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彬 劉霞 薛瑤 柴玉梅 喬晶晶通訊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將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運用在合并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合并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對其施以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以其術后Harris評分及X線結果評估患者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經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后,對患者隨訪半年,根據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顯示:優44例,良3例,可3例,優良率94.00%。并且隨訪期間均未出現假體松動、脫位等狀況。結論:對合并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安全有效,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急性腦梗死;高齡股骨頸骨折;安全性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急性腦梗死可以作為發生股骨頸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在高齡群體中,由于老年人多存在骨質疏松、髖周機群退變等問題,若發生跌倒極容易加大股骨頸骨折的發生風險[1]。在骨科中,多以人工髖關節置換治療為主,以盡可能恢復患者肢體功能,避免久臥在床,進而有效提高生活質量。但老年人群常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相關基礎疾病,這些因素也是引發急性腦梗死的高危因素,因此,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分析以我院收治的50例合并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探究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合并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分布在69-92歲,平均年齡為(80.50±2.50)歲。按骨折Garden分型:ⅡI型12例,IⅢI型22例,Ⅳ型 16例。合并有既往高血壓3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0例,受傷至入院就診時間為1~7 d。
1.2方法
術前準備:對所有患者例行常規檢查,并予以抗血小板、降血脂等常規干預,改善循環治療2~6 周后復查頭顱MRI,明確患者梗塞范圍有無縮小或擴大等,再擇期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取其側臥位。予以常規消毒,擇其髖關節前外側切口,就此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層,再切斷部分臀中肌附著點并切開關節囊。若下肢肌力正常者,則予以切除部分關節囊,下肢肌力下降者,則予以保留關節囊。待假體置入后,再予以縫合關節囊以避免脫位可能。并注意保留骨距1.5cm,擺鋸截骨取出股骨頭,逐步擴髓適宜后,基于患者骨質情況全面考慮后選用骨水泥型或生物型人工假體柄,進行假體及球頭安裝。復位,檢查,做好創面清潔,止血徹底后,留置引流管并修復臀中肌止點,再逐層縫合包扎結束治療。
2結果
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未發生假體錯位、松動等不良事件,50例患者術后半年的療效按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顯示:優44例,良3例,可3例,優良率94.00%。
3討論
高齡人群由于自身機體功能退化,發生跌倒損傷的可能性較大。輕者可能導致軟組織損傷,重者則即可能出現骨折甚者是重要臟器損傷。有相關臨床報告[2]顯示,在高齡群體中,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跌倒的概率為3.8%~22.0%,并且其中約有一半的患者會發生骨折,其中 0.6%~8.5%的患者會發生骨折,股骨頸骨折即為最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若未及時加以治療干預,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會造成嚴重干預,因此,對合并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及時診斷、預防和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的意義。目前,針對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較為常用的方式之一,具有所需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創傷小等優點。此外,還可有效提高治療安全性,加快患者術后恢復。對于因腦梗死導致患側下肢肌力下降的患者,其患髖肌力更易下降,且具有軟組織松弛等,在行關節置換術后極其關節錯位、脫落等。因此,在本次的方法中選擇在術中保留關節囊,既有效抑制了對動靜脈系統的血栓,也可有效預防圍術期的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還可有效預防腦梗死的進一步加重。此外,對存在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在治療期間應予以積極措施,在術前做好相應的常規基礎檢查以便后將其對癥治療,并且需要注意維持患者體液量,血壓、血糖等穩定。相較于其他置換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一種更為理想的手術選擇。
綜上所述,對合并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中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安全性高,可有效縮短患者臥床時間,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許峰,張中興,陳煥詩.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合并急性腦梗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9, 31(4):225-226.
[2]程海松.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評價[J].當代醫藥論叢,2018, 10(004):270-271.