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云
【摘要】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要實事求是,政府引領,學校為主,社會參與,大膽實施“兩脫一掛”,呵護好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有時間讀,有地方去。
【關鍵詞】閱讀興趣? 有時間讀? 有地方去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013-02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1]
新《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頒布實施,至今已整整10年,效果如何呢?
一個網名為ipodoa的人于2019年9月14日上傳了一篇文章在淘豆網,其名曰《初中生語文課外閱讀情況調查分析報告》。他們通過對1000名左右的初二學生進行調查,得出了如下結論:喜歡閱讀的同學占85%,閱讀時下小說的占70%,閱讀時間充裕的占11%,有閱讀計劃或寫讀書筆記習慣的占5%。
怎樣才能保障學生的閱讀時間,滿足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為什么不喜歡讀名著,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選擇閱讀內容?學生難以形成我們所期待的閱讀習慣,我們該反思什么?如何改變?……就這些問題,筆者予以初探,略抒拙見。
一、讓學生有時間閱讀
毋庸諱言,當今學生的課余時間大多被做不完的作業和形形色色的補習、補課吞噬了。過多作業和補課成了吞噬學生課余時間的魔獸,使《語文課程標準》“少做題”的倡議蒼白無力,“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要求難以落實。
要想鏟除吞噬學生課余時間的魔獸,必須凝聚全社會的力量。
(一)大膽實施“兩脫一掛”。一是老師的評優、評先、獎勵、考核、晉升、晉職等與老師的工資待遇徹底脫鉤,二是老師的切身利益與學生成績徹底脫鉤,三是老師的工資待遇只與工作年限掛鉤。只要我們真心把老師的切身利益從“學生成績”中解脫出來,魔獸的生命力就會衰退大半。
(二)明確規定培訓內容。加強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管理,嚴禁任何人以任何名義在周末開設語數英物化培訓班,只允許合法的輔導機構在周一至周五20:30之前進行家庭作業輔導。這樣,既能滿足有輔導孩子需求的家庭,又能確保學生課余時間不被過多侵蝕,斬斷輔導機構與老師之間可能形成的利益共同體的紐帶。但愿現在的“雙減”政策落地生根,不走樣,不變形。
(三)真正規范辦學行為。嚴禁在職教師家教家養、有償補課、校外兼課、導訂資料……這些規定已實施多年,近來管理力度也不斷加大,但不得不承認在很多地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相關部門不作為,假作為,選擇性作為。如果主管部門進班級,看書包,問學生,訪家長,發現疑點,追查到底,誰敢頂風違紀?
真正規范辦學行為,鏟除吞噬學生課余時間的魔獸,還教育一片藍天,讓學生有時間閱讀。
二、讓學生有地方閱讀
要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學生既要有時間閱讀,還要有地方閱讀。有了時間,但無書可讀,沒閱讀場所,也是嚴重的問題。現在的書那么貴,很多家庭舍不得買,有的家庭還買不起足夠孩子閱讀的書。再說,大多書籍學生看完一遍就不會再看第二遍,這樣買書讀就是一種浪費,當廢品賣了也不劃算。因此,以家庭為主營造讀書氛圍不符合我國當前實際。我們要走由政府引導,以學校為主,全社會參與的路子。
(一)學校每天(含周末節假日)開放圖書館(室),擴建閱覽室,每層教學樓構建圖書墻,學生時時可以自由閱讀到課外書籍,只是不準私自帶走。很多學校已經這樣操作了,非常成功。各級政府要積極引導轄區內各個學校,有計劃地落實好這樣的工程。
(二)鼓勵大型超市開設圖書專區,新華書店及其它私營書店在營業時間內要無條件地接受閱讀人群,不能歧視、驅趕,只要無破損不能收費,不能強買強賣。
(三)政府以獎代補,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在農村行政村所在地和城鎮小區內開設書店、讀書吧等,以滿足青少年和廣大群眾的閱讀需求,投資人可以售書,租書,也可以接受店內閱讀,對租書和店內閱讀者適當收費,允許投資人取得合理回報。
政府引導,學校為主,社會參與,做好了這篇文章,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定是指日可待,且不僅限于學生群體,可以擴展為全體公民。
三、讓學生有心情閱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2]可見,閱讀是多么重要!但是,我們不能把孩子的自主閱讀等同于語文教育,也不能等同于閱讀教學。
鞠晨曦認為:語文教育從文字→文章→文學→文化→文明的發展過程并非是線性的,即使在小學階段,語文教育也是具有文學性、審美性、文化性的,通過語文課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學、文化、傳統、歷史,是小學語文的終極教育目標;同樣的道理,大學語文也有語言、文字的教學內容,只是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理論化而已。但不同階段各有側重。
如果我們在要求孩子的自主閱讀實踐中,不切實際地抹掉階段性特點,拿高中甚至大學階段才有的要求來要求一個初中的學生,一定會適得其反。現在這種后果已經出現。我們總是把閱讀經典文學名著當作任務要求學生去完成,并且每次任務布置都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寫讀后感。我們本可以想辦法引導學生產生對經典文學名著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我要讀”的沖動和持久的自覺,就像電視連續劇那樣每到精彩處就戛然而止,像章回小說那樣每到精彩處就來句“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吊足了人們的胃口,總是欲罷不能。可我們沒有這樣做,學生能感受到的只是強制性“要我讀”的煩悶和無奈。“名著”本來就因時代久遠難以讓孩子產生共鳴,我們還搭上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的閱讀習慣的培養要求硬塞給學生,85%的濃厚興趣活生生被清零。這就是學生喜愛讀“時下小說”而不愛讀“名著”的原因吧。
想想也是,我們讀了那么多文學作品,有誰認真寫過讀書筆記和讀后感呢?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我們都不想做的,都做不到的,為什么要這樣強加給孩子呢?學生能夠養成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的習慣固然是好事,但他壓根兒就不愿意的話,我們有必要付出毀滅學生閱讀興趣的代價去做“一刀切”的要求嗎?
有人搬出徐特立來,以徐老先生的言論支撐“讀書就要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的觀點。是的,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可他的原話是這樣的:“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你不妨養成這樣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4]顯然,徐特立先生是就提高寫作能力而言的,可是,讀書不只是為了提高寫作能力,還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這么多的目標,我們怎么能夠只顧及其一而不顧及其余呢?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話:“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語文課程的目標確立和資源開發都要形成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更要形成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其穩定性體現在確保學生的閱讀時間,激發和呵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心情,凡是有害于激發和呵護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心情的規定與舉措,都要實事求是,深刻反思,解放思想,及時改進。因此,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我以為只宜提倡,不宜硬性要求。
又如,學生喜歡閱讀時下小說,喜歡言情武俠恐怖暴力小說之類,不喜歡經典名著,允不允許?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語文課程標準》中尋找答案:“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顯然,閱讀內容是互不排斥的,可以廣泛涉獵,關鍵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審美觀,使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時能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和文化糟粕,自覺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以利于“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要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就要實事求是,深刻反思,解放思想,政府引領,學校為主,社會參與,呵護好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有時間讀,有地方去,有心情讀。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2018-12):156-168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2019-10):56-57
[3]陳曉芬,譯注中華經典藏書《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章,(2019-9):152-153
[4]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