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國也越發重視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職院校有著重要的作用,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管理中,并且得到了一定的認可。在教學管理中,必須明確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對管理模式進行探索,提出有效的建議。下文中,將主要針對高職校企合作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進行深入分析,以此來提高管理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學生教育? 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9.2;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13-02
高職院校大多都是由中職院校升格而來,其實際管理與現實不符,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正面應對挑戰,對其進行創新。在高職教學管理工作中,積極應用新的管理模式,對其工作內容進行總結,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社會傳輸更多專業型人才。
一、開展校企合作教學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在校企合作中開展學生教育管理
高職院校教學需要具有一定的應用性與職業性,以市場需求為基礎,調整學生管理模式,分析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提高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質量。在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結合以上要求,掌握人才市場對學生的要求,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二者的融合,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
(二)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是學生成長的客觀需求
職業院校最大的特點是職業性,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主,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開展學生管理模式,幫助學生在實習期間找準自己的定位,了解該崗位存在的優勢,總結其劣勢,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彌補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探索教育管理模式,延伸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加深教育層面,優化知識結構,增強其目的性,完成學習能力的轉變,實現知識遷移,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對學生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延伸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必須根據職業素養要求,豐富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訓練,落實因材施教,貫徹教學一體化的教學理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改革。在生產工作中,宣傳教育管理內涵,提高教學效果。
二、校企合作開展中學生管理面臨的困境
(一)主體的雙重化造成的學生管理分配問題
在開始校企合作后,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主體增加了企業這一方,必須合理分配管理工作,明確管理責任,避免其出現管理推諉等問題,維系校方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維護秩序,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從校園走到企業會面臨較多的問題,活動范圍擴大會出現安全問題、生活問題等,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必須妥善解決,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
(二)學生身份轉換造成的心理問題
學生缺少社會經驗,在步入社會后,受到庇護的學生需要面對工作壓力,完成角色轉換,需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正視企業內部存在的競爭關系。部分學生期望值過高,有著一定的優越感,在進入企業后會產生巨大的落差感,面對挫敗,內向、承受能力差的學生會情緒低落,對未來喪失信心,出現心理上的問題。導致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學生從此一蹶不振,難以遵守企業規則。
(三)校園管理與企業管理轉換的過渡問題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部分學生未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師講課,學生逃課睡覺,臨近考試開始突擊復習。雖然學業考試有通過,但是沒有理解課堂知識,在企業進行實際操作時,很難承擔所有工作,實習期間經常出現曠工、請假等現象,這屬于過渡問題,必須解決,以便能發揮校企合作模式的最大作用。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合理構建教學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建立正確的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想要從根本上提高校企合作質量,就必須加強教育管理體系建設,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建設工作:第一,開展教育管理專業化建設,幫助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發展,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第二,構建學分制,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使其更具靈活性,照顧每位學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1]。組織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實習,了解實際工作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實踐學習,將學生的學習效果納入學分中,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第三,做好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據,融入職業素養,強化學生的責任感,克服遇到的困難,提高學生的專業化能力;第四,實施開放式教學體系,結合企業要求,對學生進行培訓,為企業提供專業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2]。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在經濟發展中,高職院校應當積極拓展教學管理的渠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提高院校的管理水平,改進學生的職業觀,開展職業適應性教育,在教學開始前,掌握市場發展概況,開展具有綜合性的教育,提高其職業競爭力[3]。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引導,運用多種渠道加深學生對本專業的理解程度,比如,互聯網平臺、專家講座、報刊等等,使其更為全面了解專業內容,樹立職業觀。強化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在教學管理中,客觀評價本專業現狀,樹立務實性觀念,將就業指導作為必修課程,強化就業觀認知,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構建職業生涯規劃,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通過階段性學習對學生進行培訓,調整學生的期望值,結合實際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發揮最大的價值[4]。
(三)在學生教學管理過程中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運用機制
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機制的構建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校企合作機制的運用,組建高水平的師資團隊,綜合運用運營策略,鼓勵學生參與企業實際生產中,這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5]。引入具有豐富經驗、專業能力較強的工作人員,與本校教師展開合作教學,為學生解答與本專業相關的問題,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6]。構建管理協調機制,滿足市場人才需求與生產需求,創設可行的學生教育管理機制,制定相關的規定,確保學校與企業能夠參與到其中。同時還需通過規劃機制對實習人員進行考核,了解實習情況,企業與學校構成合力,完善學生教育管理機制。通過校企合作模式,能夠實現對學生管理機制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推動職業教學模式的改革,以此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7]。
(四)改變傳統的學生管理理念
在傳統管理模式中,校方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將強硬的處罰措施作為管理手段,約束學生的行為,為了讓學生適應社會環境,完成過渡,需要轉變管理理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突破逆境,解決困難。在實際管理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關心和愛護學生,應當重視學生的感受,改變教學模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通過開設心理課,對學生進行指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進入企業前參加心理培訓,學習相關法律知識,企業應組織操作培訓,為學生就職奠定良好的基礎,完成校園到社會的過渡,適應社會環境。
(五)預備應急處理方案,建立應急處理小組
想要在問題發生時降低損失,校方需做好學生在實習期間,可能出現各種緊急事件的預案,結合實際情況,提高其可操作性。建立緊急事件的處理小組,在處理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定期更新完善,在發生緊急事件時,加強控制對其進行處理,為學生在企業的安全實習提供保障。
(六)對工作方法進行創新
在校企合作下,教育方式變得更為多元化,校企合作通常是由企業安排的專業人員與教師合作,對學生展開教學,教學主體發生變化,對指導、考核等各項工作有一定的影響。教師應當先了解企業生產管理的具體內容,和專業人員進行交流,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比如人際關系、心理落差等等,做好心理輔導工作,找準自己的定位,規劃好未來的發展方向。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適應工作環境,以嚴格的管理手段為基礎,將實踐能力作為考核內容,在管理工作中進行調整,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達到校企合作的開展目標,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根據上文可以得知,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學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在實際管理中,必須給予其充分的重視,加強管理力度,了解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從制度、工作等各個方面開展管理工作[8]。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以人才培養為主,培養專業性的職業人才,加快高職教育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翟志華.高職校企合作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4(10):66-67.
[2]柴美娟.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3):25-27.
[3]代奕.高職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6(3):50-54.
[4]張俊霞,范建淑.解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培訓,2019(1):63-64.
[5]楊環煥.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3):81-85.
[6]提偉鋼,邵士鳳.高職校企合作教材評價體系建設探索[J]. 南方農機,2020,51(5):132-134.
[7]袁昊.淺析高職校企合作學生教育管理模式[A]. 教育理論研究(第七輯)[C],2019.
[8]徐濤,董顏宏,劉海艷,等.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現狀與分析[J].休閑,2020.
作者簡介:
何錦榮(1967年-),男,福建莆田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