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新盛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江蘇徐州 221116)
旅游開發是實現古村、古鎮動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古鎮旅游成為近年來的關注重點,然而千城一面的古鎮旅游開發模式難以支撐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縱觀國內外古鎮旅游開發大致經歷了文化觀光型、休閑度假型、生活體驗型3種旅游發展模式與階段(表1)。以同里為代表的江南六大古鎮憑借獨特的“小橋、流水、人家”的規劃格局和建筑藝術,成為國內外旅游熱門景點之一[1-2]。西來古鎮旅游開發是我國第一代“文化觀光型”古村鎮旅游產品,并經歷了“休閑度假型”旅游發展時期,目前正處于向“生活體驗型”旅游的轉型與發展階段。在全國古村、古鎮旅游同質化問題日趨嚴重的時下,需重新審視并挖掘西來古鎮獨特的風貌景觀和固有文化,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從而實現古鎮旅游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3]。
(1)西來古鎮簡介
西來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域西北部,距成都市區僅84 km,被譽為“天然氧吧”,是一座位于山間平壩的小鎮,至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康熙三十年(1691年),西來古鎮被命名為“西來場”,有玄奘取經歸來之意。憑借靈秀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歷史底蘊,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及“全國環境優美鄉鎮”[4]。西來所在蒲江縣是成都第三圈層遠郊區八市、縣之一,其定位和發展方向以觀光、旅游和生態農業為主。西來鎮作為成都第三圈層重點鎮(圖1),是撬動后發地區發展優勢的“支點”,其旅游資源與特色產業的調整,決定了第三圈層發展前景。蒲江縣憑借良好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與周邊景區錯位競爭,打造具有更多特色主題的區域鄉村旅游景區,形成以休閑旅游為核心,集觀光游、文化游、體驗游為一體,形成第一與第三產業互融的大旅游格局(圖2)。在此背景下西來古鎮旅游發展應圍繞自身特色進行旅游資源規劃和建設,使古鎮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5-6]。

表1 古村、鎮旅游發展模式與特征

圖1 西來鎮區位圖

圖2 西來鎮旅游格局圖
(2)旅游資源特點
西來古鎮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全鎮總綠化面積2728 hm2,森林覆蓋率45.7%。古鎮處于大小五面山之間最開闊的地段,古鎮北側有臨溪河和大五面山,南側為鐵溪河和小五面山。12棵千年古榕臨溪畔,榕蔭如蓋西來幽。西來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古鎮誕生了南宋著名的理學家魏了翁和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抗日殉國將領李家鈺。鎮上保存著許多明清建筑,兩百多米長的老街全是木質結構的瓦房,街道平整,民居是典型的川西特色,名俗文化方面有川西民居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農耕文化等。還有點燈節、長年會、放生節、逛廟會、參禪、打坐、靜養等多彩的民俗。茶坊滿座聽川劇,自古有佛是西來,蒲江綠茶雀舌飄香,西來本身的佛緣,成就了禪茶一味雙文化互融的文化形態,西來寺歷史悠久,寺雖不在但名聲依舊。當前西來地域特色產業主要有茶葉生產基地、獼猴桃基地、油茶基地和漁業等。總體上看,西來古鎮資源優勢突出,資源類型豐富,組合度高,特色產業漁業和茶業與旅游業結合發展也初具規模(表2)。
(1)憂產品:核心競爭力未顯現,孿生景致突圍難[7-9]。
旅游產品相對單一,特色不夠突出,文化挖掘深度不足,同質競爭依舊存在。迫切需要開發新的個性化、特色化旅游產品,強化旅游特色,增強核心競爭力。西來與其他古鎮形象有所重疊,區分度不高,缺乏個性化,需突出其天府古鎮的特點,增加旅游形象的識別度,添加更多創新的文化載體,打好文化體驗牌,樹立西來品牌[3]。

