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英
【基金項目】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郊區幼兒園教師師德評價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立項編號:CBDB18118。
【中圖分類號】G6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044-02
師德師風建設是每一所學校都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嚴格的制度規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導。教師師德評價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它對促進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起積極的作用。科學的師德評價能夠有效地促進師德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師德建設。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師師德評價,探索新方法,找準切入點,不斷提升教師師德修養,使師德評價有規可依、有章可循,特開展了如下的研究實踐。
一、遵循師德評價原則,重在引領與支持
對幼兒園教師進行師德評價不是對教師貼標簽,也不是只求得結果的獲得,對教師進行師德評價,是對教師師德行為的引領,引領教師正確的師德觀、師德行為,使教師的行為符合社會對教師的師德要求,起到一種榜樣作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是師德評價的基礎。只有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以教師發展為本,引領教師明確提升師德修養。
客觀公正原則:在進行師德評價中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注重動機的客觀性、效果的全面性。對教師師德進行評價一定要適度,防止過激反應。
適度激勵原則:對教師的師德評價要加強激勵原則,避免弱化強調結果。要及時發現教師好的師德行為給予適度激勵,強化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積極氛圍。
知行合一原則:在教師實踐中進行教師師德評價,把動機和效果有機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看教師師德行為動機好壞,不能停留在他的表白、許諾或觀念上,而要著重看教師的行為是否在實現自己的諾言,即通過時間和具體的行為來檢驗。
互相補充原則:對教師的師德評價要多種方式有效補充,一個評價標準的量化結果不足以衡量教師的師德行為,因此注重自我評價、領導、同事、幼兒的評價、引領教師逐漸學習自我評價、自我反省,學習使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對接,內心的自我喚醒才是獲得成長的動力,因此他人評價要與自我評價相結合,不斷自覺提升自身的師德修養。
二、探索師德評價標準,明確師德內涵
1.學習師德規范,注重師德導向
國家先后四次頒布和修訂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關于建立健全北京市延慶區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辦法》等文件,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征,“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愛國守法”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為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實施意見精神,我們在實踐中帶領教師學習北京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延慶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制定《五幼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實施細則》,以此確立我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標準,從而形成良好的師德評價導向。
2.結合園所實際,制定師德評價標準
提升教師師德修養與教師評價同步進行,課題組采取小組討論、征集建議的形式與教師進行師德評價,課題組成員對原有的師德評價標準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調整,制定出了《五幼教師師德評價的指標》和《五幼師德考核標準》,更加適合園所文化對教師師德的要求。
三、多元師德評價方法,提升教師師德修養
對教師開展師德評價應看到其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內在關系,社會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這三種方式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構成教師師德評價體系,為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
1.倡導教師自我評價,強化內心信念
內心信念評價方法主要用于教師自評。教師規范自身的師德行為,要自覺依靠制度、標準來規范自己、約束自己。同時更要做到自覺自省,自覺地按照師德標準進行虛心的自省、反思,做到自我監督、自我評價,完善和塑造自身師德形象,保持一種道德的自覺性。教師能否做到自律,關鍵看他內心是否有這種師德信念,當他發自內心自覺履行教師職責,為人師表,他自身會獲得滿足感,并產生內在的力量和信心去維持這種行為。每學年一次對照標準自評,引導教師養成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使其在教師師德修養提升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師同伴評價,客觀看待自己
社會輿論主要包括老師相互評價、領導評價、幼兒家長評價等幾個方面。運用同伴評價的方式,學會用另一只眼睛更加全面地看自己,采取交流性評價“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按師德標準對同伴評價,有效補充自我評價的局限性。在同伴評價中,教師挖掘他人身上的閃光之處,既把教師的良好師德進行積極的肯定,同時也培養了自身善于欣賞他人的良好品質。
3.引領家長參與評價,學會不斷調整自我
對教師的師德評價應來源于服務對象,家長是評價教師的重要載體,每學期一次聽取家長的意見進行問卷調查或座談,既體現群眾監督作用,又客觀反映教師師德的真實情況,反饋來自社會各方不同聲音,我們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訪談、園長信箱等途徑,及時掌握對教師師德的反饋信息,用家長的反饋使教師好的師德行為得以弘揚,不足之處得以改進。
4.組織評價標準,樹立典型以點帶面
根據教師自評、同件互評,以及家長評價的結果,再由師德考核小組最后作出合性的評價。每月師德星光燦爛評比、學年師德之星評比、推選區級師德先進個人和師德標兵。
多元評價不斷完善師德主體的多元化、內容全面的評價機制,在“反饋、評價、反思”往復循環的實踐中,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教育技能、敬業精神、情感態度等方面的水平。
四、建立激勵機制,引領師德評價正導向
1.師德導向機制
在實踐中,強化教師明確師德是教師任職的基木條件,評價教師的師德直接與評優、年終考核和職稱評聘掛鉤,師德優秀的教師在年度考核、晉職、晉級、評先等方面要給予優先考慮。以此強化師德意識,提高整體師德水平,促進園所工作的有效開展。
2.師德獎勵機制
在教師績效工資方案中,把師德考核作為獎勵教師的評價指標之一,考核獎勵是師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環節。考核結果要和獎勵掛鉤,使大多數教師受到實際的激勵和促進。
五、師德評價形成,激發教師內驅力
1.積極的師德評價形成了園所特有的師德文化氛圍
師德導向給予教師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在良好文化氛圍的影響下既是對教師積極的引領也是對教師無形的制約。這種評價不是條框和指標上的考核打分,但對教師評價有重要的約束和引領作用,形成了良好的正向激勵和導向。
2.教師共同認可的師德評價標準
師德評價標準所包含的指標、要素能夠反映教師的師德,能有效地引領教師師德,提升教師師德水平。
3.多元師德評價方式
初步嘗試了多元評價,如教師考核中關于師德評價的要素,每學期的家長調查問卷進行教師師德方面的相關評價,教師同伴之間參與的集體評價、領導對教師的評價都有效補充到評價過程中。
六、教師成為師德評價的參與者和踐行者
1.教師師德評價要與師德教育相結合,注重引領教師成長
與之相適應的師德教育成為師德評價的重要載體,在活動中引領人,在實踐中影響人。同時加強師德評價要與幼兒園的制度文化緊密結合,以教師發展為本,以教師的需要為本,從了解、理解、培養人的角度,關注教師的需要,讓評價深入人心,深得人心,從而與師德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
2.教師師德評價要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營造師德正能量
師德評價的目的是提高教師思想境界,增強集體意識,以崇高的師德激發起人人好學上進、奉獻進取的精神,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取向出現多元化,更要堅持樹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激發教職工積極向上的精神,努力實現個人和集體利益最大限度的重合,以共同的目標激勵人;并逐步把這些理念內化為教職工的共識,使教職工心中有目標,行動有方向。人的思想行為是受需要支配的,人的覺悟也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要靠系統的培養教育,要靠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注重宣傳正能量,引領教師把對師德的崇高追求轉化為自身的需要。
3.教師師德評價要發揮教師自身能動作用,自覺提升師德的信念
師德評價應注重教師自身的能動作用,注重教師自我審視、自我調整、自我反思,從外在的要求變成自覺提升師德水平的堅定信念。師德評價也是對教師價值觀的一種引領,要引領教師把師德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信仰,從認知、情感逐漸內化為自身主動遵守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錢煥琦主編.教師職業道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檀傳寶.走向新師德——師德現狀與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3]楊芷英.教師職業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頁
[5]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