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紅美
語文是初中階段學生素質教學中的重點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十分注重學生對于文化知識的掌握。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并不在于讓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而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應用,將知識的價值充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語文教學的主體不應該是教師本人,而應是學生。學生在課堂上,應當主動挖掘知識的實際價值所在,教師通過組織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展現自我,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一、構建實踐和課堂教育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的發展必須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全面開放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在當下的初中語文教學開展中,提倡通過單元教學的形式,讓學生接受更加綜合化的知識,學生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到相應的文化知識,更能夠通過綜合型的教學,全面提升個人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教學,讓學生深入體會安塞腰鼓的魅力。實踐和課堂教育一體化,可以讓學生加深對于知識的印象,全面提升自己對于文化知識的了解。為了能夠提高每一堂課程的效率,通過單元教學的形式,將這些知識進行綜合。《安塞腰鼓》講述的是黃土高原上的“絕活”,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深厚的高原文化,同時也展現出一種民族魅力。傳統的課堂教學無法將這種文化知識的底蘊以及魅力充分展示,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這樣才能夠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場景和情感變化。在初中語文教材上,有不少的文章都是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這類知識的教學中,單一化的課堂教學無法深入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統一組織開展實踐傳統文化參觀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明確劃分課堂主題,加強學生的理解記憶
在主題化視角下的語文教學開展中,為了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以及每一堂課程的學習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課堂教學的主題,幫助學生確定好自身的學習目標,這樣才能夠使學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例如,在學習“新聞兩則”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確定課程的主題新聞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是初中語文教材上必學的兩篇新聞,教師可以解放軍為主題,也可以新聞為主題,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程需要學習的具體內容。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新聞的具體內容,梳理好教案的基本順序。首先是整體把握,組織學生通讀兩篇新聞,將具體的時間順序梳理清楚,劃分好主體部分,包括三路大軍渡江的基本進程,這樣能夠使得學生更加明確具體的內容以及渡江的基本情況。然后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可以是“這篇新聞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其中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如何用一句話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等。在提出相應的問題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回答,回答之后教師進行點評,這樣能夠使得學生對新聞的主體結構有進一步的了解。在單元教學模式的應用中,教學的開展需要明確好各階段的主題,不同的新聞其內部結構不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層次的梳理,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加強對于新聞文體結構的了解。
三、加強學生知識結構的建設,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開展中,許多教師都忽略了結構性知識,導致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只是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容記憶在腦海中,而在知識的應用上,出現了許多問題。當下受到了主題化視角的影響,單元教學模式的開展更加注重的是知識教學的結構性建設,通過系統化的結構建設,能夠幫助學生發揮出知識學習的核心價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等,魯迅先生都是通過一些故事性的表述來回憶自己童年時所遇到的事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完整地將文章通讀一遍,梳理好其中的時間順序、人物角色、身份等,然后再幫助學生全面剖析文章的主體內容,從主體結構上去理解魯迅先生在文章背后所傳達的深遠含義。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關注點集中在故事本身上,而忽略了故事背后所隱含的深意,為此,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從基本的誦讀到理解,逐一分析文章的具體知識,然后引發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建設。
在當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的重點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課本的背誦上,而是需要通過課本的學習,進一步了解更多的知識含義。為此,在主體化視角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學需要更加注重教學的主題劃分,明確教學的目的,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目標,實現單元統一化的教學模式,構建實踐與課堂教學一體化的課堂建設,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促使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提高知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