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林愷
【摘要】思政建設作為高校教育學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理論文化融入專題教育活動,貫穿于高等教育全過程,實現高校教育的定位。對此,高校需要積極主動參與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將《組織行為學》作為課程思政教學切入點,這是一門組織管理學與心理學的綜合性交叉學科。主要用于研究組織中個體社會心理和社會工作行為及其發展中的規律,對組織管理者行為進行了解、解釋、控制,以預測組織中人的個體心理和社會行為,從而充分調動組織中管理人的社會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本文主要論述了“課程思政”引入《組織行為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課程育人? 《組織行為學》? 重要性? 措施
【中圖分類號】C936-4;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0-0037-02
一、《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度不足
很多教師在開展《組織行為學》教學的過程中,會比較注重將教學重點放在與講解知識點上,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課堂的趣味性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會對整體教學效果產生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只會利用單一的教學手段來將抽象的知識為學生呈現出來。這種單純的講解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囫圇吞棗,沒有真正意義上去了解這門課程和知識,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中,這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導致課堂效率降低。
(二)教學內容單一
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只是基于教材角度來做出內容的修改并進行講解,沒有注重學生知識的拓展,對于一些新的學科研究成果也沒有進行及時的補充。此外,教師在教學中也沒有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因此無法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教學內容過于單一,這會限制學生的發展,無法對學生進行高效的地理學科培養以及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的價值蘊意
(一)緒論部分
緒論為《組織行為學》的基本教學內容之一,在課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重點介紹了組織學和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學的發展歷史沿革和組織行為學的經典理論研究方式等內容,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管理工作智慧。在教學過程中,以管理思想哲學后面的歷史故事為基礎,以培育對學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性;以《企業組織行為理論》的思維發展為輔助,拓寬學生了解社會事件的眼界;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為引導,貫穿課堂教學整個過程,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信心。
(二)個體心理和行為
此部分內容,一般是以意識與決定、社會價值理念與心態、性格、心態與社會生活壓力及其心理行為動機與激發等為研究對象。在課程中,一般是利用PBL的教學方法,根據大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并且組織學生討論在網絡經濟時期怎樣實施精神刺激,從而發揮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在教學中利用廣播小視頻厚植學生個性社會價值理念、個性職業素質等思政元素,能夠更好地培育新時期的應用型人才,向當代中國大學生全面傳播社會主義觀,培育學生人文主義情感,從而打破傳統物質至上的錯誤世界觀與價值理念,使課程中思政內容有機地滲入各篇章的每個教育環節。
(三)群體心理和行為
教學中此部分知識點比較多,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現的學科思政資料也比較豐富。在講授學生群體的行為特點時,采用了個案研究法,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主人翁責任意識、敬業精神。講團隊時,采用分組寫作方式,讓學生熟悉運用各類辦公應用軟件的數據處理技能和對各類企業資源信息的收集方式,最后生成完整的PPT在課堂上加以呈現。談領袖時,可以讓學生熟悉古典領袖學說、新型領袖理論和中國情景下的企業領袖實踐情況,用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探討,在數字化中國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家領導力的變化,以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意識,培育學生民族榮譽感,激勵學生文化自信心。
(四)組織的心理和行為
通過講解我國企業組織文化構建的經驗,并利用海爾、海信、聯想集團、華為、阿里、騰訊等國內知名的企業組織文化構建事例研究方法,使學生了解到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愛國主義情感,掌握優秀企業的優秀文化底蘊,教育學員奮發圖強,不斷創新,提高我國的企業科技發展水平,并幫助學員培育領導團隊和合作意識,養成良好職業道德,為我國特色發展的合格建設人才、正確領導人,打下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礎。教授團隊學習與創新的能力,主要圍繞工匠精神創業精神問題,用新時期的話語系統整合內容,因時、因事、因勢講述中國的團隊創新,透過厚植愛國愛疆情感,帶著責任與使命感提高專業創新能力,引導學習者帶著民族情感與責任擔當去提高專業素質與專業技能,激活學習者工作中的創造力。
三、課程思政與《組織行為學》教學內容的融合
