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誠
【摘要】校館合作是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延伸的新方向。館與校的合作,更好地利用館藏資源;校與館的合作,使學校課程有課新的樣態。其目標均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學校課程的有效補充。本文以廈門市為例,探索校館合作背景下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策略。
【關鍵詞】校館合作? 綜合實踐?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266;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034-02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對于價值體認的目標有這樣的表述,通過親歷、參與場館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1]。校館合作,指學校和當地的植物園、動物園、藝術館、科技館、天文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陳列館、名人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之間的教育合作關系[2]。基于校館合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對學校課程的有效補充,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走進生活真實情境,發展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和能力,培育核心素養。
一、校館合作課程實施現狀
基于校館合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場館資源入手,緊扣學生發展需要,包括普及自然和科學技術知識,保存和傳承人類歷史文化,開展公益性服務為主的一些公益性單位、公益性職能部門等。場館資源,是經設計整理的主題實踐場所,為體驗活動提供物質與環境支撐。當前,越來越多的學校與場館合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存在以下問題:
(一)校館對接單一,難以融入學校課程
許多學校的校館合作,未做有效的前期溝通,校館合作綜合實踐活動活動課程目標缺失,有些學校外包給旅游服務機構,并未對校館的資源進行梳理形成課程,場館學校對場館資源未做充分了解設計,學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場館力有余而心不足,場館資源有效利用率低,許多愛國主義、德育的價值體驗資源被一帶而過。
(二)校館互動單一,學生主動性較為不足
學生對于走出校外開展實踐活動,好奇心和前驅力往往很高,到達場館后單一的互動,走馬觀花的流程,硬生生把一個豐富的場館體驗變成“到此一游”的簽到。互動的缺失,實踐體驗成為空談,大量的優秀場館資源被浪費,學生疲憊而歸,收獲也說不上,更不用說開放性和生成性的教育主題。
(三)校館評價單一,資源內化體驗不佳
基于校館合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存在評價內容單一,沒有針對性。許多場館千篇一律的學習評價單,有些只要留下一篇簡單的收獲甚至只留下簽名。“熱熱鬧鬧”的場館體驗結束后,再無相關跟進措施,何談課程目標。
二、校館合作課程實施策略
(一)活動準備注重資源互補,深入對接
基于校館合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前期的準備中,最先要做的是梳理資源,明確課程的目標,要做到以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圍繞學生發展需要,保持學生處于主動實踐、積極思考的探索狀態,才是課程開展的正常態。走進場館前,學生必須檢索自身的觀念和能力儲備的狀況,沒有鋪墊的知識,則難以很快走進場館的資源參與實踐體驗。學校和場館應鼓勵學生主動建立與場館課程資源的關系,感知知識情景存在的價值。(2)把握核心素養目標。基于校館合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牢牢把握核心素養發展目標,利用場館資源獲得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扎實文化基礎,完善基本行為規范,促進自主發展,推動公共參與,培養對黨的樸素感情。校館合作中抓牢核心素養目標,以點及面,才能將實踐活動課程做得精彩、有藝術感并能夠賦予學生新體驗、新認知。(3)注重資源互補。場館資源有物質和環境支撐,學校有準確的課程設計思路,通過合作,共同扮演活動課程資源的幫助者、促進者,對場館資源做出合理的課程設計,才能真正作用于每一個學生,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
廈門市實驗小學在“走進華僑博物院”的校館合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準備過程中,學校和廈門市華僑博物院安排專人對接,共同梳理出適合學生開展課程的三大展覽項目,共同確定四大類活動目標。進而商討設計課程具體內容,落實組織保障、活動方案和設計不同主線的實踐活動手冊,對學校教師工作和場館志愿者工作如何最大限度服務于本次實踐活動課程也做了部署,并搜集活動實施意見及時調控修正各項內容,最終簽訂“校館合作”協議。包含“走出國門”“華社春秋”“輝耀歷史”三個項目[3],形成一對一的“館本課程”。
(二)活動實施注重多元體驗,多樣呈現
多元體驗指的是在活動過程中,能建立與場館豐富知識體系的感知,采用多種方式經歷場館學習的過程,甚至經過校館的多元細分,實現差異化體驗,讓每一名參與課程的學生都在個體與環境不斷的交互中,解決內在沖突的過程,形成內在感悟與思考。場館能提供學校外的豐富實踐資源,要開放性地體驗課程資源才能滿足課程實施的理念,引導學生在親歷的豐富體驗中建構知識、培養能力、感知意義、產生情感。
