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強 董慧敏
【摘要】原理課實踐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推進實踐育人的重要形式,完成好“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舉措。為了開展好原理課實踐教學,多年來,任課教師通過確定實踐學時、完善實踐方式和加大考核力度等,使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體系有了更好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更加堅定。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實踐教學? 考核方式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2019年立項的張家口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實踐教學考核模式的構建”(編號:JG2019039)最終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046-0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一般稱為“原理課”)是一門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課程。從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來看,實踐觀點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觀點[1],這個觀點貫穿在馬克思主義的所有思想內容中。所以,要掌握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善于堅持實踐的觀點,可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要通過實踐的形式來學習馬克思主義。具體來講,要在教學中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將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起來,帶動學生積極走出校門、投身社會實踐參與各種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真理,堅定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信念。
一、實踐教學的目標和意義
(一)實踐教學的目標
作為培養新時代大學生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價值觀的課程,我們原理課的教學目標,主要不應該是要求學生對具體知識掌握得多么全面,而應該是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后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科學的“三觀”。由此,開展好實踐教學,形成一個便于操作、實際效果較好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以及相配套的考核方法意義十分重大。
通過系統開展實踐教學,推動實現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統一,能夠克服“滿堂灌”的教學現象,提升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收獲感。更好實現從“教師教了什么”向“學生學到了什么”的思路和目標轉換,更好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實踐教學的意義
實踐教學有助于增加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我們通過實施實踐項目,使學生更積極地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感悟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實現德育、智育等全面發展;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加實踐教學,從而更好深入社會生活,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情況,提高自身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的主動性。
實踐教學有助于補充和完善理論教學。當前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特別是原理課教學存在著熱情不高的原因,與理論和實踐結合不夠緊密關聯性很大,究其原因,實踐教學模式不夠完善,實踐教學考核方式這一“指揮棒”作用發揮不夠明顯。通過實踐教學及考核的實施,能更好顯現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前提和方向,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之作用。
實踐教學還有利于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些課程的實踐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為實踐而實踐的問題。原理課作為一門“立德樹人”課程,實踐教學緊緊圍繞“增強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和認識社會與人生問題的能力,為今后人生道路的出彩奠定基礎”為主題,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實踐教學的發展歷程
(一)探索階段
2013年,張家口學院招收了第一屆本科生,按照人才培養方案,2014年秋學期本科生開設原理課。在教學伊始,任課教師就非常注重實踐教學,在設定的48個課時內,拿出12個課時專門進行實踐教學,實踐成績占總成績20%。
實踐教學內容為《看視頻,談認識》,主要觀看《百年潮 中國夢》系列視頻,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出發,根據學生自身的認識角度和深度談對“中國夢”的感悟,由此來推動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百年來對中國發展的指導作用。
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利用自習課或業余時間觀看視頻,根據自己的認識角度和深度自擬題目,完成字數不少于1000字的認識體會。
2016年,結合實際將實踐教學成績占比提高了10%,達到了總成績30%。課時保持12課時不變,開展的實踐教學內容由“看視頻,談認識”調整為“開展社會調查”。調查研究在課外完成,課堂展示。教師根據學生撰寫的不少于1000字的書面報告和交流情況評進行考核。
(二)發展階段
2018年秋學期,進一步優化了實踐教學方案,共安排16個課時開展實踐教學。其中,實踐教學分兩個環節:
“實踐1”為讀書交流,撰寫1000字左右的讀書報告。
“實踐2”為開展社會調查,進行教學成果展示,5人一組,形式多樣,可以PPT,也可以用圖片、視頻方式,緊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交500字說明材料。
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40%,實踐1和實踐2分別占20%。評分標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完成讀書報告,政治立場正確,沒有明顯錯誤表述;第二層次為活動選題契合課程內容,行文較為流暢;第三層次為主題明確,內容完整,結構層次清晰,規范書寫,達到字數要求,講解流暢,表述準確清晰,講解能夠脫稿。三個層次的分值分別為60分,70分,80~100分。
(三)完善階段
2019年秋學期起,為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在日常生活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促進德育、智育等全面發展,對原理課實踐教方案進行了修改。其中,實踐教學課時降為8課時,實踐教學內容及考核標準為:
“實踐1”為讀書交流活動,主要培養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占總成績15%。這個項目由學生借助課下時間進行閱讀書目,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教師借在學習通作業欄目進行考核。具體分為兩個活動(學生二選一完成):一是偉人傳記閱讀活動(考核標準參照2018年標準);二是馬列原著誦讀活動(可以采取視頻方式拍攝)。
“實踐2”為討論生活中的馬克思主義活動,培養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這個實踐項目是在學習通“討論欄目”進行考核,占總成績15%。
多年來,通過積極探索,原理課逐漸構建起了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和實踐教學考核體系,為完成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好了基礎。
三、實踐教學的實際效果
(一)素質目標效果
本課程實踐教學的素質目標為培養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該目標是通過“讀書交流”項目實施的。
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過閱讀偉人傳記或者原著,學生走進了領袖的人生,領略了偉人的風采,在一定程度上與偉人進行了情感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發掘了領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魅力與指導作用。進而,從情感上認同馬克思主義“好”、社會主義“行”、中國共產黨“能”,堅定了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能力目標效果
本課程實踐教學的能力目標為培養學生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該目標主要是通過“討論生活中的馬克思主義”這一項目來實現的。
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在唯物論教學時,結合考前拜孔子現象進行思考,引導學生用唯物主義觀點思考問題;在辯證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評選最受歡迎的餐廳美食,讓學生在實際中學會抓住特殊矛盾;在認識論“價值觀”內容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討論家風對人的作用,增強學生對價值觀的理解;在學習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時,引導學生科學評價毛澤東等歷史人物,確保學生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站在歷史和人民的角度評價偉大領袖;在學習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時,讓學生分析全民免費打新冠疫苗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較好地達到了運用所學知識對熱點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2]。
(三)知識目標效果
原理課實踐教學的知識目標:主要是在課下通過上述實踐活動來理解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主要觀點和有關方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特別是熱點問題討論環節,在一定上承擔了主觀題考核的職能,因此,在2019年期末理論考試中,已按照“穩妥推進、試點先行”的原則對四分之一學生的期末試卷進行了配套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增加客觀題考核比例,客觀題所占分值由40分提高到70分;適當減少主觀題考核,分值為30分。
從考試結果來看,教改卷總體卷面及格率為94.2%,傳統卷及格率為87.5%,從數據中不難看出,教改卷高出傳統卷近7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充分發揮出了平時理解和感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作用,教改卷客觀題正確率平均達到95%以上,主觀題分析能力也較好上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也說明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配合的重要性,但更為重要的是,較好解決了學生“課堂學習熱情不高、實踐教學主動性不夠、期末考試全力背誦”的現象,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知識目標。
經過多年探索,原理課實踐教學基本實現了與理論教學更緊密的結合,考核方式也逐步達到了對學生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情況的考核目的。總體來看,原理課實踐教學形成了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在日常、用在平常、考在經常的模式,較好實現了從“教師教了什么”向“學生學到了什么”的思路和目標轉換,在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道路上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1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人民網,2017年2月27日.
作者簡介:
黃志強(1985年9月-),男,漢族,河北尚義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哲學與社會發展。
董慧敏(1993年1月-),女,漢族,河北懷安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