表2 西來古鎮旅游資源匯總表
(2)憂配套:配套設施亟待更新,商業運作任重道遠。
旅游資源整合不夠,區內發展不夠均衡,游客停留時間較短,夜間旅游項目短缺。西來夜間特色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常規性的特色活動,吸引力有限。對全區旅游資源整合不足,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旅游線路尚未形成。需拓展節慶活動品牌內涵,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并重轉變,提升旅游魅力,并加強對游客駐足留宿的吸引力。
(3)憂意識:保護意識需加強,樸素意識待提高。
“古樸不再”是古鎮旅游開發共同面對的危機。古鎮在開發過程中會結合一定的現代化要素,商業利益驅使下,原住居民流失,古鎮逐漸失去傳統生活情境,致使古鎮空有外殼,形成古鎮內涵不在的現象。西來古鎮旅游開發應合理引導居民從事能夠充分展現和延續古鎮傳統生活的商業活動,形成生活氣息濃厚的古樸古鎮,支撐古鎮可持續發展。可憑借古榕樹、川西民居、禪茶文化等特色旅游資源,摒棄古鎮以往以鬧取勝的開發模式,打造以“靜謐”為主調的古鎮氛圍。
以西來古鎮為核心,將“成都樂土,有佛西來”作為西來古鎮的形象定位,成都樂土即佛教文化的修心樂土和都市家庭的出游樂園,有佛西來即以禪文化的包容兼蓄,營造身心皆養的養生氛圍。整合禪茶文化、山水田園、鄉村產業三大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禪茶體驗、農業休閑、戶外游樂、健康養生四大旅游開發項目,將西來古鎮打造成具有民俗、生活等多文化的禪茶小鎮(圖3)。

圖3 西來鎮空間結構圖
旅游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現代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旅助農有利于農村土地整理與扭轉,能有效改善農村土地資源配置[10-11],喚醒鄉村區域優勢資源資本,促進旅游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激活鄉村蓬勃生命力。
空間擴容,規劃初期充分考慮鎮域產業結構、古鎮空間形態,拉開旅游格局。復合業態,在觀光體驗的基礎上發展休閑、度假旅游產品,構建西來品牌,打造禪茶主題體驗小鎮。
將西來古鎮旅游產業發展空間規劃為“一心、兩軸、三區”。“一心”即古鎮旅游核心,包含禪茶小鎮、西來寺、禪村3個核心景點。田園風光發展軸、休閑農業發展軸為兩軸,魚果飄香旅游區、田園風光旅游區、茶鄉休閑旅游區為三大分區,共規劃八大引擎項目(表3)。

表3 西來古鎮分區設計
疏通被擁堵街巷,并使其主題化、特色化以及功能化。為解決古鎮人氣的追求和靜場的打造之間的矛盾,合理開發古鎮川西特色傳統民居,保留街巷的空間布局與流線組織,將古鎮人氣內隱,打造“靜謐”的院落空間。與其他古鎮不同的是,西來古鎮街巷布局中建筑層次鮮明,不適合大的改動,規劃時應對其進行保護和修繕,改變建筑的內部功能,如圖4所示。

圖4 川西民居“四合頭”
豐富旅游產業鏈和游覽內容,提升古鎮旅游吸引力,吸引游客夜宿和增加消費。將沿街特色民居改造為客棧讓游客夜宿古鎮體驗民俗;利用老街區古鎮特色小吃,打造西來古鎮風味小吃給予游客美食新體驗;創新文化載體,開發文化體驗活動,開展老戲臺川劇表演、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及書坊品茗等時尚休閑活動,打造包含主題會所、復合型餐廳、茶館、戲場等業態形式,如圖5所示。

圖5 禪茶特色餐飲
充分利用西來古鎮的臨溪河、十二棵千年古榕、禪茶文化等特色資源,導入文化旅游型消費業態進行合理開發。改造古榕片區的建筑,將遮擋古榕景觀的部分建筑進行拆除,恢復十二棵古榕連片成景的古鎮肌理;在臨溪河旁通過引入水系和景觀小品,恢復臨溪河旁原有的水街,增加古鎮空間的靈性;以古鎮特有禪茶文化為主題,引入茶吧、茶廊等新型文化休閑業態和消費模式,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如圖6所示。
西來古鎮要打造“靜謐”的氛圍,街道活動需采用內隱的方式,將原有的老戲場和壩壩茶場進行改造,為古鎮原住民和游人提供休閑活動場地;為延續古鎮文脈,修繕改造老戲臺,對戲臺及其周邊環境,恢復以往戲場面貌和戲臺功能,打造古鎮川劇劇場;恢復古戲臺周圍的茶館酒肆的業態形式,修繕改造戲臺周邊房屋,打造以老茶館、老酒肆、老牌社主導的商鋪,并結合壩場空間打造壩壩茶休閑場,如圖7所示。

圖7 古鎮老生活場
旅游開發是實現古村、古鎮動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實現古鎮發展的可持續性,應梳理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充分發掘旅游資源的優勢,合理規劃旅游產業布局。農業是鄉村穩固發展的根基,建設用地是鄉村發展的短板,只有實現建筑、場所、業態、設施等科學規劃布局,才能推動以旅助農、空間擴容等手段的實施,從而突破傳統旅游發展的桎梏,這將為同類型古鎮的旅游發展規劃提供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