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婷
(廈門高新人才開發(fā)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2)
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政府基本建設投資規(guī)模逐年加大。固定總價合同是目前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廣泛采用的合同形式之一。合同中的投資控制條款是建設項目投資控制的核心和關鍵,是確定和調整合同雙方經濟關系、解決合同糾紛、控制工程造價的重要手段。
固定總價合同,俗稱“閉口合同”“包死合同”。所謂“固定”,是指這種價款一經約定,除發(fā)包人增減工程量和設計變更外,一律不調整。所謂“總價”,是指完成合同約定范圍內工程量以及為完成該工程量而實施的全部工作的總價款。
固定總價合同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1)工程量小、工期短,估計在施工過程中環(huán)境因素變化小,工程條件穩(wěn)定并合理;(2)工程設計詳細,圖紙完整、清楚,工程任務和范圍明確;(3)工程結構和技術簡單,風險??;(4)投標期相對寬裕,承包商可以有充足的時間詳細考察現場、復核工程量,分析招標文件,擬訂施工計劃;(5)合同條件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十分清楚,合同條件完備,期限短。
但固定總價合同承發(fā)包雙方都要承擔建筑市場材料和設備的價格波動的風險,適用范圍也有一定局限,對于建筑模式較小的工程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誤差,提高施工效率,尤其是報價的準確性方面更是優(yōu)于其他的合同形式。
深圳、廈門等地區(qū),近年來在政府投資建設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項目中,廣泛采用固定總價合同。如廈門市,自2000年起普遍采用固定總價合同,建設管理部門還針對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制定了固定總價合同的《標準施工招標文件》,指導和規(guī)范項目合同管理。
由于采用固定總價合同具有工程造價易于結算、有效控制投資總成本等優(yōu)點,更加適應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特點,其投資控制效果在大量工程實踐中已得到驗證。
政府投資建設項目重視結算時效,特別是2020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28號》頒布以來,機關、事業(yè)單位從中小企業(yè)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3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日[2]。采用固定總價合同,只要發(fā)包人管控好勘察設計等前期工作質量,施工過程中不隨意改變施工內容,合同約定的總價就是承發(fā)包雙方最終結算價款。這樣的結算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繁瑣的計量、核價工作量,減少結算爭議,加快結算時效。
固定總價合同能有效控制投資風險,鎖定目標成本,避免突破項目的估、概、預算,造成造價失控和投資無底洞。因采用的是總價包干,主要的不確定因素和可變量都消化在總價中,反而讓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可變量變成固定價,有利于投資總成本控制。通過總價的約束,雙方可以規(guī)避掉一些因總價不固定而導致的風險,如一些不一定科學合理的變更,因固定總價合同雙方都會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變更。
要充分發(fā)揮固定總價合同投資控制的優(yōu)勢,除了要加強前期設計質量管控,盡量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工程變更外,還要做好合同管理,影響工程造價的內容必須在合同條款中事前約定清晰。本文分析了典型案例,歸納總結了采用固定總價合同的政府投資建設項目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研究提出了修改完善合同條款的具體建議。
風險管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工程造價管理的重要部分,合同約定風險范圍及風險費率時,應當適合工程實際,充分考慮項目特性、工期、市場變化等因素,保障承發(fā)包人雙方利益。
廈門的做法是,在合同中約定:“工程量清單錯、漏影響工程總造價在3%以內的;市場變化、政策性調整導致施工機械臺班價格變化;材料價格變動;因天氣、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的變化,采取的措施,按3%的風險包干系數計取”[1]。這樣規(guī)定,一方面發(fā)包人能有效避免造價失控;另一方面便于工程結算。承包人可以減少因工程量清單計算錯誤、材料價格變動等造成的損失,有效保障了承發(fā)包雙方的經濟利益。
如某A區(qū)安置房項目,因咨詢公司工作失誤,招標時發(fā)包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單出現錯漏,其中一棟建筑漏算一面墻的外墻涂料,影響工程造價約13萬元。因合同約定“工程量清單錯、漏影響工程總造價在3%以外的可計取相關費用”,結算時對外墻涂料工程量進行調整,避免了承包人因工程量清單計算錯誤造成損失。
