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我國也明確指出,應在各學習階段充分滲透思政教育。而英語在當前作為國際性通用的語言,在高校中開展英美文學課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當前英美文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因此,各院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課程。本文將通過課程思政的概述、當前高校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初步探究,并指出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途徑,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 英美文學課程? 教學模式
【課題項目】河南中醫藥大學2020年“課程思政樣板課程”。
【中圖分類號】H319.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43-02
英美文學課程是高校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了解英美文學的發展狀況,從而熟悉英美作家及代表作品,增強學生的外語基礎。在英美文學課程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是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英美文學中滲透思政理念,能積極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一、課程思政概述
課程思政的理念是根據傳統的政治課程內容提出的,而課程思政的理念最終想達成的目的就是將其與其他課程進行充分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始終圍繞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從而實現“1+1>2”的目標[1]。
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時,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思政理念,任何活動的開展也都應圍繞這一理念進行,但在進行教學過程時,教師應明確課程思政并不是將所有的思想政治理念完全與專業科目進行融合,而是有選擇性的,將適合本科目的理念內容與科目教學進行融合,最終達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學習到思想政治理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當前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不合理
就目前來看,我國各高校在進行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時,課程內容仍存在著很多不合理,因英文作為一種外國語言,高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教師若沒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很容易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愈演愈烈。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進行英美文學的教學時,應做到對班級內學生的英文基礎水平進行全面了解并掌握,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易到難進行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英美文學基礎,還能促進學生未來學習的發展進程[2]。
但目前各高校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導致原本英語基礎水平較差的學生很難跟上課堂節奏,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打壓了學生對英美文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英文綜合水平很難得到提升。
(二)教學方法單一
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息息相關。在進行語言類課程的學習時,良好的互動能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語言的自信心,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提升教學效果。但目前大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英美文學教師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較深,往往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很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應用傳統教學方法,雖然能保證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但教學質量很難得到提高[3]。
(三)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不重視
當代高校學生的心智發育相比較以前的大學生更加成熟,對社會現狀的認知能力也更高,即便是剛踏入大學校園的學生也對未來的職業有了相關規劃,而英語的學習對大部分學生來講只是為了考四六級證書,這也就導致了英語學習在絕大部分人眼中只是記單詞、聽聽力、學語法、做考題,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英美文學,也很難做到花大量時間閱讀相關英語書籍,不論是長篇或短篇小說的閱讀不如做幾套習題來的有效。當代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不重視也是導致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途徑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英美文學課中的思政元素
教師在進行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時,應充分了解班級內學生的英文實際水平,在課堂中也應以學生為主體,不能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應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由易到難進行內容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4]。
即便英美文學課程主要內容是介紹西方國家的詩集、文學背景等等,但實際中蘊含的很多思想都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廣泛的交集。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合理拓展課程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針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且富含優秀的思想精華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5]。例如,教師在向學生滲透思政內容時,可以通過鄧恩的《Death be not Proud》開展課程思政的滲透教學,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死神的嘲笑和蔑視,很多人把死亡看作人生的終結,所以對死亡存在巨大的恐懼心理,而作者把死亡看作睡眠,是將有限的生命通向永恒的過程,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生存還是死亡”有異曲同工之處,教師通過這首詩的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我國歷史中,有哪些革命先輩為了國家統一而不怕死亡的?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護人員是否也擁有“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敢于奉獻的精神。
(二)創新教學方式,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課程思政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核心教育理念,從而在新時代下培養全面人才,《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強調,教師應積極主動培養課程思政意識,主動培養富有愛國情懷的高質量人才。
英美文學不僅僅是一門外語類專業課,更是集合了西方歷史、文化藝術、宗教思想和哲學等方面的綜合課程。而我國與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我國在共產黨的帶領下,走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然而當代的大學生對我國的歷史了解得相對比較片面,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也不夠深刻,因此教師在講解英美文學作品時,在有可比性的前提下,積極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從歷史背景、人物分析、文章主題等方面對中西方進行比較,從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學生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教師在進行德萊塞的《An American Tragedy》講解時,由于小說是由1906年真實事件改編和創作的小說,教師可針對小說中描寫的當時美國社會和美國生活方式的罪惡,小眾也深刻揭示美國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黑暗與腐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思考當今社會更深層的問題,教師可進行“對比分析式”教學,從西方歷史對比我國歷史,從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對比,并積極討論,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是如何從被西方列強強迫割地賠款的弱國發展到如今的景象的,并根據我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我國逐漸走向繁榮、穩定、民主的道路,從而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三)實施批判性教學,強化學生的政治素養
批判性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養成批判意識。根據目前的教學內容而言,傳統的英美文學課程過度重視講解文學的概念,對作家和歷史背景的介紹,且課堂教學方式也通常是由教師為主體,甚至有部分教師過度美化西方文化制度的優點和影響力,忽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課程后,過度崇拜西方政治、文化和價值觀,甚至出現排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觀。
在英美文學課程中滲透思政理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具備辯證的歷史觀更好地掌握馬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外來文化不僅僅有精華、優秀的部分,也存在相應的缺點與不足,讓學生對外來文化不再只是盲目的吸收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在進行海明威的《A Farewell to Arms》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分析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文學術語等教學,還應引導學生了解小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和殖民地的掠奪。整個作品通過極強的反戰情緒不僅對帝國主義宣傳進行批判,還表達了海明威對戰爭摧毀人們幸福進行批判。讓學生認識到西方制度中所謂的人權、自由平等,都建立在一種特定情況下,與此同時,向學生講述我國是如何推翻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如何踏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人才上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更適合當代大學生的發展,教師不僅要重視外語的語言知識技能,更要對課程思政中的“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理念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可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通過各種渠道、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更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唐潔.大學英語分級體系中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下),2020(5):231-232.
[2]黃燕麗.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英語后續課程教學模式探索——以英美文學課為例[J].知識經濟,2021(3):103-105.
[3]覃春華. 基于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分析[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4):138-139.
[4]彭靜.課程思政視角下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108.
[5]徐剛.內蒙古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免費師范生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研究[J]. 海外英語(上),2020(11):1-2.
作者簡介:
左璐(1982年-),女,回族,吉林吉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