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玉
【摘要】由于目前的小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受到了父母和親戚的各種寵愛,基本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就導致大多數的小學生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甚至有些小學生存在自私自利,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利于小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作為老師有義務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本文將圍繞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為話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 行為習慣?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028-02
小學是學生學習中的初始階段,同時也是奠定學習基礎的重要時期,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黃金時期。可以說,小學教育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由于學生年齡比較小,身體和精神等方面沒有發育完全,認知能力較差,喜歡玩耍,小學生的思維仍然不成熟。同時,大多數的小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和親戚各種溺愛,導致學生有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這些不良的習慣不僅會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會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需要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
一、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質內容
行為習慣,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行為與習慣,主要是學生思維與情感,這與學生生長環境以及家長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行為就是長時間內所形成的客觀的反映,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主要表現在對學生行為的引導與培養,教師注重學生行為的培養,為了能夠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積極開展行為習慣教學,小學行為習慣培養主要包含思想、品德、生理及心理的教育,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小學生是教師開展行為習慣教育的重要對象,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足,受外界影響較大,外界不良因素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加強對小學生行為的教育,便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要想培養習慣不僅需要規章制度來進行約束,還需要教師的監督與約束。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教學需要不斷積累,這樣才能夠影響到學生未來發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使得學生可以成為社會中的人才。
二、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認識較淺,重視度不夠
受到傳統教學形式影響,教師和家長比較重視學生成績,以學生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壞,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就是好學生,這也是受到應試教育影響的原因,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將學生學習成績放在首位,忽視了學生思想與行為行慣的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小學生缺少素質與行為習慣教育,社會當中出現了小學素質較差的情況。這影響到了社會發展,是教育失敗的典例,需要學校和家長予以重視。
(二)教育方法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全球經濟化一體趨勢的不斷拓展,促進了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因此,以往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我國教育主要以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在行為習慣養成上過于形式化,沒有深入了解國際形勢,不了解社會生活。即使學校會開設思想政治課程,也會由于老師和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經過調查發現,只有少數學生認為思想品德非常重要,大多數的學生、家長以及老師會認為思想品德不重要,在學習過程當中無法結合實際情況。
(三)缺乏創新意識
創新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當前,我國小學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需要創新,但是在學生行為教育中缺少創新。教師在教學中,以面對面教學的形式開展,教育的內容僅限于書本上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要想實現行為習慣教育目標需要通過實踐,小學生能夠多多接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讓學生了解相關規范,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學生的行為。在學生不斷地親身體驗和經歷的過程當中,能夠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從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過程當中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
三、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小學教育是兒童成長和啟發智慧的重要時期,也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黃金時期。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明辨是非能力較差,玩耍和模仿能力較強,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不良影響。在此基礎之上,作為教育者應該對學生進行啟發性的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培養:第一禮貌對待他人。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真誠禮貌地尊重他人是我國優良傳統。老師在開展教育的過程當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第二文明守紀。學校是一個大家庭,里面包含著很多老師和學生,通過各種紀律和規定來約束學生和老師的行為。良好紀律是增強學生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前提條件。小學生天性好動,自律能力較差,老師應該培養他們自覺地遵守章程和規定,讓學生的行為受到約束。第三熱愛勞動。熱愛勞動是我國亙古不變的傳統美德,老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要增強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讓學生不怕吃苦,并且能夠讓學生在自身能力的范圍之內,分擔更多的家務勞動。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了解到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四、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家校聯系和合作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影響到學生行為和習慣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和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和習慣。小學生在步入學校之前,在家里呆的時間最長,父母對學生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家庭教育對學生有著重要影響,學生的行為是否正確、待人接物是否合理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進入學校之后,學校會占據著大多數學生的時間,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主要取決于老師的教學程度。因此,學校應該加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系,更多地和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生活習慣當中存在的問題,并有效地找到解決的對策,在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下能夠有效地改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二)充分發揮老師的楷模作用
老師是學生生涯的導師,也是學生未來發展的指明燈。大多數的學生都對老師非常欽佩,很多學生都善于模仿老師的行為,在對學生進行習慣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老師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到學生的言行舉止,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生活。因此,老師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樹立榜樣作用,讓學生以此為榜樣。從小事開始,通過言傳身教,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影響下更好地進行學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待人接物等基本禮儀。
(三)關注學生的品行
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和不斷的努力才能夠實現。雖然小學生的年齡尚小,但是大多數的學生都很聰明,很多學生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會表現得乖巧聽話,而與其他伙伴相處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本身的自己。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不利于父母或老師對他們的良好教育,從而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情況。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行為,觀察學生的日常活動,及時地幫助學生改正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四)充分利用激勵約束機制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國之所以可以發展到如今的階段,就是受到了各種規定和法律的約束。由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老師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舉止,時刻關注和監督學生,這就需要老師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小學生存在著很強的好奇心,渴望被他人尤其是自己的老師的認可和稱贊。因此,老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制定有關的規章制度,對表現好的學生予以表揚,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培養學生高尚品格,讓學生可以找到學習的目標,跟著優秀的學生學習,養成良好習慣。
(五)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為了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老師在學生日常行為習慣教育過程當中應該積極地尋找合理的教學方式。借助多樣性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體驗到良好習慣的重要。首先,老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通過生活中便于學生理解的案例,使學生可以感受到良好行為的重要性。其次,老師可以結合書本以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道德修養。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老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播放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視頻或生活片段,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老師還可以給學生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素質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老師在開展教育的過程當中,不僅要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得學生可以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在現階段我國小學教育過程當中,老師應該逐步完善行為教育的具體策略,使得小學行為教育能夠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吳艷粉.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策略研究[J].文存閱刊,2020(6):107.
[2]黃鋒.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J].神州(下旬刊),2014(3):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