項目施工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生一些與工程相關的其他措施費用,如臨時設施、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其它相關技術措施等。一般項目合同中,僅規(guī)定了這類費用是按閉口包干計取。如果工程按合同工期完成,措施費包干最易于結算。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因為交地延后、方案調整等原因造成工期延長,為保障承包人的合理利益,還應當在對工期延長后,這類費用計取標準、范圍作出清晰約定。
例如某市政道路工程,因征地拆遷原因未能及時交地,工期延長754d,造成了揚塵防治措施費、保安費等費用增加。因合同未約定工期延長后該部份費用的計取方式,而此部分費用又很難從文明施工費中剝離出來,結算時承發(fā)包雙方爭議較大。
為避免上述情況,可事前在合同約定:“因非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期一年以上的,自延期一年后可計取揚塵噴淋系統(tǒng)日常使用費、移動式噴霧機使用費、保安費。揚塵噴淋系統(tǒng)日常使用費按0.15元/m·d計取,移動式噴霧機使用費按17元/臺·d計??;保安費按125元/人·d計取”[3]。
大部分的固定總價合同,沒有規(guī)定發(fā)生合同解除情形時,對已完工程的具體結算方法。目前一般采用的結算方法有兩種:方式一把“合同中止”作為一項變更,扣減未完成工程量;方法二是數量按實計算,單價按合同單價。前者因已完工程范圍難以界定,承發(fā)包雙方容易就數量、單價發(fā)生爭議,將產生大量的事后談判和協(xié)調工作。而后者能保證雙方權益,更適合用于合同終止這種情況下的結算。
例如某辦公大樓裝修工程因發(fā)包人原因,項目終止,承發(fā)包雙方對已完工程量進行結算。實際施工完成了衛(wèi)生間隔斷508 m2。因招標清單錯漏,漏計該部分工程量,造價約8.2萬元,如按方法一結算,因8.2萬元未超過合同約定的風險包干范圍,不得計入結算;按方法二結算,則可按實際完成計入結算。
為了保障承包人合法利益,避免結算時陷入大量的事后談判和協(xié)調工作之中,在合同中可對合同終止的結算方法和原則約定清楚,可以事前在合同約定:“承發(fā)包雙方協(xié)商后達成一致意見,遇到合同中止或終止時,數量按實計算,單價按合同單價”。
項目中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但在合同中經常被忽略,對可回收利用材料的認定及費用計取方式沒有作出約定。
例如某裝修改造工程,拆除下來的實木門扇原本是可以回收再利用。但由于發(fā)包人考慮不周,在合同中沒有約定是否回收或再重復利用,實際上在施工中沒有考慮保護性拆除,造成了資源浪費。
為了節(jié)約投資,發(fā)包人應當充分考慮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在合同中約定可回收材料的清單、回收方式及相關計價方式,例如在合同中約定“本項目可重復利用的可以留該項目用,不可重復利用的應交由發(fā)包人處理”,或約定“按材料的使用年限及采購價計算折舊率,由發(fā)包人扣回折舊后的費用”。
建筑工程一切險能夠廣泛的應對各類風險因素,為工程項目提供有效的保險保障,加之建設工程風險因素具備多樣性與復雜性,因此建筑工程一切險的綜合保險實務價值更加不可忽視。因此在合同內約定相關的監(jiān)管條款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某政府投資的房建工程合同中約定工程一切險由發(fā)包人購買,但發(fā)包人實際上未購買。在施工期間發(fā)生了12級以上的臺風,造成重大損失。因發(fā)包人未按合同約定購買工程一切險,無法向保險公司索賠,導致投資成本增加和承發(fā)包人結算爭議。
為保障承發(fā)包人雙方利益,合同中應當根據工程實際,清晰約定工程一切險的購買方,及未購買一切險造成的損失如何處理。
工期長的項目,施工期間經常會遇到政策性文件調整,影響造價。合同中應當清晰約定這類情況該如何結算,避免結算時雙方就政策性文件調整引起的造價變化發(fā)生爭議。
例如近兩年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房屋建筑與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增值稅稅率就調整了3次從11%到10%再到9%,因合同內未對發(fā)生政策性文件調整時如何結算進行約定,承發(fā)包雙方結算時無法確定是否扣減或增加造價,造成扯皮的情況。
為避免上述情況,可在合同中約定“在項目實施期間,稅務等部門發(fā)布了新的稅率,結算時稅金按照中標人實際繳交情況按實調整”或“在項目實施期間,稅務等部門發(fā)布了新的稅率,結算時均不做調整”。
綜上所述,在招標采購階段,根據項目特性,充分考慮和完善合同投資控制條款,如風險范圍及費率的計取、施工期間發(fā)生政策性文件調整的計價方式、工期延長其他措施費的計價方式、合同無法正常履行情況下對已完工程量的結算方式、如何充分利用舊有資源節(jié)約投資、工程一切險的監(jiān)管建議等,固定總價合同既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其易于結算、投資控制效果好的優(yōu)點,也能夠避免結算爭議,充分保障承發(fā)包雙方的利益。
基于本文研究分析,建議在建設周期短、工程條件穩(wěn)定、工程任務和范圍明確等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可以廣泛采用固定總價合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