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認知投入度、情感投入度及行為投入度三個方面調查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投入狀況,分析了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因素,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總體目標,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提高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學習投入,將所學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學習投入? 認知投入? 情感投入? 行為投入? 教育共同體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波市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科研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投入研究》(項目編號:SGXSZ2100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9-0021-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泵鞔_提出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做到“八個相統一”, 就如何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關鍵課程作出了具體部署和指導。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但同時作為教育受體的學生,怎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學習的主動者,積極投入學習過程,使獲得知識能力轉化為內在驅動力,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這就需要認真研究大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接受特點,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投入情況。從現實調查中發現,目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不想學習和被動參與,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假大空”“無用”“水課”等情況,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這與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是相違背的,也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投入的研究,對于發現目前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看法、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提升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學習投入現狀
1.思政課的認知投入度較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建設,并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問題“大學生是否有必要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調查過程中,85.1%的學生認為是很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有利于自身發展”這個問題上,75.14%的學生選擇了“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16.65%的學生選擇了“不確定”,8.21%的學生選擇了“不重要”。由此可見,學生對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大多數是持有認同的觀點。
2.思政課的情感投入度不足
目前一些大學生在學習目的上存在模糊性和功利性的特征,學習知識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裝飾自己、便于今后工作等現實目的。雖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度比較高,但情感投入不足。在“你是否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有興趣”的問題選擇上,43.5%的學生選擇了“非常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而56.5%的學生選擇了“興趣不大”和“沒有興趣”。一部分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缺乏滿足感、獲得感,當然也沒有真正將所學內容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你是否能夠全身心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中”問題上,41.5%的學生選擇了“完全可以”和“比較可以”,35.5%的學生選擇了“不可以”,23%的學生選擇了“不確定”。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在思政政治理論課學習過程中情感投入度不是太高,這樣會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投入時間,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思政課的行為投入度有限
在對學生思政理論課的學習行為調查中,發現學生的行為投入度有限?!霸谒颊碚撜n上是否能夠認真聽講”問題上,40%的學生選擇了“認真聽講”和“比較認真”,而60%的學生選擇了“不太認真”和“基本不聽講”?!罢n后是否能夠積極完成作業并鞏固復習所學內容”問題上,46.5%的學生選擇了“是”,而53.5%的學生選擇了“否”。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學習過程中聽課情況不是很理想,注意力也不夠集中、課后鞏固學習行為也是非常有限的,這樣下來學習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二、大學生思政理論課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也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定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確的道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體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關鍵陣地,事關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然而,受社會環境以及高校自身各種各樣條件的制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學習投入有限,不能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培養高校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1.學生自身的認知因素
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大學生知識的獲得和認知能力主要來自學校課堂學習以及與周圍環境的相互影響累積而來的,大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感受在不同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后續對于該課程時間及精力投入。雖然大多數學生認為開設思政理論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時又有很多人認為社會對思政教育并不是非常得重視。用人單位會在意專業技術水平,但不太會注意思政課程的學習狀況。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從小到大,上了很多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不過是講授一些空道理而已,所學到的不是立竿見影的知識,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從功利化和實用化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不需要自己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學習。
2.學校環境的因素
當前高等教育以及進入大眾化時代,高等學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重視度不夠,思想政治教育課被邊緣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投入程度。部分學校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對學生集中授課,大班化教學,影響教學效果。一些學校比較重視專業課學習,對思政課重視不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部分教師仍舊是一味地灌輸,這些都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厭煩,不想學習的情緒。一些學校評價機制不科學,不重視過程考核,只是期末考評,學生一個學期不學習,考試前背背就能通過考試,這也導致學生學習投入很有限。
