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鈴 陳想
摘要:當今時代,數字技術飛速發展,視頻拍攝也由原來的靜態感光攝影向數字化VR全景攝影視頻拍攝轉化。將VR全景攝影技術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中來,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它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重要手段。為了深入地研究VR全景攝影技術在非遺傳承中的應用,編者對大量的相關文獻進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相關建議與看法,以期為非遺傳承工作更好地開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VR全景 攝影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歲月中創造了大量豐富多彩的影響我國文明與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體可以包括:口耳相傳的優良傳統、古老形式的藝術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活動、相關習俗或節假日、有關自然或宇宙的認識與實踐、傳統的手工技能等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其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內涵與智慧結晶。就目前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以藝人傳承為主,以政府的資金扶持以及相關學者的研究傳承為輔,保護現狀不容樂觀。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興科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VR全景攝影的含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可以當作文化遺產的民族表演、實踐活動以及相關技能等的表現形式。社會相關團體以各種方式對具有代表中華文明的人類文化進行傳承與保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但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地域以及傳統的限制,在很多地區逐漸趨向衰亡,因此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十分重要。
VR全景攝影技術是攝像技術的一種,雖然VR全景攝影技術誕生較早,但相關技術卻是在最近幾年才得以發展與應用的。VR全景攝影技術采用多鏡頭對事物進行拍攝,當用戶需要對諸多細節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時,就可以通過調用這樣的視頻來實現。對于多相機拍攝的視頻逐個進行拼接,并對邊緣地方融合處理,這樣便形成了VR全景攝影技術。
二、VR全景攝影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應有的意義
VR全景視頻拍攝技術與普通視頻相比,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顯著的地域性與民族性,所以VR全景攝影技術的應用,更加有利于凸顯其獨特的表現手法。由于這樣的攝影具有很好的寫實效果,從而可以使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們通過VR全景拍攝技術視頻,對非遺有一個相當完整的印象,從而彌補了文化體驗者無法到場的遺憾。
數字技術給社會帶來的視覺沖擊,它可以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用展示原物的基礎上,也能讓文化體驗者們獲得更加清晰完整的體驗,對文化本身也起到了很好的傳承與保護的效果。
2000年,聯合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性質概括為:它是一項關乎科學的工作,同時又是一項兼顧和平、發展以及人權的基礎性工作。我國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燦爛輝煌,例如傳統的皮影戲就被人們稱為電影的始祖,所以必須對它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切實的保護與傳承。也正因為如此,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的概括與范圍界定上就強調:此公約以現行國際的人權文件、社會群體、相關團體以及個人之間互相尊重的需求和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遺產作為考慮基礎。有鑒于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VR全景攝影技術,是傳承與保護工作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
三、VR全景攝影技術在非遺傳承中的應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引入VR全景攝影技術,在原則與相關問題上與一般的攝影有所不同,攝影師必須通過多方渠道充分了解非遺相關文化背景,通過精細的研究與觀察,定好想要表達的內容與主題。務必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空間表現出來(例如其所依賴的生存的地理環境或是文化環境),確保拍攝內容的真實客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會盡量避免相關傳承與保護工作帶來誤導。堅持客觀的原則,切忌摻雜主觀的評價、審美或是臆斷,應盡最大努力給觀看者提供一個思維開拓的空間,讓觀看者自己進行領悟與解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與保護,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意義重大。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引入VR全景攝影技術,就現在的實際情況來說尤為重要。下面以昆曲與皮影戲為例,闡述VR全景攝影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一)VR全景攝影技術在昆曲中的應用
