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詩貽
【摘要】當前,高校校媒建設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結全校優質媒體資源的融媒體中心不僅要高質量完成學校宣傳任務,還要主動創新地承擔教學育人的工作,教學相長、知行合一,培育新時代網民。在此背景下,如何將融媒體建設同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成為一個新課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025-02
一、融媒體下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發展趨勢
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文化傳播開始高速發展。新生媒介之中,依據美國學者提出的媒介融合理念(media convergence),中國學者提出了融媒體的概念。但目前中國主流學術界仍舊沒有賦予融媒體具體的定義,以致于與“自媒體”“新媒體”等概念相互混淆。當今中國最為認可的“融媒體”的定義——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宣傳理念。
通過相關學術檢索發現,盡管我國關于融媒體的研究與發展起步較晚,卻呈現出高勢頭的趨勢,新的研究思路不斷開拓。早期提出融媒體觀念的學者——欒軼玫,他認為進入了新的融媒體時代,“媒介”二字的定義可以更為寬泛地加以延展,所有能互聯互通雙方、并承載信息、意義與文化的介質,都可以看作是媒介。融媒體可以帶來多元創新,讓我們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更加具有高標準、高要求。融媒體作為一種新事物,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必然可以產生積極效果。因此,將融媒體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結合是旨在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發展,也是一個重要且急迫的時代命題。
高校作為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的重要后備軍力量,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成為了重要環節。特別是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是思政教育體系結構中的中堅力量。從實際情況出發我們能夠得出,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上較為完善的體系。但隨著與國際社會的接軌、文化沖擊碰撞融合、思想的交換,新時代環境下的大學生群體接受的信息龐雜,此時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根據現實需要,中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改善,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的問題上,以期望實現思想教育的精細化發展和實現思想教育穩定長期發展的重要目的。
二、融媒體下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的發展瓶頸
1.教育教學觀念理念的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隊伍在高校中是育人的核心隊伍,在緊抓意識形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融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重視并運用融媒體,但仍有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融媒體缺乏了解、意識淡薄。全員育人強調育人主體的“廣泛性”,強調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過程育人強調育人實踐的“持續性”,要求實現育人無時不有。全方位育人強調育人過程的“多維性”,要求將立德樹人全覆蓋,實現育人無處不在。現今,思政教育在全員育人上存在“斷層”、全過程育人上存在“斷鏈”、全方位育人上存在“斷點”,高校思政教育相關制度尚需完善。
2.高校融媒體思政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趨待加強。在網絡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高校也紛紛做出努力,積極建設打造具有特色的融媒體中心。但是如筍尖般冒起的平臺之下,大多數高校的新媒體平臺無論是從命題、策劃、后期等流程,都偏向于獨立運行,高校之間的溝通較少。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信息和資源的浪費,平臺的影響力被分散,傳播教育的效果較弱。全員育人,要求學校全體教職員工都要成為“育人者”,人人都要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因此應集中打造成為政治意識強、新媒體運營能力強、新媒體業務能力強的專業人員隊伍。
3.傳統教育內容受到沖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的來源是固定的、可控的。其需經過層層審核,符合社會主流價值。但在融媒體背景下,一方面信息龐雜,涉及經濟、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另一方面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大量未經嚴格審核的信息容易暴露在學生面前,甚至有涉及西方意識形態的問題存在其中。如此更容易導致學生思想上的松動和錯誤。在此情況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作為思想教育工作防線的守護者,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育教學中筑牢意識形態堡壘。
4.融媒體教育平臺運用存在較大優化空間。對于教育平臺的應用,提升空間較大。在利用微信公眾號、官Q、抖音、微博等平臺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特色化不明顯。在現有的教學課件、教學板書等形式上,與新型媒體結合運用力度不夠大,全方位育人效果不顯著。
三、融媒體下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
