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尋基于案例的TSP教學模式(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法,teachers standardized patient)在呼吸內科護理情景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納入研究對象總計130名,為我院呼吸內科護理內科實習生,依照實施的教學方案分組,觀察組為案例+TSP教學模式,對照組為常規情境教學模式,對比兩組護生理論成績、教學滿意度與教師教學能力。結果:理論成績對比,觀察組(80.89±6.40)分高于對照組(75.89±7.90)分(P <0.05);觀察組護生滿意度(98.46%)高于對照組(83.08%)(P <0.05);觀察組教師教學能力優于對照組,P <0.05。結論:基于TSP教學模式基礎上的案例教學法,能夠提升護生理論成績與滿意度,并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關鍵詞】案例? TSP教學模式? 呼吸內科? 護理情景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181-02
全球醫學教育(Global medical education,簡稱GME)最為基本的要求是,在醫學生培養階段,不僅要加強醫學專業知識教育,還需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護生培養階段,臨床實習屬于關鍵階段,通過積極探索新的臨床教學方法,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能夠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打造現代護生隊伍[1]。TSP教學模式又被稱之為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通過開展系統化、標準化的培訓之后,用復制方式精準地展現病人實際臨床問題,區別病癥。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法(teachers stand?ardized patient,TSP),要求教師模擬標準化病人,在教學內展現病人實際問題,通過“準真實”情景,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以此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研究時間段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為我院實習的護理專業學生,總計130名,按照實施教學方案進行組別劃分。觀察組65名,年齡19~26歲,平均(20.46±2.16)歲,男性10名,女性55名;對照組65名,年齡18~26歲,平均(20.11±2.22)歲,男性0名,女性65名。兩組護生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對比上,未見差異,P >0.05。本研究經過相關部門批準同意,研究對象均知曉且同意。
1.2教學方法
對照組選擇傳統帶教模式,為“講解—示范—練習”的教學方式。
觀察組選擇TSP教學法結合傳統帶教模式,主要包括:
第一,編寫教學案例,選擇內科常見疾病,結合教學大綱編寫教學案例,包括病人文化背景、治療進展與文化背景、疾病等。
第二,TSP選擇與培訓。納入標準:本科以上學歷,護士以上技術職稱,3年以上臨床帶教經驗,5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臨床護理教學能力、溝通能力較好,自愿參加臨床護理教師培訓。排除標準:病假人員、產假人員、事假人員與外出進修人員。培訓內容:TSP專業素養、模擬技巧與疾病只是、病案彩排等。考核:在培訓結束之后,對學生進行考核,合格人員參加教學。
第三,TSP教學法。課前下發教學案例,引導護生預習;講解期間,展示案例;以小組為單位,每組10~11人,選擇1名學生作為表演者,與教師進行交談、模擬護理查體等,有目的與計劃、系統地開展對象資料搜集;成員小組內討論,提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操作結束之后,TSP予以評價,并提供指導。
1.3評價方法
(1)統計兩組護生理論成績。
(2)研究者自行設計滿意度問卷,調查護生對帶教方式、帶教內容與帶教時間與效果滿意度。
(3)選擇本院編制的臨床教師教學能力量表,考核指標為基本素質、教學內容技能、教學方法、教學態度4個維度,總計30條目,系數為0.967,信效度較好。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統計在Excel表格內,分析軟件為SPSS22.00,學生理論成績,教師教學能力為計量資料,t檢驗其統計學差異;滿意度為計數資料,χ2檢驗。以P <0.05作為標準,判斷組內統計學情況。
2.結果
2.1 兩組護生理論成績對比
理論成績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2.2 兩組護生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生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2.3 護生對護理教師教學能力評價
觀察組教師教學能力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3.討論
3.1 TSP教學方法的實施可提升護生的綜合能力
本研究結果表明,TSP教學法下護生的內科護理理論成績高于對照組,可見,TSP教學法應用效果顯著。TSP本質是模擬臨床情境,展示真實的病例癥狀,促使學生圍繞病癥開展分析與討論,解決相應問題[2]。這類情境教學方案的應用,可調動護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結合理論、實際,實現護生思維能力培養,繼而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
3.2 TSP教學法可提升護生滿意度
TSP教學法可將臨床帶教質量改善,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教師教學能力優于對照組,P <0.05。分析發現,TSP教學法在臨床教學內可模擬病人、指導者與考核者,轉變職能,以此確保TSP教學成功。為實現疾病精準模仿,展現真實的癥狀與體征,TSP教學法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表演技巧,還需要掌握臨床疾病知識,保障自身教學能力,以此加強討論引導,針對性評價學生問題[3]。TSP教學法培訓,可將帶教教師綜合素質增強,以此提升學生教學能力評價。TSP教學法實現了臨床護理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善,可將臨床護理教學效果提升,以此實現臨床帶教質量與護生滿意度提升。
3.3 TSP教學法可提升教學質量
TSP教學法的實施,可促進醫學改革。與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相比,雖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學生創造性與主動性培養缺陷較大,繼而導致教學理論與現實嚴重脫節。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病人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加、醫學模式轉變等因素影響,導致臨床實踐資源匱乏。TSP教學法可模擬病例特有的癥狀、病史與體征,切實滿足護生的實踐需求,以此緩解教學資源不足問題。這類獨特的教學方式,可將護生學習主觀性提升,調動學生積極性。
總而言之,不少學者認為TSP教學法內的護理考評,可全面地考查護生的臨床技能,發現技能缺陷,及時改正錯誤,彌補不足,以此實現護生臨床技能的提升[4]。TSP教學法從心理、道德與倫理三方面入手,全面啟發護生,培養其人文素養與職業道德,為后期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這也避免了護生無臨床經驗下,面對病人不知所措的局面,可將醫療風險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TSP教學法無法模擬真正病人的所有癥狀、陽性體征,但可模擬典型病例,無法與臨床真實疾病相對比。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臨床思維產生限制,且TSP教學法下護生護患溝通能力高于傳統教學。
綜上所述,TSP教學法雖說不能完全替代臨床教學,但這一輔助性教學方案可提升護生滿意度與理論成績,提升護師技能,作用顯著。
參考文獻:
[1]黃良紅.PCMC與PBL聯合教學模式在呼吸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10):6-9.
[2]羅紅英.臨床路徑教學模式在呼吸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4):52-55.
[3]朱麗萍,聶取.臨床路徑教學模式在呼吸內科護理帶教中的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1):56-59.
[4]譚倩.臨床路徑教學模式在呼吸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療效評價[J].中國衛生產業,2020,17(14):128-130.
作者簡介:
劉蝶(1991年10月-),女,漢族,四川德陽人,護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