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金亞云 朱金金 冒愛琴 查朦
【摘要】《機械設計》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在專業課程人才培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成為育人育才的重要環節。鑒于此文章的闡述中,先是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的必要性,之后立足本校的實際情況針對《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的實踐展開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旨在能夠為同類課程組織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有效參考,同時為機械專業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工科? 機械設計? 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項目:基于“兩性一度”標準的機械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研究與實踐(編號:2019JSJG555);江蘇省一流專業資助;南通理工學院“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專項課程建設項目:機械設計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3-0053-02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各類課程要與思政理論課結合,將其融入在各個環節,從而開創教育的新局面,由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改革。
《機械設計》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包含理論與實驗的環節,課程的開展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因而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融入思政元素,不斷地優化課程設置,將課程思政貫穿在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培養良好的工匠精神。鑒于此課題圍繞“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建設展開分析和研究。
一、“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即是將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相結合,基于“立德樹人”理念下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其中思政必修課是課程思政的核心內容,選修課則是課程思政的骨干,綜合素養課是課程思政的拓展,專業課則是在日常滲透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教學建設中要注重價值引領和知識引領,通過顯性和隱性的教育方式實現融會貫通,從而實現“三全育人”的根本目標。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工科”理念,在“新工科”背景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建設,能夠為機械類專業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資源,從而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同頻同振。自“新工科”理念提出,眾多學者針對機械設計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是目前國內關于“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成果較為缺乏,因此加強《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刻不容緩。
二、“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機械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的現狀
目前,在機械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現階段機械行業的就業率和薪資待遇較低[1]。受到機械大環境的影響,多數機械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在畢業后脫離機械行業,對機械行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如何能夠讓學生轉變現有的觀念,投身到我國機械行業的發展建設中是課程思政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重理論輕事跡。就目前機械專業課教學的現狀來說,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理論知識和方法,但是理論背后所涉及的歷史鮮為人知,如何能夠讓學生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能夠了解到理論背后的故事是課程思政所要解決的問題。最后對于新一代的機械類專業學生來說,受到新潮思想影響的他們對傳統教條式思政教育存在抵觸,這也對課程思政教育建設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二)學情分析
《機械設計》所涉及到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較為豐富,不僅要求有較高的學習基礎,且實踐教學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學習壓力,尤其是對于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圖等課程沒有學好的學生來說學習的焦慮更大。因此通過課程思政的融入能夠幫助教師在課程設計方面減輕學生的思想包袱,通過精心設計課程促進學生的學習。另外,在課程思政中還可以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拉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克服學習的壓力,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會貫通[2]。
三、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策略
(一)設計思路
《機械設計》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不僅需要大量的查閱資料和文獻,并且在繪制圖紙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的研磨和實踐,大膽的創新。而思考和實踐的過程就是工匠精神養成的過程。基于此在《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以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為準則,結合課程內容從多個方面培養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3]。
(二)教學內容
1.政治文明
在《機械設計》課程涉及到資料和圖紙的教學中,教師要告誡學生泄露圖紙屬于違法行為,要有一定的保密意識和法治觀念。另外,在零部件進行設計選擇的過程中也要強調嚴格的按照國家的相關標準,以此來增強法律意識。
2.精神文明
第一,人生觀。人生觀在機械專業學生課程思政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將實際事跡導入,引導和激勵學生,困難是較為常見且不可避免的,要勇敢地面對當前的困難,才能夠體會到奮斗后的喜悅,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第二,世界觀。以《機械設計》中齒輪傳動設計教學為例,齒輪在超高應力的作用下會因疲勞裂紋導致折斷,引導學生理解質變和量變之間的關系,成功是堅持,更是一種積累[4]。
第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每一個工科學生必備的品質,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我國科學家的事跡引入其中,如孫家棟、錢學森等等,以此來教導學生要具有專注、創新和敬業的工匠精神,專注于每一個繪圖的細節,精心設計和驗算,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成為不斷創新、敢于實踐的應用型人才。
第四,文化自信。如在螺栓連接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將我國古代魯班的木鍥緊固法引入其中,通過傳統文化來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產生文化自信[5]。
第五,集體主義。對于工業行業來說,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因此集體主義是每個工科學生必須具備的品質。在《機械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減速器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集體主義的實質性作用,從而讓學生明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只有個人與集體相輔相成,才能夠實現高效運轉,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最大化。
第六,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在機械類專業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視。比如說在減速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因涉及到的零部件較為復雜,有的小零件看似不起眼,但一旦出錯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6]。以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為例,就是因零部件材料表征技術不足導致悲劇的發生。因此通過實際的案例引導學生增強對自身職業的認同,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不僅是對工科學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對大國工匠的基本要求。
第七,愛國主義。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以客觀的態度講述我國設備性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必須要自主創新,只有將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夠真正地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
3.社會文明
團結協作和誠信守信是社會文明的核心組成,在機械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彼此之間團結互助,共同探討,無論是現階段的學習階段還是工作階段,都要遵守工匠的基本品質[7]。
4.生態文明
《機械設計》包含實踐課程,實踐課程開展的實際意義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設計能力,為之后的就業打下基礎。而在實際生產中因包含的零件較多,選擇方式不同其生產成本也存在較大的區別,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保證質量和功能的基礎上節省生產成本,注重資源的節約,實現低成本設計。
四、總結
綜上所述,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刻不容緩。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真正的踐行“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的理念,真正地踐行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充分地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融入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現代社會和行業所需求的機械工程創新型人才,為我國工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杜靜,張慧,陳劍.基于CDIO理念的SolidWorks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模具技術,2021(5):62-66.
[2]代光輝,張晴晴.新工科背景下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以液壓與氣壓傳動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33):46-47.
[3]尤小梅,王鐵軍.“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究[J].科技與創新,2021(15):154-155+157.
[4]周海,袁健,郁倩,邢莉.融入思政元素的機械設計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1(28):54-55.
[5]葉友東,馮憶艱,劉力紅.課程思政融入“機械設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機電技術,2021(3):98-100.
[6]王海艷,王娜,姜云春,王培芹.新工科視域下機械類《三維數字化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探索[J].數碼世界,2020(5):127.
[7]金曉怡,張航,杭魯濱.“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9(42):34-35.
作者簡介:
徐媛媛(1982年-),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畢業于江蘇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現任職于南通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專業教學研究以及先進制造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