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財經學院 袁雪霞 何 平 王 娟
根據國際能源署2020 年2 月11 日發布的《2019 年度全球碳排放報告》,全球碳排放總量約330 億t,增速小幅下降約0.6%,但是這仍然保持在近10 年來的最高值。我國依然是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可見我國面臨著較大的減排壓力。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通過多種渠道對大氣、水、噪音、土壤等多種物質中有害或消極成分進行監測并進行數據處理,建立環保數據庫,從而對環境指標不達標及污染嚴重的地區進行整合標記,以便于對受污染嚴重的區域進行強有力監控并集中治理環境污染。
然而,環境會計人才的缺乏,是當前環境治理遇到的瓶頸,因此,在高校開設環境會計專業,是解決人才是必經之路,填補我省乃至全國空白,促進企業重視環保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問題,對增進生態平衡和國民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環境會計又叫綠色會計,20 世紀70 年代,環境會計研究理論誕生于國外,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在20 世紀90 年代初。近年來,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把環境治理作為國家發展和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環境會計也應運而生并備受關注,省內外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紛紛圍繞環境會計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國在環境會計領域起步晚,但是后勁足,經過專家學者的研究也研究出了一些新理論和新觀點。第一個觀點就是缺少環境會計人才,急需培養多學科融合環境會計人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第一個融合是新常態下會計與傳統會計相融合。苗蕾(2020)以新常態下環境會計與傳統會計的融合發展為視角,提出將生態思想和科學技術進行有效結合,推動環境審計、 環保稅法以及環境會計的一體化發展,培養復合型環境會計人才。劉超男(2020)認為壯大和優化綠色會計人才隊伍是發展綠色會計的重中之重。第二個融合是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例如汪玲(2020)以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為視角,建議培養集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成本會計等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從而提高環境會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第二個觀點是河南省較國內其他省份針對環境會計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研究更少,研究的領域還保持在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田甜(2016)選擇河南省20 多家重污染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這些公司的年報、這會責任報告等分析當前污染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情況。胡倩倩(2019)以河南省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在巨潮網選2016 年以及2017 年的年度財務報告、社會責任報告以及環境報告,研究目前河南地區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情況以及已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提出豐富信息披露形式和建立信息披露準則等建議。
在知網以“河南”“環境會計”為關鍵詞搜索,文獻信息量比較少,自2003 年以來,研究文獻總體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針對以“河南”“山西”“山東”“上海”+環境會計”為關鍵詞搜索,四個省市文獻總數量分別是41、108、144、474。數量對比得出:一線城市對環境會計研究遠遠高于二線城市;在二線城市中,河南較臨省,如山西、山東相對較少。綜上所述,以環保大數據為背景,以高校為依托,培養多學科交叉復合型環境會計專業人才對于我省乃至全國可持續性環境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實時環境數據對環境治理意義重大,能夠通過實時數據預測某地環境質量的變化以及發展趨勢,對采取治理手段很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據。在大數據時代,利用環保大數據平臺進行環境數據記錄是一項可行的手段。 2016 年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出臺《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方案中指出:在未來五年利用大數據手段,確保環境數據的實時性和連續性上傳與保存,通過連續的數據分析預測環境質量趨勢,真正實現用“數據決策”,確保環境治理科學化、現代化。成都福立盟公司、山東濱州市、陜西西安市等都利用環保大數據來參與環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來幾年,我國環境污染還將面臨逐步加重的局面,綠色發展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方針,重污染企業在未來發展中將面臨環境效益與企業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與博弈,因此利用專業的環境會計人才研究環境信息披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環境會計將成為環保戰略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然而目前國內還沒有高校開設環境會計專業,導致環境會計人才稀缺,這與當前環境治理的日益重視與規范形成了突出矛盾。
隨著綠色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企業和環保相關單位未來數年內將一直面臨著環境會計人才短缺的問題。特別是政府健全并完善綠色會計相關法律制度、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之后,需要的環境會計人才更多,導致人才缺口較大。而當前有沒有相關專業,所以人才缺口問題將長期存在,因此要加快我省高校對環境會計專業的設置和人才培養步伐。

圖1 技術路線
當前我國環境治理的瓶頸是缺少環境會計專業人才,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時代,將大數據、環境學與傳統會計相融合,培養出多學科交叉復合型環境會計人才,為推動整個社會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戰略支持。另一方面要利用環保大數據平臺實時搜集環境數據,在海量數據基礎上,可以進行數據分析,繪制環境質量曲線,預測環境質量發展趨勢;規范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實施企業自查和政府抽查相結合監督體系,讓企業重視環境保護,使整個社會生態平衡實現良性發展。
針對環境會計人才缺少這一瓶頸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培養環境會計專業人才,因此有以下建議。
1.培養多學科交叉復合型環境會計人才:教育部或者各省教育廳相關部門依托高校,開設環境會計專業,培養將大數據、環境學、會計學多學科交叉復合型環境會計人才。
2.實現環保大數據的實時監測與分析。建議政府設置更多的環境質量監控點,并利用環保大數據平臺實時搜集環境數據,為環境質量評估和環境發展趨勢的預測提供精準的數字依據。
3.建立“自查”與“抽查”相結合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評價體系。規范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實施企業自查,政府抽查相結合的監督評價體系。當政府抽查與企業自查數據不吻合,對企業故意瞞報現象給予一定處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治理是一項常態化工程,國家將會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對生態環境部門給予更多資金和政策支持。環保大數據平臺正在成為環境治理的主要工具。作為企業只有對環境會計信息如實披露才能維護企業形象和信譽,然而無論是環保部門還是企業面臨的瓶頸問題是缺乏環境會計人才的缺乏,解決人才問題那就需要依托高校將大數據、環境學與傳統會計相融合,培養出多學科交叉復合型環境會計人才。人才問題的解決并將大大提高環境治理的速度和質量,為我國藍天攻堅戰最終勝利贏得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