1.樹立融媒體發展觀念,打造融媒體發展道路。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意味著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在政策方面有了明確規定。“融媒體發展理念”可以解釋為利用此種新興主流媒體發展打造新的思想教育手段,順應時代發展,從而減弱、解決融媒體發展所帶來的弊端。現階段融媒體發展同時面臨著融合構建的困難,融媒體的發展轉變就成為各個高校的主要任務。應充分認識到“融媒體”在“三全育人”體系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因此,高校應該樹立融媒體發展觀念,順應融媒體發展規律,建立融媒體發展帶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路線。
2.優化思政教育內容,發揮內容融合優勢。要想解決思政教育內容與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切實了解學生真實需求,持續改善融媒體思政內容創新,建立思政內容與學生需求結合發展的體系結構。“思政內容”在融媒體之下的改善應建立在解決融媒體內容整頓的基礎上,高質量內容是核心競爭力。因此,融媒體下的內容優化成為又一重要措施。并在這其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堅定教師的育人信念,要為教師做到教書育人提供關鍵手段。正所謂,課堂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陣地,教師是完成育人工作的重要存在。在對學生進行培育時,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優質內容,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思政傳播平臺方式,采用積極向上的作品進行有效傳播,鞏固其在三全育人中基礎性、引領性、支撐性的地位。
3.創新“融媒體”傳播平臺,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首先要充分整合各類媒介資源,優化提取高質信息,讓融媒體促進思想教育發展的功能得到加強,創設良好環境。再者,在頂層設計方面,各大高校可以采取全面融合校園網站、學校官Q、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官方抖音等多元化的校園媒體,搭建優勢互補、多元融合的融媒體發展平臺。例如利用好現有資源,打造以微課、微視頻、直播課、易班網平臺的教育教學平臺,有針對性地開設現代教育技術理念課程,提升學生對教育知識的重視。搭建官方抖音、官方微博等流行平臺傳播優秀作品,傳播積極正能量,了解融媒體對受眾的影響機制和控制以及導向,完成教育教學方面與課外拓展的融合,實現高校學生全過程思政教育,推進全過程育人中的過程范疇大幅延伸,全方位育人中的方位外延大幅拓展。從而進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深度及其吸引力,創新性轉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四、總結
高校在利用好融媒體方面,可同時采用當今流行的互聯網平臺人工智能等把融媒體平臺的發展轉換為全面升級、一體化的教育宣傳平臺。不僅利用好現有技術,更是在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實現單一到多元的轉變和傳播。其一,高校可將學習通、學習強國等APP與線下學校廣播站、報刊等站點相結合,發揮紙媒、電視的作用,賦予其新功能,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全新搭配,形成優劣互補的局勢,在保留傳統媒體優勢的基礎上多加以創新優化、疊加整合,去劣勢化,將媒體的融合發展優勢最大限度地放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通過網絡資源、線下站點等方式隨時獲取所需的信息。其二,嘗試運用H5、VR等新技術研發和制作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利用好空余教室空間,開發利用新技術改造的體驗館,用新興技術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或者采用現代虛擬技術打造仿真體驗館,用于思政課程教學定期開放,使學生可以真實地感受曾經發生的歷史政治大事件。
“融媒體”發展同三全育人工作的結合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各大高校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握好橫向、縱向兩條線。第一,橫向聯合。資源整合需要利用相應技術實現優勢互補,實現資源流動。第二,縱向比較。縱向上對比技術、內容等方面,利用對比之下的技術進行深度集合。最終高校需要優化高校媒體傳播的內在機制和外部條件,充分發揮出融媒體的宣傳效果,全面實現兩者的結合。“融媒體”發展是利用現有技術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方法,是教育教學的突破,是創新創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道路。實行融媒體下高校“三全育人”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要充分利用“融媒體”開拓思政教育的新資源、新領域、新項目,建立協同育人的新機制,順應好融媒體發展趨勢和規律,真正實現三全育人、教學相長、把握好意識形態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叢亮.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及應對[J].網絡思政,2019(11).
[3]武傳鐘.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應變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6(10).
[4]王錦春.新媒體內容供給中的困境[N].周口日報2018-04-12(3).
[5]朱應開.“融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徑優化[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2020(12).
[6]王洋.融媒體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6).
[7]王靜,蔡潔瓊,劉爽.新媒體時代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林區教學,20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