(一)將課程與傳統文化融合,充分體現課程思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學校應該以優秀傳統專業文化知識為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當代我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自信。比如,教師在具體講授《組織行為學》的基本理論及其淵源時,可以向學習者講解中國傳統思想社會文化中與此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儒家思想傳統社會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其中就包含了個人、家庭、國度和社區四種構成類型。傳統思想文化精神中蘊含著許多管理學、心理學方面的重要思想,把這些傳統思想文化精神知識納入到《組織行為學》有關教學,一方面能夠使學習者借助傳統思想文化精神知識更好地掌握管理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習者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傳統思想社會文化精華,使其形成人文自信。
(二)將典型案例與人物融合起來開展教學
將歷史經典事例和人物形象導入《組織行為學》教學,教師可利用人物的歷史事件給學生提供一種榜樣,使學生透過榜樣人的先進事跡受到影響與激勵,從而提升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蒙牛集團公司創辦人牛根生先生,從一名基層員工做到了伊利企業集團公司副總裁,最后到老牛基金會發起人、專職慈善家。其一生經歷中充分演繹了草原精神,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牛根生的創業精神,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結合以實踐活動開展教學
實踐檢驗科學的唯一標準,只有把自己學到的心理知識和運用到研究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和達到所學知識的真正應用價值。而在《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組織廣大學生積極深入當地社會調研。在調研的過程中熟悉國情、民意,并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團結、協作的重要意義,當學生在調研活動中遇到困難時,老師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使學生學會面臨問題時應該怎么解決,培養學生的抗挫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堅持社會主義青年信念,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時代精神,培育有務實奉獻精神的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領導人。
(四)多種教學方法綜合應用,穩固學習效果
在傳統教學方式中,講授法、探究法、案例法等教學模式被廣泛使用。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并按照課程和學習者水平進行設計。教師利用課堂作業完成學習者對專業知識內容和課程思政要素的記憶與強化,學習者也由被動接觸轉化為主動參加。在專業班級的教學中作業,是學生完成基礎知識夯實、專業技能訓練、學科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而課程思政元素的穩定也要求課堂作業的穩定。比如,在《組織行為學》中有關組織文化的內容,就需要學生通過課程專業知識的學習,并抓住當前社會組織管理政策與社會時事熱點話題、立足當前行政管理工作專業最前沿完成一篇課題文章。
(五)加強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教學資源開發建設
在強化《組織行為學》課的教學內容系統設計和課堂思政系統設計,開展《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設計時,首先要確定《組織行為學》教材的基本特點和定位,并確保所選擇的教材思政要點和教學內容具有真實性與價值性。從教材中尋找切入口和連接點,導入新課程思政要點,以及思政學科要素的內容選擇等都至關重要。《組織行為學》課程的教育總體目標設置,應該包括基本知識總體目標、思政總體目標。基本知識總體目標是掌握社會組織活動的基礎和原理,認識和領悟組織者活動的基礎理論概念,了解并掌握組織者活動的具體技能與方式,從而搞清楚組織者活動在企業管理領域中的價值與意義。
(六)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作為學科老師,教師首先需要具有較高的思維政治水平,并能夠準確洞悉學生的思維變化,在教學課程中合理適度融入思政要素,并對學生作出恰當的價值指導。然后,老師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進一步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量。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學生越來越信服,從而加深學生對老師的信賴,教學思政知識才有意義。而高校也需要為老師提供培訓課程教師的機會,使課程老師可以更好、更主動地探討教學思政知識的方式與方法。最后,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學校輔導員和企業專家等融合在一起,確保相關信息共享、資料互用、課程互助,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分工合作的課程建設行動系統,以進一步增強課堂上的思政教育。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組織行為學》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認識當前課堂的不足之處,并通過將課程與傳統文化融合,充分體現課程思政、將典型案例與人物融合起來開展教學、結合以實踐活動開展教學、多種教學方法綜合應用,穩固學習效果等各種措施來推動課程思政更好地開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南.《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的推進路徑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36(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