市的區和區之間、街道和街道之間甚至小區和小區之間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和不同。因此,絕不能在社區教育標準化的建設和發展上搞“一刀切”,即一個標準,而要從實際出發,允許各社區教育基地按照各自發展步伐實行差異化建設和發展。
(二)確定社區教育隊伍的配置與要求
益陽市的社區標準化教育要著力建設一支專職人員為骨干、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為主體,達到常住人口萬分之一的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對于地區常住人口達到478.85萬(2017年全國人口普查中益陽市統計局數據)的益陽城區來講,專職人員應該達到480人左右。針對益陽電大現有的社區教育主力軍——社區大學來講,應配備至少10名以上從事社區教育工作的專職教師,同時還要配足配全各區、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專職教師,每個教育中心不少于 3 名。同時,還要不斷強化社區教育隊伍管理,通過系統培訓、進修和實踐鍛煉等方法和手段,不斷提升社區教育隊伍的整體素質,為逐步提高社區標準化教育教學管理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三)提供充足的社區教育經費保障
從調查結果來看,良好的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必須具有明確的、清晰的社區教育的基本要素。即社區教育各機構的機構性質、職能定位,管理班子、人員配備、設施設備、經費保障等基本要素要明確,其中的經費保障是關鍵因素。根據實際調研顯示,建議益陽市財政把社區教育經費納入全市教育經費管理范疇,以確保市區層面按照常住人口不少于每人每年1元的標準來統籌安排市區教育專項經費。同時,益陽市各區、鎮和街道的社區教育中心要采取財務獨立核算的方式來進行,確保按照常住人口不少于5元每人每年的標準安排社區教育專項經費并逐年增長。二是必須積極引導社會各界不斷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投入。各級政府要以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等為原則,為企業更多地關注、支持社區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積極氛圍,最終實現低償辦學,甚至無償辦學的社區教育的良好發展局面。
(四)提升社區教育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2013 年,我國教育部職成司印發了關于《社區教育工作者崗位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從事社區教育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與要求。其中明確規定:社區教育工作者是指社區教育的管理人員和專職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是指社區教育機構、街道(鄉鎮)及相關部門主要從事社區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員;專職教學人員是指在社區教育機構中專職從事社區教育的教學、研究和輔導等工作的專業人員,包括社區教育中心(社區學院)、社區學校、市民學校等機構在職教師。根據調查發現,益陽社區教育目前存在著兩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是社區教育工作者仍然停留在之前的、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角色,而沒有將自己的角色轉換或者定位為社區教育工作者。主要表現為,他們沒有能體現出社區教育工作者應有的“組織者”“管理者”和“輔導者”的職責和職能。二是目前的社區教育工作者還沒有做到“一專多能”。對于社區教育工作者而言,除了具有必要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專業素質以外,還應該是個“多面手”,即主要表現為:不但業務精通且具備多種能力,同時還要能經常深入社區了解社情民意,作一名能做好群眾工作,調動和發揮社會資源的“巧人”。
(五)深化社區教育課程規范化、特色化建設
在社區教育課程設計層面,既要遵循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即要始終堅持將其作為社區教育的核心來對待,還要避免從正規教育系統的一味“拿來”——死搬硬套。應該特別引起關注的是,課程設計方面一定要能夠深刻體現社區教育的規范性和特色性。通過系統地調查和了解,發現有三方面特別值得學習和借鑒,具體如下:
第一,要設計出極具地方特色的社區教育內容,以因地制宜為原則
【案例】益陽市社區大學民族傳統技藝(竹藝)培訓初見成效
益陽竹藝品歷史悠久,創始于明代,屬于極具代表性的湖湘文化特色手工藝品,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為實現社區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創新,益陽社區大學因地制宜,優中選優,選擇同當地傳統技藝(竹藝)中的佼佼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危祿綿創辦的小郁竹藝學校,開展合作。2018年9月,益陽社區大學小郁竹藝民族傳統技藝(竹藝)培訓學校正式掛牌成立。該校以培訓自學齡兒童起的全年齡段的社區居民熟練掌握民族傳統技藝(竹藝)為目標和切入點,旨在大力推廣竹藝傳統文化,弘揚湖湘傳統技藝,為全面提升公民素質、實現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做出屬于益陽社區教育的特有貢獻。益陽社區大學在深入了解社區歷史沿革、居民素質結構、區域經濟狀況以及學習需求的基礎上,通過設立指導中心,建立咨詢平臺,建立聯絡員制度和例會制度等多種方法對該培訓學校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最終形成了“標準+創新”的社區教育模式,即培訓學校依托學校本部和校外基地的特有教育資源,在開設包括以探秘竹海、體驗竹文化以激發社區群眾興趣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相繼開發出小郁竹藝非遺制作、野外體驗教學等形式多樣的“標準課程”。并在此基礎上,先后開發出益陽竹文化研學之旅、非遺技藝聯合培訓等“創新課程”,受到該社區以及廣大益陽群眾的高度肯定和贊揚,在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獲得了極其良好的社會效益。
經過三年多的教育實踐和不斷總結優化,該社區教育的“創新性”和“示范性”日益凸顯,不僅為實現當地的全民終身教育提供了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有力“抓手”,也正越來越成為一張走向全國、邁向世界的益陽社區教育的閃亮的“綠色名片”。
第二,要制定社區標準化教育課程的建設標準,以提供根本遵循
【案例】上海市社區標準化教育課程建設標準出臺
