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曼霞 劉向前 毛志
【摘要】在中醫藥專業的大背景下,根據各中藥類專業(包括中藥學、方劑學、藥學、藥物制劑學、中藥資源與開發、制藥工程等)的專業特色,開設知識產權相關課程。將知識產權教育納入本科學生素質教育體系,培養模式由傳統的“中醫藥專業創新教育”轉變為“中醫藥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知識產權素養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分專業方向培養具備中醫藥應用創新和專利查詢、專利申請保護中醫藥的知識產權的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創新型人才十分必要。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 創新能力? 知識產權素養教育? 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0-0413)。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190-03
1.法律與政策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總則第七條明確指出:國家按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等學校的實際,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資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益。高等院校是培養科技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主渠道,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在高等學校開設知識產權相關課程.將知識產權教育納入高校學生素質教育體系”,既是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著眼于社會經濟發展新時期的戰略任務[1]。
社會發展新時期,“一帶一路”戰略給中醫藥國際化帶來極好的契機,促進我國打造中醫藥全球發展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新時期推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6—2030年》中也明確指出,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動中醫藥產業海外發展,將中醫藥國際貿易納入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總體戰略。中醫藥產業國際化有著寬廣的前景,但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在面臨良好機遇的同時也受到海外法律、政策、經貿、TRIPs協議等方面的障礙和挑戰。同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海外知識產權問題,由于知識產權具有相對嚴格的地域性特征,因而國內中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要及時向海外當地政府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具有捕獲科研成果價值的專利保護意識,以及以國際化視閾完成由科研專利成果向產業轉化的素質。歐美日韓等國家利用有醫藥背景的專利保護人才優勢,在國際上不斷加大對中醫藥開發力度,搶注中醫藥專利,加強對傳統醫藥標準的制定和控制。
2.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內驅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一直把創新驅動作為首要的發展理念,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黨的十九大又把創新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支撐,因此科技應用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2]。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創新能力體現在人才要素的支撐。中醫藥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兼備的人才培養戰略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在中醫藥院校開展知識產權教育。讓中醫藥專業人才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知識產權相關知識。對于保護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推動我國中醫藥科技創新、促進中醫藥事業國際化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戰略意義。因此,中醫藥類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也應按照新時期,“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有效促進中藥國際化建設需要而做出相應的改革,為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建立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動力。
3.大學生創新創業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現狀
3.1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現狀
(1)知識產權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為“法學為主,理工管理結合”
我國已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十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知識產權專業,就其教育目標和培養方案,上述院校的知識產權教育主要是以培養法律與理工、管理專業人才為主,具有代表性的培養模式有:①華東政法大學的“法學+管理”模式,華東政法大學在本科階段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知識產權專業,將知識產權學科定位為管理學和法學兩個門類的交叉學科。在本科階段,實質上結合理工、管理和法學為主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方案。②上海大學的“2+2+3”模式:推行“理工本科/法學雙學科/知識產權法碩士”的“2+2+3”的本、碩連讀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新模式。這一模式有利于培養理工科知識產權復合型、卓越型人才。③華南理工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的“雙學位”模式:理工科專業再加知識產權教育培養。以上模式有利于培養通曉法律、理工技術、知識產權和管理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
(2)中醫藥院校知識產權教育體系尚未建立
目前,中醫藥類高等院校在改革創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如:突出中藥質量控制人才培養,強化專業能力教育,突出創新能力培養,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實現個性化培養;同時中藥類專業與經濟類、管理類和工程類學科相互滲透,建立了一批新興的交叉專業,如中藥營銷、制藥工程、藥事管理等。但是,沒有主要針對中醫藥院校的系統化知識產權教育。中醫藥專業本科階段僅在《法律基礎》課程的其一小節課程中普及一些知識產權法律基本常識,實質上就是一門知識產權普法課。研究生階段更是沒有相關課程。結合應用創新教學的系統性知識產權教學模塊嚴重缺失。因此,中醫藥專業人才知識產權意識淡薄。綜上,各中醫藥院校的知識產權教育模塊建設迫在眉睫,中醫藥專業學科與應用創新知識產權教育人才培養結合的新模式有待教學研發。
(3)知識產權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從事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的師資嚴重匱乏,與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教育相比,我國知識產權教育在師資培養上存在嚴重的不足,主要表現在:首先,知識產權教育是一個跨學科的教育,如果知識產權教師僅僅具有一方面的知識,如法學的知識等,對于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是力所不能及的。
(4)中醫藥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不相協調
近些年來,由于中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中醫藥產業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逐年遞增。建立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大量創新型人才,尤其是從事集管理、技術以及法律于一體的知識產權實務人才,如知識產權代理人、鑒定人、企業顧問等既懂專業技術又熟悉知識產權,同時又具有創新能力與潛力的復合型人才。在中醫藥衛生領域,我國嚴重缺乏具有中醫藥專業背景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顯然這與我國中醫藥產業國際化不相協調;與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營造知識產權文化,增強我國知識產權社會基礎的戰略性舉措極不相協調;與促進中醫藥產業科技和制度創新,我國中醫藥創新型經濟產業快速發展不相協調。
3.2國外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現狀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注重知識產權申請、保護、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的國家之一,具有法律化的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制度。《拜杜法案》規定美國大學知識產權教育不僅包括法學院的法律人才培養,還包括在文管學院進行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教育,在理工學院進行知識產權創新教育,將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知識產權教育的目標。美國的“2061”教育創新計劃中,強調把高校知識產權教育要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抓。首先,針對知識產權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必修課少,選修課多,選修廣泛涉及醫藥理工各個學科[3]。
4.本科應用創新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
4.1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
地方中醫藥本科院校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在藥學類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在構建中藥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中將中藥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量化,建立了中藥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4]。實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創新型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策略研究。以及基于藥學服務環節需求的多層次藥學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實踐。加強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建設。加強了校企合作,初步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開展基于應用型制藥工程人才培養的仿真及校內實訓體系研究與實踐。學院在對中醫藥專業本科生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培養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2 教學模式推陳出新
教學模式推陳出新:如提高學生課堂激情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聯系實踐的“聯合案例”教學模式,通過“課程系列課外科技活動”提升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利用網絡教學的“微課和慕課”模式,“模擬仿真課程”建設,打造“金課”建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等等[5]。
5.應用創新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制探討
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基于學校科研實驗平臺中“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和“研究生創新性項目”建立“知識產教育平臺”。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能遵循中藥方劑的經典配伍理論與原則,能將有效成分或有效組分配伍成的現代中藥,具備從單方中開發新藥、應用傳統有效名方開發復方制劑的應用創新能力;并能明確活性物質作用基礎,具備從中藥中提取有效部位、有效單體化合物的應用創新能力;具備開發新的中藥制劑、通過劑型改革和給藥途徑的多樣化開發新藥的應用創新能力;具備專利查詢、專利申請保護中醫藥的知識產權的能力[6]。綜上,人才培養定位為:培養既懂中醫藥應用創新又精通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國發(2008)18號.
[2]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國發(2016)15號.
[3]王宏.“一帶一路”戰略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J].人民論壇,2016(17):85.
[4]楊顯濱.CBD與TRIPs協議沖突視野下公知中藥配方的知識產權保護術[J].政法論叢,2017(1):112.
[5]程旭光.創新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支撐的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7):200.
[6]俞風雷.高校協同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5(7):102.
作者簡介:
魯曼霞(1984年-),女,碩士,湖南常德人,任職于湖南中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毛志(1983年-),男,碩士,湖南長沙人,湖南大學黨委保衛部(處)干部,講師,研究方向: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