3.社會家庭環境因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特定人類社會的一個實踐活動,其產生和發展必須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并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也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這不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社會大環境變得更加復雜,一些不好的消極的影響嚴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家庭環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組成部分, 在學習過程中,父母不是置身事外的角色,而是對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度起著激勵、監督和引導的作用。
三、提升大學生思政理論課學習投入的建議對策
學生學習性投入的提高不僅要靠學生自身的主動合作,更需要外界的教育引導。課題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總體目標,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共同體,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軛效應”, 激勵引導以學生為主導的主動學習投入,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成效。
1.建立“教師+學生”學習共同體,提升大學生學習投入興趣
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在想什么,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確定教學目標,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灶”為目的,尋找“共同愿景”,注重教學過程與學生的交互性。打破原來的“教師中心論”或“學生中心論”的傳統模式,利用“翻轉課堂”,創設“學習情境”,開展討論式、案例式、專題式教學,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積極營造一種民主、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知識運用和自我成長的有效融合, 由不同思想觀點的碰撞產生新的火花,并進一步進行學習反思,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深度,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程學習的興趣。
2.建構“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課程共同體,拓展大學生學習投入范圍
高等教育要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總目標,就要充分認識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發揮的各自作用并融會貫通,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要充分挖掘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生態共同體。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發揮思政課與專業課育人主陣地,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才能實現最佳育人效果。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的思政教育資源,學生受到專業課思政教育熏陶,更好地培養其理性、平和的心態,高尚的審美情操。打造專業課融合思政教育方法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利用課堂教學渠道,課程思政實施需要以課堂教學為載體,課堂教學遵循一定價值理念,教育中要培育既定價值觀,做好課堂思政,應打造課程思政系列化課程。完善思政教育融合效果評價。采取多種評價方法,使教學評價能全方位客觀展現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和面貌,教學評價全面考查學科教學效果。
3.推進“學校+家庭”育人共同體,提高大學生學習投入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完備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奔议L作為教育的利益相關方,與學校一樣有著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目標,家庭要充分發揮“第一所學?!钡闹匾饔?,積極承擔起育人共治的責任。家校在觀念上要同向,把學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家訪等多種途徑密切家校聯系,切實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并及時聽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育人共同體。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新媒體,拓寬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平臺,設立家校溝通網站,定期為家長推送微課程和相關信息,將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延伸到學生父母中,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家長委員會、家校座談會等形式讓父母參與到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形成學校與家庭的協同育人機制,在參與學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達成育人共識,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4.構建“理論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生態共同體,改善大學生學習投入氛圍
辦好思政課,要把思政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結合起來,以基本理論為核心,以問題導向貫通兩個課堂,建立相關理論專題與實踐主題,實現內容聯動。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為主導,牢牢抓好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根據時代的發展和教學要求,進行教學改革,不斷豐富理論教學,同時將理論知識與大學生思想、認知狀況以及他們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社會性相關教育元素,主動回應大學生的理論關切和現實關切,正確科學闡釋現實社會的新問題、新情況,理論聯系實際,從實際出發,提高大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完善校本資源,挖掘地域資源,爭取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健全課程資源保障體系, 整合資源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社會實踐資源庫,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和社會教育協同育人格局,使得大學生能夠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踏進社會大課堂,接受鮮活的、一線的社會教育,不斷深化對時代和社會的了解和認知,自覺改造和塑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5.打造“線下”+“線上”教學共同體,擴展大學生學習投入路徑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學資源更加多樣化,學生獲取教學知識的途徑也更多元化,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去實現其學習過程和結果。當然傳統的課堂教學仍然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形式,但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應主動利用教學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更佳的教學內容,利用“互聯網+”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高校課堂。充分發揮互聯網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增強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從網絡獲取、傳遞、加工和處理各種有益信息的能力,把傳統教學整合到現代互聯網技術上,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學的個性化轉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以達到學習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讓網絡為學生所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
[2]《新文科建設宣言》
[3]許長勇,賀立軍,呂正儀.《大學生專業承諾對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3(2):102-105.
[4]黃一玲,焦連志.“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投入現狀調研與分析[J].延邊黨校學報,2014(2):102-104.
[5]何旭明,陳向明.學生的學習投入對學習興趣的影響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3):46-51.
作者簡介:
鄭娟(1979年-),女,寧波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博士,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和中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