上海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在精耕社區教育多年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設置課程建設標準的重要性,率先啟動社區教育課程和教學資源建設標準建設。此舉開全國之先河,對于全國的社區教育課程的標準化建設發揮了積極引領性作用,為其科學化、規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08年,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指導中心發布《上海社區教育課程體系》。兩年后,出版《上海社區教育課程指導性大綱》。緊接著,又在2012 年陸續制定出臺《上海市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標準》和《上海市社區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標準》。上海市一系列社區教育相關措施和指導性文件出臺,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標準得到了完全的界定和固化,形成了包括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推廣與特色在內的四個“一級指標”以及包括需求分析、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師資、教學方式、教學條件、教學資源、學習效果評價、課程實施評價、課程內容與方式評價、應用推廣、 課程特色等在內的13 個“二級指標”?!耙患壷笜恕焙汀岸壷笜恕惫餐瑯嫵闪送暾?、科學的、規范化的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標準,也為接下來的教科書、音像教材、網絡課件的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根本遵循。
第三,要編制社區標準化教育課程教材,以確定工作規范
【案例】北京市朝陽區針對校外青少年、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生活在本區的外國人等五大類人群,編寫出極具針對性的社區教育系列教材。
該系列教材以培訓具有不同需求的專屬人群為切入點,努力探索社區教育特色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北京市西城區通過一系列調查問卷的調查分析,相繼整理出該區公共交通文明引導員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和要求,并據此構建出素質模型。最終,通過長期的、系統的實踐研究,確定了一整套的課程大綱并研編出《公共文明引導員素質教育讀本》。該《讀本》將專業性和實用性融為一體,非常具有獨創性。西城區還在依據《讀本》開展系統教學的基礎上,實施考核并將結果納入市民終身學習成果認證管理體系,此舉也為在北京市各區之間、北京市和全國其他城市之間實現學習成果“互認互通”提供了重要保障。而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方面,浙江湖州根據職業農民教育要求走出了自己極具創新的一步。他們開展了農民教育系列研究并根據具體需求編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教材和教學計劃,既牢牢抓住了社區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生活化和多樣化的基本要求,也推動新型農民社區教育朝著科學化和規范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以上案例說明,進行社區標準化教育課程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它不但需要業務部門參與,還需要管理部門以及社會領域等多部門、多行業的共同參與。同時,它還需要將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深度結合,并重并舉,同步推進。總之,社區標準化教育只有在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在制定社區標準化教育課程的基礎上,通過編制極具特色的社區標準化教育教材以確定教育行為規范并不斷拓寬視野,提升課程資源的實用性和時效性的前提下,社區教育特色化建設才能逐步深化細化,最終實現社區標準化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六)提升社區教育評價的科學性
在對社區教育成效進行評價時,一定要高度重視社區教育的重要特點,即它是面向社區各類人群開展的,旨在促進居民全面發展的教育,具有多樣性、人本性、豐富性和特色性等諸多特點。對于社區教育的評價,要始終堅持評價標準的一致性和多樣性。一致性,即和正規化教育的相同部分,應堅持共用一樣的標準和要求;多樣性,即不能照搬正規教育的標準和要求,要根據社區教育的實際,引入過程評價、居民評價和自我評價等要素??傊?,要將書面考試為主轉換為社會評價為主,從“分數至上”評價轉換到“社會滿意”的評價上來,要更多地體現出評價的“人本意識”和“人文關懷”,要更深刻地體現出以精準性和實效性為主要特征的評價體系的科學性。
三、結語
社區教育標準化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以需求為導向,即以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為中心進行多元化的教育供給。在社區教育標準化教育管理的高層設計層面,要始終堅持社區教育服務能力體系是建立在需求與供給理念基礎上的這一根本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在高度重視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我們必須要牢牢把握教學管理的特點和特性,即在把握其和正規教育擁有共同性的基礎上,不能將正規教育的教學以及考評體系拿過來生搬硬套,要關注到它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對于益陽市乃至全國來講,擁有高質量、高標準的社區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和能力,將是決定一個城市、一個國家能否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能否真正走向未來的基石和前提。不斷提升益陽社區標準化教育的教學管理能力和實際水平,不但是當地政府的重要著眼點和發力點,也是我們益陽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陳乃林,張志坤.社區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務[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陳乃林.現代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浙江省社區教育指導中心辦公室.探索與實 踐——浙江省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文集(2008—2010)[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