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祺,趙 彤,楊 琨,邢鳳梅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063210
腦卒中因其發病突然、高致殘率的特點,病人往往難以正視自身傷殘狀態并存在心理自卑感和被歧視感[1-2],肢體功能障礙和被歧視感的心理反應使病人出現社交恐懼與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面對腦卒中后抑郁67%的高發生率[3],關注腦卒中病人身心健康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探討腦卒中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失能程度對其腦卒中后抑郁的影響,旨在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1 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6 月選取保定市某康復醫院住院的腦卒中病人341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全國第4 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發病時間≥14 d;知情同意參加本次調查。排除標準:有嚴重視力、聽力、言語、認知障礙的病人;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或惡性腫瘤者;患腦卒中前有精神障礙(抑郁、焦慮等)或服用過鎮靜劑、抗精神病藥或抗抑郁藥物。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月收入、腦卒中次數、慢性病數量、長期用藥等。
1.2.2 日常感知歧視量表 該量表由韓舒羽等[4]漢化,共10 個條目,總分10~40 分,得分越低感知歧視越嚴重,其Cronbach's α 系數為0.64~0.79。
1.2.3 改良Barthel 指數量表[5]該量表包括10 個條目,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能力越強,得分100 分為無依賴,61~99 分為輕度功能障礙,生活基本自理;41~60 分為中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需要幫助;≤40分為重度功能障礙。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16。1.2.4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采用Hamilton 編制的24項版本,得分<8 分提示正常,8~20 分為輕度抑郁,21~35 分為中度抑郁,>35 分為重度抑郁,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2[6]。
1.3 調查方法 獲得病人知情同意后,由經過統一培訓并考核合格的2 名在校研究生及本科生, 采用統一的調查量表對腦卒中病人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指導病人根據自身情況認真填寫,對不能自行填寫者由調查人員根據其選擇代填。問卷當場回收,調查員逐份查證問卷填寫的完整性。本次共發放問卷345 份, 回收有效問卷341 份, 有效回收率為98.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采用t 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分析;定性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腦卒中病人一般資料及抑郁情況 341 例病人中,男228 例,女113 例;年齡32~84(64.9±10.9)歲。腦卒中后抑郁得分為(20.077±14.112)分,抑郁發生率為65.1%(222/341),其中男140 例,女82 例;年齡32~83(62.7±10.5)歲;首次發作160 例;輕度抑郁109例,中度抑郁99 例,重度抑郁14 例。腦卒中病人一般資料及抑郁情況詳見表1。
表1 腦卒中病人一般資料及抑郁情況(n=341) 單位:例
2.2 腦卒中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及失能情況 腦卒中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得分為17~37(27.81±5.18)分,得分率為69.53%。改良Barthel 指數得分為10~75(40.65±10.56)分,輕度功能障礙15 例,中度功能障礙205 例,重度功能障礙121 例。
2.3 腦卒中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失能程度及腦卒中后抑郁的相關性 腦卒中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得分與腦卒中后抑郁得分呈負相關(r=?0.747,P<0.05),改良Barthel指數得分與腦卒中后抑郁得分呈負相關(r=?0.521,P<0.05)。抑郁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得分為(25.51±4.79)分,非抑郁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得分為(32.09±2.42)分,兩組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854,P<0.05)。15 例輕度功能障礙病人中抑郁12 例,205例中度功能障礙病人中抑郁96 例,121 例重度功能障礙病人中抑郁114 例,不同失能程度病人腦卒中后抑郁發生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682,P<0.05)。以病人是否發生腦卒中后抑郁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及日常感知歧視、Barthel 指數得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年齡、居住地、是否有退休金、發作次數、是否長期用藥及日常感知歧視、Barthel指數得分是病人腦卒中后抑郁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病人腦卒中后抑郁影響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65.1%的病人發生了腦卒中后抑郁,以輕中度抑郁為主(93.7%),以腦卒中后的1~3 個月多見;高齡是腦卒中后抑郁的保護因素,與McCarthy等[7]研究結果不一致,與高齡腦卒中病人相比,中青年病人不僅面臨著失業的壓力,同時殘肢造成的個人形象紊亂更易引發抑郁[8];居住在農村的腦卒中病人相較于城市更容易發生腦卒中后抑郁,可能是因為農民主要通過體力勞動獲得經濟來源,一旦發生腦卒中,病人肢體功能受到影響,肢體功能障礙和勞動收入下降使病人產生挫敗感從而引發抑郁[8];此外,居住城市的病人不僅收入水平較高,對于已經退休的病人往往有退休金的經濟支持,相比之下,居住農村和沒有退休金的病人往往面臨更多的經濟負擔,與張慧等[9]研究結果一致;初次發作腦卒中病人抑郁的發生率較高,與曹穎[1]研究結果相吻合,由于病人首次經歷腦卒中時難以正視自身的傷殘狀態進而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腦卒中病人面臨疾病病程長、預后差、后遺癥復雜的長期困擾[10],加之長期用藥的巨額醫療支出加重其抑郁狀態。
隨著腦卒中發病人群日漸趨于年輕化,中青年病人發病率顯著增加,尤其是仍處于工作崗位的病人[8],面對突發致殘性疾病[11],不僅要面對傷殘導致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困擾,還要面對由于自身形象紊亂而產生的自卑、羞怯和被歧視的心理,影響病人社會交往而表現出較低的自尊水平和抑郁心境。有研究顯示,失能程度嚴重者其抑郁水平越高[11]。這可能是因為腦卒中病人難以接受疾病急性發作所導致的長期活動限制[12-14],不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親屬長期照料,來自家屬照顧的負罪感也可能給病人帶來消極感受。對于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腦卒中病人,尤其是中青年腦卒中病人,腦卒中后面臨著失業的壓力,失業使病人喪失了經濟獨立能力,加之疾病預后的不確定性,其焦慮抑郁水平可能會更高。因此,醫務人員應加強家庭訪視,重點關注失能程度高以及有后遺癥的腦卒中病人,采取針對性措施對其進行肢體功能訓練和心理疏導,促進良好的康復結局,減少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