多元化是新時代學習的基本形態,在校館合作的綜合實踐互動課程實施過程中,除了知識外,見識的增長、合作的優化、心靈的感悟都是學習的成果。走進各類優秀的場館有助于喚起我們對于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的記憶、感知、尊重、景仰。基于校館合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設計參觀、訪問、調查、查閱資源、搜集信息等多樣活動,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特點進行設計,指導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完成多元體驗,真正內化核心素養,提升綜合素質。
集美區新村小學在“走進鰲園”的校館合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針對鰲園景區里的石雕這一區域,設計了三項活動:其一,查閱類“石全石美”,出示殘缺的石雕圖片,在石雕區域上找出對應的完整石雕,將該石雕上的主題名稱記錄下來;其二,體驗類“一舞一石”,根據所給文字,在石雕墻上找出對應10個石雕,并記下與石雕內容一致的動作;其三,表達類“史話石說”,根據對應石雕,寫出該石雕主題相關的歷史故事或成語。通過對場館資源的再開發再利用,以探索體驗任務的形式,探索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熱愛祖國、發展家鄉的事跡,領悟“誠毅”精神,養成主動求知,誠信待人的良好品質。此外校館合作也需要“臨場智慧”,鰲園場館工作人員也在課程進行中協助,由工作人員出題,每組學生派若干人做出題目相對應的動作進行體驗,另外一人猜石雕內容。能夠讓學生總是處在對活動生成的知識進行積極思考和保持分享狀態,內在的學習動機得到充分激發,生成的問題也及時得到場館工作人員的引導和支持。
(三)活動評價注重多元策略,激發動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學生通過自身在場館內的體驗和親歷來建構知識,并從直觀認識擴展到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和創意物化,評價貫穿于課程始終。校館合作中的多元評價策略要求評價內容多元,應緊扣場館實踐活動課程主題設置評價項目;評價主體多元,場館的工作人員和指導老師可以對學生開展過程性評價,家長也可以對學生作品進行終結性評價;評價方法多元,既有及時性評價,也有展示性評價和表格式評價。多元評價能保持學生在課程開展過程中主動參與的動力,引導學生發展自身所需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集美小學在與嘉庚郵局的校館合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采用多元評價,學生將制作的龍舟、繪畫、收集、拍攝照片互相交流評價;學生將收集整理的有關嘉庚先生的教育報國的知識通過講故事、表演的形式獲得觀眾的評價;將嘉庚語錄做成嘉庚手冊;撰寫主題研究報告、研究小論文進行交流;拍攝短視頻,制作成參觀嘉庚郵局的實況錄像分享。學生在課程里多樣的成果獲得了多元評價。即實現了評價者多元,評價項目多元,評價結果多元,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內驅力,實現了課程的價值。
(四)活動延申注重線上資源,自主學習
開放性和連續性是完成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的原則。只有校館雙方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做好線下課程的科學開發和線上課程的資源共享,才能真正實現課程的有序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實踐空間[4]。學生在線上主動獲取知識也是一種能力,新時代的學習需要學習者具備跨學科綜合思考的思維及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實現自主學習,提高自身學習效率。基于校館合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時間上的跨度應是一個完整的連續學習周期,面對開放的資源空間,不能僅局限于線下的實踐體驗活動,還可以立足時代開展“互聯網+”課程,活動初期就可以引入場館線上資源,打破傳統的學校教育方式,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實現全方位的資源滲透。
例如,在與嘉庚紀念館的校館合作課程中,校館合作充分依托嘉庚紀念館網站的線上VR資源和音視頻教育資源,設計了課后線上游覽,加入館藏精粹和專題展覽等線上學習活動,部分館藏精粹的高清數字照片甚至比實物更清晰,讓靜態的資源動起來,線下與線上的結合,線上資源成為校館合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力支撐。
三、結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開展基于校館合作的綜合實踐課程,尊重學生發展需要,引發的將是對社會文化的親歷和文明公民素養的領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育核心素養的有利補充,打開的是一扇新時代培育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的大門。
參考文獻:
[1]姚曉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書寫好一個少年的成長心路[J].師資建設(雙月刊),2017(6):106-107.
[2]任勇.校館合作天地闊[J].福建教育,2019(21):12-13.
[3]吳旗妹.基于校館合作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實踐探索——以“走進廈門華僑博物院”為例[J].福建教育,2019(21):17-18.
[4]牛志華.新形勢下館校合作模式探究——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學實踐課程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