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話就明確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和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學生教育;應用;分析
教育工作者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領導作用,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是人類燦爛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生活在21世紀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在校學生普遍觀點相對靠前,思想比較前衛,網絡用語所謂的“90后”“00后”的成長的孩子們,各種新事物都會影響到他們中學時代關鍵時期身心的發展,進而影響著他們的社會化,諸如社會文化、大眾傳媒、孩子的價值觀念、理想目標、行為規范以及社會生活的社會化和不可忽視的家庭因素等。正是這些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因素,使得教學生教育工作這方面會變得更加復雜化。無疑,作為培養和塑造人才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這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當前的教育要在這一新的教育環境下,掌握好并應用好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更加了解學生的心理,滿足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幫助他們戰勝各種心理障礙,避免受浮躁的社會環境的影響。
一、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教育工作者長期從事學生教育工作,一定會運用到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理論知識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可以說一位優秀的教師也是一位優秀的心理學者,但在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沒有很好地重視這一點,其中也不免包括部分教育教學能力很突出的教師,這部分教師往往很少主動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教育心理學,更不用說將其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大部分情況是部分教師為達成具體教學任務,就將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致力于專業領域的深入研究,通過這樣來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從而進行更好的施教,當然這是值得鼓勵做的事情。此外,作為教育工作者還需要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學這一知識領域,清晰認識學生在每一年齡階段心理和性格各方面的特點,教師才會做出相應的教育方式的調整真正達到教育的目標。
二、如何使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中更好的運用
①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實現以知識為本位的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是以知識為本位的觀念,新的教育觀念是人本主義觀念。強調教育要面對人的全面生活,重在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而絕非知識的簡單堆積。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人的理性發展,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精神啟迪和個性陶冶,提倡創造,反對一味模仿重復,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活力煥發,生命價值不斷顯現的過程。②確立平等合作的教學觀,實現由教師中心向師生民主平等的轉變。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師要堅持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同時要認識到教學過程還是師生雙方作為活生生的主體,在課堂中共同活動的過程。師生民主平等的重要內容是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生命的獨特性,尊重每個學生特有的人格和精神世界,進而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性。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生命成長的快樂。③形成一種和諧愉快、樂觀向上師生關系。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或前提的。”可見優化課堂教學環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情感為紐帶,努力在課內外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協調合作的人際關系。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無私博大的愛。教師要真誠的關心愛護鼓勵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縮短師生心理上的距離。師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諒親近,彼此依戀的心理關系為學生想象力、創造力、能動性的自由發揮,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④應用激勵理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表現在良好的學習行為,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從而實現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中應用心理學理論顯得非常重要。目標是一種刺激,心理學稱為誘因。合適的目標能夠誘發人的動機,規定行為方向,具有激勵作用。按照國家教育方針而制定科學的教育培養目標,明確對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體體現在學校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上。讓學生能在不斷的成功中逐步樹立自信心,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能為。用豐富的情感感染他們。切實做到把自己置于學員的心理地位,才能夠了解和洞悉學員思想、品行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啟發、幫助、激勵。所以,從激勵理論出發,教育工作應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核心,從提高學生的需要層次、設置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嚴格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三方面入手。⑤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當學生對班主任訴說自己生活中的苦惱和學習中消極的情緒時,班主任就擔當起了心理治療師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細心傾聽學生的煩惱,讓學生在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據他們問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一開導。其實往往教師只需要耐心地傾聽,學生將自己煩惱都說出來,達到一個傾訴的過程,問題基本就解決了一半了,接下來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與開導過程了。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一個合格老師一定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煩惱與困擾。
總之,作為研究學校情景中教與學基本規律的教育心理學,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不是研究的課題,而是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合理運用的有效工具,只有運用好這個工具,教學過程才能是雙邊互動的過程、教學相長的過程。充分認識到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對于教師的施教或者是學生的學習將不再是壓力或者煩惱,教師教中有樂,學生學中有趣,有利于形成一個良性的教育循環過程。
參考文獻
[1] 蘭文杰.中學教育心理學 重慶 重慶出版社,20083.
[2] 王燕.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