昆曲是我國戲劇中較有影響力的代表作之一,最早起源于明朝,其聲細膩婉轉,被稱為百戲之祖。直至2001年,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昆曲與其他表演相似,一直被京劇視為最基本的科目,昆曲中最著名的劇目有《長生殿》《牡丹亭》等。其伴奏和樂器主要為鑼鼓、簫、玄索等管弦與打擊樂器。為了使昆曲的文化內涵得到更好的體現,我們引入了VR全景攝影技術,為了給體驗者以清晰完整的全新體驗,我們可以用六個相對獨立的Gopro相機從不同方向對昆曲進行拍攝,拍攝之前需要保持六個相機參數以及拍攝的幀率完全相同。應該將相機的相關參數設為手動設置,取消自動功能,從而確保相機拍攝的同步。相機腳架嚴格要求是獨腳架,切記三腳架,只有這樣后期視頻處理在去除角架的時候才不至于影響畫面整體感。為了確保六臺相機拍攝視頻的一體感,盡量做到同一時間開機,若不同步后期視頻合成的整體感就會受到破壞。所以開機后也可以迅速地轉動攝像機,這樣有利于后期同步處理工作的開展。攝像機的同步處理很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著VR全景攝影技術的接縫。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打場記板的方法實現同步。依據聲音節拍做到同步有時效果會更好,通過VR全景攝影技術來拍攝昆曲,既有利于昆曲曲音的保存,又有利于通過昆曲獨特舞步在情感上讓觀看者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將昆曲的魅力體現出來。有時為了增加代入感,會采用VR全景攝影技術進行拍攝,在增加沉浸效果的時候,拍攝的幀率要高,否則低幀率會讓觀者感到頭暈。
(二)VR全景攝影技術在皮影戲中的應用
我國皮影戲中的人物是由紙板以及獸皮制作而成,經過幕后之人的操作,人或是動物就會動起來,從而形成各種故事的表現形式。通常情況下,皮影戲與地方是相互搭配的,使得表演更接地氣,似乎故事中的人物就取材于觀者的生活。皮影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發展至今已有著悠久的歷史。皮影戲因其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很接地氣的鄉土氣息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愛好者,并且在2011年順利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利用VR全景攝影技術對皮影戲進行拍攝,可以讓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巧妙運用光與影的結合,達到虛幻縹緲之感,同時又具有夸張與神秘的氣氛。皮影戲皮幕潔白透亮,可以讓人們看到色彩斑斕的皮影人物,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皮影有著不同的視覺效果,因此VR全景攝影技術就可以滿足觀者不同角度的需求。然而對于皮影戲中的特效,例如噴火等,在后期的制作過程中,一定要著重關注接縫工作,以確保視頻不會失真。使用VR全集攝影技術對皮影戲進行拍攝,在后期的制作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縫合編輯
利用相關軟件將拍攝好的視頻移動到同一文件夾中來,接下來就要對多個攝像機拍出來的視頻進行同步。軟件上有兩個關于同步的選項,它們分別為通過聲音進行同步與通過運動進行同步。如果在拍攝之前就進行聲音的界定,則選擇通過聲音進行同步。而如果如前文所述,通過快速轉動攝像機來完成同步,則應選擇通過運動進行同步。第二,打開視頻,對開始的時間進行調整,促使對開機就有差別的相關視頻進行調整,最終達到觀看起來畫面更加完整。在縫合編輯過程中利用相關按鈕對視頻的接縫處進行模糊加工,從而將不同的視頻拼合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而對于攝像機快速移動的拍攝通常會出現過縫太大,所以需要在視頻畫面的每一幀進行逐一縫合,并且在移動拍攝的時候需要保持平行式的緩慢移動。
2.沉浸式拍攝
沉浸式拍攝指的是通過數字相關技術以及拍攝特效形成的獨特魅力的感官體驗,讓人有身臨其境、流連忘返之感,像這樣的沉浸式拍攝具有豐富的視覺體驗,對觀看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傳統的影視藝術中,其帶給人們的精力往往是“后仰”的,觀看者永遠只是聆聽者,或者隨著鏡頭的移動而移動。然而沉浸式的體驗卻不一樣,每一個觀看者都能找到一個自己的關注點,他們的關注點隨著場景的變換而隨時發生改變。簡而言之,他們在重新組合現實生活,它不像電影拍攝或者故事講述那樣關注的焦點是從一物到另一物,從一點到另一點上。在沉浸式的體驗中,觀看者將要看到的所有視覺與聽覺數據,必須在每一細小動作來臨之前準備就緒。有時為了促進觀看者對皮影戲的表演進行了解,還可以將鏡頭轉換到后臺的操作上來,使得觀看者一下子就明白了皮影戲的操作方式,滿足觀看者的好奇心,讓他們有種走進表演者身旁之感。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對于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引入VR全景攝影技術,表現了我國對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決心,同樣它也體現了我國攝影技術人員的智慧結晶。VR全景攝影技術拍攝體現了我國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在VR全景攝影技術的支持下,我國的非遺傳承與保護將會變得更加的順利與成功。
參考文獻:
[1]張弘.影像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6(16):4.
[2]李佳龍.VR全景視頻的市場應用及拍攝技法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7(11):279.
[3]崔文豪.全景攝影技術初探[J].參花(上),2017(04):127.
[4]申川,謝魯寧,任志飛.VR全景技術在攝影中的應用[J].影像材料,2004(05):6-8.
[5]程遠,楊嵐,王坤茜.VR技術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尼西黑陶的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8(16):92-93.
[6]凌本新.VR技術對傳統影像技術的影響[J].藝術品鑒,2017(02):152-153.
[7]陳云海.VR全景圖像處理技術研究[J].廣東通信技術,2018,38(08):38-4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南通市市級科技計劃指導性項目“新媒體語境下南通非遺產品360°全景攝影平臺研究”(項目編號:MSZ19148)。
(作者簡介:王鈴,女,碩士研究生,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管理;陳想,男,碩士研究生,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